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摩中心义工谱①退休教授洪武彥:15年持续奉献的华人“里长”

【华e生活毛苌子报道】到了一定年龄,观念和习惯定型了,近乎僵化,说服改变不容易。洪教授面对来自全球各地的华人,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经历和修养,不仅要说通,还要让对方不丢面子。

比如,中午开饭了,有同胞将免费供应的面包,塞满自带的包裹。等到断供了,有同胞没得拿,他从包里取出一个,用面包做起“人情”……

即便是免费,为什么也不要多拿,洪教授事后会找到当事人,告诉他对于大家共享的东西,不需要你帮助别人,取自己所需的那份就好。

也有老人问“他们给你多少钱一个月?”听说是义工,立刻肃然起敬,心悦诚服。

从2007年直到现在,进进出出教堂山希摩老年中心的华人成百上千,都记得洪教授、敬服洪教授。

洪教授也记得几乎所有人,许多随子女到了美国其他地区,或者结束探亲回到大陆,他们还有联系。

遗传学教授的“遗传基因”

洪教授名武彥,寄寓着父母“文武双全”的期愿。

他的先祖从福建迁徙到澎湖岛,以捕鱼为生。在日本统治时期,爷爷带着他年幼的父亲到台湾本岛打工,留了下来。

“父亲读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母亲大字不识,但是非常聪明。”洪教授忆起往日神情欣然。

他说他的父亲曾是里长,台湾最基层的村级领导;母亲做生意,几斤几两多少钱,称出来立马就口算得出。与客户产生纠纷,总是母亲出面调解。童年的他耳濡目染母亲的一个服务理念就是:“客人永远是对的。”

他们兄弟姐妹10个,他最小。一家人都勤快无比。他最盼望的是赶快长大,可以轮到他为家人煮饭。

到了他这一代,四哥成为第一个大学生,为弟弟妹妹们树立了榜样。他就是在哥哥的鼓励鞭策下考上了台湾第一所私立大学东海大学。

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他申请到美国的密歇根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来到杜克大学做博后,加入全美最大的神经细胞和核酸库建设。这里是人类最早发现阿兹海默症相关基因的地方。

16年后,西北大学成立了渐冻症专项研究中心。洪教授随着项目北上,继续为渐冻症患者收集制作家族基因家谱,恰好又工作了16年。看到研究中心后继有人,而太太一直在北卡,他就提前退休回到教堂山。

义不容辞的“民间里长”

2007年退休回到北卡的洪武彥教授,开始是常来希摩老年中心健身。中心管理人员不知怎么了解到他的背景,碰到与华人老人沟通的麻烦事,就请他帮忙翻译、劝解。

比如,中心也会提供场地给某些机构,为社区居民上舞蹈、瑜伽等收费课程。有华人老人冷不丁推文而入站在一旁观摩。如此反复发生让老师不胜其烦,找工作人员抱怨。

工作人员连忙搬救兵请来洪教授。他英文好,知识渊博,有耐心,总能让矛盾迎刃而解。

转眼15年过去了。这个2000年创办的老年中心,因为有洪教授等义工的奉献越办越红火,成为北卡华人老年人最集中的场所,也是美国老年服务机构中兼容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典范。

中心雇佣的华语工作人员换了好几个,洪教授是他们每一位都敬重和依赖的“主心骨”。

“让老人走出来,到这里来交朋友、讲话。”洪教授说,这是预防老年孤独症、失智症最好的方法。

除了教华人同胞学英文,他还是午餐时间的服务员,摆桌椅,发放食物,最后清理现场,忙得不亦乐乎。

老人们通常来这里呆半天,打球,打牌,学英文、书法、唱歌、舞蹈等等。洪教授有空闲的时候,会打理建筑周边的花园、草地,补种、移栽观赏植物。

仿佛是他曾经担任“里长”的父亲,又像他善于处理客户纠纷或邻里矛盾的母亲,洪教授将希摩中心当成了家,想办法将更多老人吸引到这里,关爱他们,随时化解各种误解甚至冲突。

不需要选举,他俨然是为华人同胞服务的“民间里长”。

在32年从事基因研究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个佳话他津津乐道:从杜克到西北大学,他收集了数不清的家族细胞、核酸样本,一次在亚利桑那州的偶然采集,让他发现了一个家族失散多年的两个支脉。

对于他自己,当年从台湾负笈求学时何曾料想,教堂山希摩中心竟然是他生命中最充实的归属、最灿烂的惊喜。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