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样子,高峰的样子

高峰:博士,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原董事长兼总裁。

【华e生活主编雅岚报道】

【引言】

1978年的一天,高峰从宁夏辗转到北京日报找到了人事部门,说明来意,人事部门说:我们正在等着你呢。接着,给了高峰一个字条儿,上面写着:高参于1965年11月30日因肺炎死于延庆劳改农场。

高峰提出:父亲有没有什么遗物没有,我想带走。他们找了半天,只找着了一张在人民大学的听课证,上面有一张父亲的一寸照。

尽管没有父亲的呵护,尽管生活艰困,但是,高峰的生活并不贫困。

 “我还记得母亲给我讲陶渊明的样子。”

哦,那该是个怎样的女子啊!1949年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1958年,只身带着姐弟三人到大西北宁夏。命运多舛,但仍有诗情……

 “那时候我随身携带着的经常是两本书。一本是《古文观止》,一本是《外国民歌200首》”。高峰说。

一边摇头晃脑地背着《古文观止》,一边哼唱着外国民歌,我仿佛看见年少的高峰迎面而来。

少年时的伤痕和自卑,骄傲和坚韧,豁达和细腻,饥寒交迫和诗情画意,成为高峰生命的底色,描摹出高峰的样子,成为一个将中国文化与传媒艺术相融合的独特存在。他的创作,无论记录片,还是歌词、解说,抑或刚刚出版的《唐诗咏诵本》、《宋词咏诵本》、《辞赋咏诵本》——如同行走在千山万水间,如同穿越了上下五千年,他以诗人的豪情、洞察力和孤独悲壮,点亮了一盏文化之灯,照亮你脚下的路——这是我们的路;是我们,还有我们的孩子们一直要坚持走下去的一条路!

第一幕:

李白的豪情——挑战极限,穿越壮丽山河

李白个性奔放热忱,不受拘束,酣畅淋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豪情,他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壮丽的诗句展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广阔视野和深邃思考。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酒、山水、仙境和自由的歌颂,展现了他个性张扬、不拘一格的独特魅力,他既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又有”三谢不能餐”的惆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文人形象。

高峰的心里藏着一个李白,怀揣着豪情万丈的心,挑战极限,穿越壮丽山河。他的作品如《川藏纪行》和《青藏公路》,以及2000年之后的《极地跨越》和《穿越非洲》,记录下了他在神秘而壮美的自然环境中的探索与感悟。这些作品充满着李白式的豪情与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纪录片的热爱,这种热情在他的眼神和言谈之间燃烧不息。

他深信,在众多电视节目中,纪录片是唯一能让他心灵激荡的领域。“新闻节目风云激荡,文艺节目热闹非凡,而纪录片却以平淡自然著称。然而,如果你能够洞察这种平淡之中的真谛,它将带给你比任何其他节目更加深的体验。”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坚定和自信。

他永远忘不掉自己第一次踏上征程。

1984年,年轻的高峰毅然踏上了《川藏纪行》的拍摄旅途。整整十个月,他漂泊在川藏高原的辽阔天地,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和险境,生死关头都未曾给家人打过一通电话。“纪录片的魅力在于实现它的过程,也在于对人生和社会的领悟。”高峰的眼神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拍摄一部纪录片,你需要走过无数的路程,结识无数的人,你对当地生活的理解、你所面对的孤独和危险,都将融入你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他的话语中透露着一种深情与执着。

最终,《川藏纪行》凭借其真挚感人的故事,荣获了全国电视社教奖系列片一等奖,这成为了他一生中最为自豪和骄傲的时刻。那个瞬间,他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和付出的意义。在他的世界中,纪录片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他灵魂的诉说和对生活的真挚回应。

第二幕:

杜甫的痛苦与抗争——关注社会现实,呼唤公正

杜甫忧国忧民,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民众的忧虑和关怀。他的诗作深刻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杜甫以他的才华和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幸福的关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社会良知和爱国情怀的诗人之一。

高峰像杜甫一样,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社会不公与痛苦的抗争。他早年的作品《闯江湖》是中国第一部直接正面面对农村贫困的纪录片。他用文字与镜头捕捉到人民的痛苦和社会的阴暗面,展现出杜甫式的情感与抗争精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峰执导的故事片《永生羊》。这是我国首部用哈萨克语同期声拍摄的彩色故事片,由哈萨克女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科娃根据自己的散文集《永生羊》改编而成。影片通过哈萨克少年哈力的视角,描绘了哈萨克游牧人融入自然的唯美生活画卷,述说了哈萨克人质朴纯真的亲情与爱情生活。

这是一部唯美的影片。

这是一部散文诗风格的影片。

这是一部东方的影片。

这是一部超越国家、政治概念的影片。

这是一部哈萨克民族的影片。

它虽然是故事片,但是又有一种纪录片人独有的纪实视角,充满纪实精神。 

高峰说:纪录片人要有一种纪录精神在里头,把纪录精神看得很神圣,一切都要尊重真实。尽管我不是哈萨克人,但我尊重他们,所以选择用哈萨克语来表达,因为我觉得用其他语言翻译出来,一是很难表达,二是如果请汉族演员表演,他要长得像哈萨克人,如果让哈萨克的演员去说汉语的话,又要转化一种语言方式来表达,我觉得这个戏就假了,缺乏生活的依据。

“我认为故事片的发展应该能够尊重现实,尊重我们百姓的生活,尊重我们各民族的语言和生活方式,我觉得一部好的故事片应该有纪录片的很多营养。”

“在音乐方面,我们选择了两百年前阿拜的一首诗。这个旋律也流传了两百年,所以说我们也没有权利去改,阿拜这位诗人在哈萨克人心中犹如普希金。我发现所有草原的歌,包括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草原民族、游牧民族,歌的曲调、基本节奏总有一种哀伤,是草原民族所共有的。从春到夏,从夏到秋的迁徙,要顺从大自然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可能也包含些许无奈,充满着哀伤的曲调。”

最终,《永生羊》获得了蒙特利尔电影节及金鸡奖等电影奖项。

高峰关注不同的民族,关注不同民族人的生活,用文字和画面传递出人文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再三说,这得益于他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得益于他的这份工作——”我感谢这个工作”。

第三幕:

司马迁的铭记史志——珍视历史,追求真实

司马迁铭记史志,在撰写《史记》时,追求事实真相,力求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发展和人物的生平事迹,以便后世能够铭记历史、汲取教训。他对历史的记录精神和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

高峰像司马迁一样,热爱历史,追求真实。比如,记录电影《又见梅兰芳》、《长安街》(获”华表奖”)、《南京城》、《望长安》等,记录下了历史和文化的痕迹,展示出他对历史的敬仰与执着。这些作品仿佛司马迁式的笔墨,留下了历史浓墨重彩的印记。

《望长安》是一个十集的系列片。那些生活的日常,那些似曾相识的面孔,他们在高峰的镜头中,又是那么的动人。它理性的光芒纵横贯穿五千年的历史,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时期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每个时代的脉搏,深入了解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年代对今天的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所带来的博大、深远的影响。

《望长安》这个片名超越了简单的地名,它所蕴含的更多是汉唐时期的风采,承载着中华民族最辉煌的历史片段。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商贸还是宗教,长安都是一个重要的中心,一个文明的高度。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向我们展示古人留下的精品,更是以独特的观点和视角,呈现了那段辉煌历史的情感与意境。

在《望长安》中,我们将穿越时空,与周、秦、汉、唐时代的伟人们共同品味那段辉煌与繁荣。通过精心编排的场景和精彩纷呈的画面,观众们能够深入体验当时的艺术、科技和思想的鼎盛,感受那个时代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它也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和对文化的追寻。它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生动的图像呈现,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探寻中国历史壮丽画卷的绚丽细节。这部纪录片通过汇集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对当代学者和专家的深入采访,为观众揭示了历史的真相与魅力。

不得不提的是,这部纪录片的解说人,正是高峰自己。

高峰的声音,是一道深刻而温暖的风景线,让观众在聆听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感受着那些曾经辉煌而又悲壮的岁月。他的声音是一种魔力,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热爱,让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意义,每一个音符都流淌着情感。

这样的声音,如同沧桑岁月的见证,沉静而温情,厚重又真实,将观众带入历史的长河,引发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它是一种独特的声音魅力,让人们无法自拔地沉浸其中,产生共鸣。

第四幕:

陶渊明的田园诗意——追求宁静与自由

陶渊明追求离世的宁静和自由,远离尘嚣,回归自然。陶渊明倡导的田园生活和诗意的境界,反映了他对物质追求的超脱和对精神世界的追寻。他用诗歌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清净、平和生活的向往,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人的典范。

今天,距离母亲为他讲述”陶渊明”的那天,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十年。然而,高峰的心底,始终为陶渊明留着一个位置。

高峰与陶渊明一样,热爱田园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他这么忙碌是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做到既要管理企业,又要拍摄纪录片,还要配音、写书,推广”全民悦读”,甚至编纂出诗词咏诵本的?”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高峰提到,他的很多编纂工作都是在喧嚣的会场上完成的,甚至在热闹非凡的场景中,他可以沉浸式地背诵唐诗宋词!他管这些声音叫做”白噪音”。

他的写作方式也非常独特。正是因为他没有整段的时间,所以他总是利用”碎片时间”写”卡片”。他说,”有一点灵感就用卡片记录下来,然后在这个灵感上不断丰富。有些资料可能要很长时间才能收集到。”

诗词曲赋,是中国人文化DNA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诵读?如何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尤其是连中国话都未必能说利索的孩子们)不仅能读诗词,还能爱诗词,乃至传承它们呢?

高峰编纂的《唐诗咏诵本》、《宋词咏诵本》和《辞赋咏诵本》,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视和传承,他让更多人、让我们的孩子们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美丽和智慧,唤起人们对自然、人情和人生的思考,把”诵”、”读”、”传”拧成一股绳,使它们有机会变成我们的家学,使”传承”变得更加便捷,成为一种可能。

如果说唐诗宋词你还有很多选择的话,我敢说,《辞赋咏诵本》一定是非常独特的。

当你打开《辞赋咏诵本》,你会看到,每首辞赋都有一个二维码。你用手机相机扫描一下,会跳到”览一. 诗文”的微信公众号,点开音频——远古的钟鼓之声扑面而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高峰的那独特的声音也踏歌而来。

这样的声音,沧桑而温暖,轻盈而跳跃,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的心跟着屈原、跟着宋玉、跟着司马迁而跳动,跟着曹植、王羲之、陶渊明或悲或喜!

这样的诗词歌赋,你怎能拒绝?你如何不爱?!

结语:

李白的豪情壮志,杜甫的忧国忧民,司马迁的铭记史志,陶渊明的恬淡闲适,甚至还有一点屈原的孤独悲壮,苏轼的豪放洒脱——他们共同塑造了高峰的样子,修直了高峰的道路。”破万卷书,写几本书;行万里路,走一条路”,高峰的座右铭,不仅是高峰对自己理想的追求,更是他的日常,是他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

他既是在走自己的理想之路,其实也是在建设你我的文化之旅,修直我们的孩子的文化之路:他将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各种形式,帮助美国的华人及孩子们,通过学习唐诗、宋词、辞赋和音乐,热爱和传承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让中国的声音传遍世界,让“凡有华人处,皆有唐诗宋词”,让李白、杜甫、白居易流淌在我们的骨血中,塑造成我们应有的样子!

相关报道

揭示《过程的魅力》 影视大咖高峰教授北卡开讲 爱贝尔·大美南北卡摄影/短视频大赛即将启动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