刘大姐家的“馅饼” 砸出一个会说中文的洋经理

【卡罗莱纳站海月美霞报道】

做肉夹馍、做饺子做得北卡三角地区小有名气的“刘大姐厨房”,最大的卖点从肉夹馍、饺子,不知不觉变成了人。

好像是天上掉馅饼砸出来一个人,因为有他做市场经理,四五个人手忙不过来,刘大姐又在群里发广告雇人。这个经理是位27岁的白人小伙子,会说中文,大胡子又黑又卷淹没了脖子,第一次看到以为他是从树林里跑出来的,却特别亲切。

刘大姐特别欣赏这位小老美,说他跟她一样的人,特别容易兴奋起来。

饺子馆坐落在达勒姆(Durham)西部的一个商贸区,虽说面对繁忙的15一501, 但只能从另一条平行的马路绕进来。GPS将我们带到饺子馆,小伙开口用中国话和我们打招呼:“吃过饭了吗?”让我们顿时感觉碰到了亲人。

天热,喝着他从冰柜里拿出的冰水,我们就从他的名字聊起。他英文名叫伊恩(Ian Shearer),中文名字叫申亦安,还是10年前北京的老师帮他起的。

那是一段特别难受又特别好玩的经历

2008年,他还是北卡一所公立高中17岁学生。亦安的母亲打听到一个国际留学项目,资助孩子到国外学习语言,有几个国家可以选择。听了母亲建议,亦安选择了去中国。 

一句中文不会说,他带着兴奋、理想和懵懂的心情,开始了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小留学生生活。学生们都分散寄宿在中国人家庭里。中国家长是他们的临时监护人。亦安在新“家”里,与他的中国爸爸、妈妈和姐姐朝夕相处。

中国家长比他自己的亲生父母管得还严。他们很负责任,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他完成家庭作业。平时去哪里都要让爸爸妈妈知道……问他中国父母这样管着他好不好,他说:“当然,当然。他们都是为了我好。”问他现在和中国的爸爸妈妈是不是还保持联系,他又说:“当然,当然。我前几个月还去看望他们,在北京那个家里住了两天。”

回顾那段留学经历,亦安说,他总告诉别人“特别难受又特别好玩”,意思有点像“北京人在纽约”。他选词择句、若有所思表明态度说:“不要做这样的好事情。”因为“太想家了,又没有朋友,没有相同语言的人可以交流。在寄宿家庭里,只有姐姐会一点英文。我是一个北卡人,北京的冬天太冷了。”他特地将“太”字拖得很长。

一年后,亦安回到美国进入北卡州立大学,这时已经可以用中文交流了。大学期间,又去了云南大学4个月,然后又去了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除了学习语言,他对中国菜非常感兴趣,专门去上烹饪课,走上“吃货”的专业化道路。

他评价说,美国的中国菜大多都不正宗,真正的中国菜好吃多了。他举例说中国各大菜系,味道是不一样的,比如,四川的麻婆豆腐和北京的麻婆豆腐味道是不一样的。

他在北卡州立大学主修国际关系。毕业后先到一家软件公司工作,后来去了亨氏食品公司,还到土耳其去工作过几个月。问他是怎么会找到刘大姐这儿来的。他笑得很灿烂:纯属偶然,“很搞笑”。

作为吃货的推广绝招是分享真情实感

7个月前,“刘大姐厨房”开张才一个多月,亦安帮朋友找泊车的地方,偶然发现在这个购物中心的拐角处竟然有一家中歺馆,而且专卖饺子、馄饨和肉夹馍等。“没有想到这里有这么好吃的肉夹馍!”他特别突出“这么”两个字,好像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汇来形容了。“吃到第一口,让我顿时回想起10年前在北京吃到肉夹馍的味道。”

当年他刚到北京时,找不到喜欢吃的东西,后来发现了肉夹馍,觉得这东西长得像汉堡,又有点像三明治,就试了一下,没有想到,这么好吃,从此成了他的最爱。回到美国以后,再也没有吃过肉夹馍,没有想到无意中在刘大姐厨房遇到了。那个星期,他买了200多美元的肉夹馍和饺子。

这样的顾客,怎么会不引起刘大姐的注意,一来二去,就很熟了。创业之初,刘大姐当时正需要人做市场推广、送外卖。她拜托亦安有合适的人推荐推荐,没想到他说要自己来,可以天天免费吃肉夹馍。刘大姐心里乐开了花,太喜欢这个率真、喜欢中国美食的小伙子了。

在大学学过市场营销的亦安,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他既是前台接待,外卖送货员,网页设计师,还和老板一起商量设计新菜。前不久亦安去中国,到西安吃到一种素馅饼,就建议刘大姐也研制一款出来,用香茹、蔬菜、香油等做出蔬菜夹馍。

最有成效的,当然是市场推广。亦安在Instagram上分享,用一个“吃货”对肉夹馍、饺子的本色体验,引起很多人围观。亦安有个女朋友,不仅也爱吃,还会拍照片、视频。凭借他们的推广,刘大姐厨房打开了美国人的市场。目前他们的顾客华人和美国人差不多一半对一半。

刘大姐很开心客人们喜欢她的食品,尤其肉夹馍,她说那是独一无二的,因为那是她的私房馍。产品是唯一的,亦安也是唯一的。正在扩张中的刘大姐厨房,真心实意为这位年轻人提供平台。亦安说,谁会嫌自己的待遇高呢,公平就可以了。店里差人手,有时洗碗他也干,他能在这个中餐店工作这么久,是因为“第一次见面就知道刘大姐是可以信任的人”。

从17岁开始和中国人打交道,转回到北卡,又在中餐店做经理。我们请他用局外人的眼光谈谈中国人的缺点,亦安显得有些拘束,搓着两只大手笑着提到,有些中国人不分场合抽烟,即使旁人劝说也不会理睬。“但是,我后来到了欧洲,发现那里也是这样的。”说完之后又立即摇着他的手说,“我是不在意的。”他还观察到,中国人没有说谢谢的习惯,对父母不说谢,对为他服务的人也不说谢谢,并不是不懂礼貌,而是没有这个习惯。

他还注意到有些美国华人给小费不大方。亦安婉转地说:“老美到餐馆吃饭,如果只给10%的小费,就表明他认为服务员有些地方做得非常不好,并且必须找来老板或经理,告诉他们是哪里做得不好。”

满脸喜悦提起一桶刚出锅的红油。

亦安在刘大姐厨房每周工作4天,还有一天,他在达勒姆一家叫做“从农场到餐桌”的餐厅工作。前段时间,他还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创业:他联系一所大学的餐饮部门,将当天没有卖出去的食物,每周加起来有好几百磅,送到需要食品的非盈利机构。因为没有找到经费支持,他干了几个月不得不放弃了。

采访结束,临走前,亦安坚持让我们尝尝刚出锅的肉夹馍,说趁热才好吃。在前台,正好有顾客提着保温桶来买饺子,一买就是100多美元。结账时,他从冰柜里拿出一瓶水,送给顾客。

这个小老外,还真不是一般的生意人。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