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为何越花越多?

■作者:金山 (北卡,凯瑞)

西方近年最受热议的经济理论是“现代货币理论”,这个理论概括起来就是“美元越花越多,债务无须偿还”。 听上去这种理论非常反直觉,但细心分析起来却能够解释目前世界上的各种金融问题。

例如,美国的国债已经膨胀到了34.7万亿美元,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数据,但是与美国的全民总债务120万亿美元相比,这显然是小巫见大巫。更让人奇怪的是,按照目前美国国债利息率计算,单单国债的年利息成本就超过一万亿美元,那么120万亿美元债务所承受的利息成本就高达四万亿美元了。不过,现实中并非如此,如今的货币主要是非现金形态的电子货币,每个消费者使用信用卡支付时并没有出现物理性货币转移,而是银行电脑中的记账更新。打个比方,张三支付1万元给李四,李四支付1万元给甲丁,如此循环往复,这一万元还是原来的那一万元,依然在银行电脑系统里。从银行角度来看,只要每个人都履行偿还利息的承诺时,这种债权和债务关系就可以无限循环下去。换句话来说,美国人背负的“四万亿美元利息”只是银行电脑系统中的一个“虚构记账符号”,只要美元依旧可以作为贸易媒介,那么这个“虚构符号”就能够保持现实作用——维护债权债务关系稳定。因此,这笔膨大的利息支出在GDP计算中表现为“金融收入”,各银行之间相互调拨头寸维护着它的运行,如同左手把钱借给右手,一出一进,不断产生账面利息收益。

问题是美国从哪里找到一个无穷无尽产出“牛奶”的源头呢? 这就涉及到了另一种经济理论——奶牛假设。犹太人有个说法:只要用一片草地就可以吸引来一头奶牛,奶牛会心甘情愿地贡献牛奶,因为她若不把奶挤掉会乳房发炎。其实美国金融业真正的那只奶牛就是中国,主要通过把美国市场向中国开放,中国凭借无与伦比的产能便可提供足够的真金白银产品给美国消费者,让美元这种贸易媒介获得真实价值。但是,现实中人们的直觉却都以为是美元养活了中国这只“奶牛”。

那么中国真的会永远心甘情愿当这头奶牛吗? 答案是肯定的。 现代奶牛是无法从自然界中产生的,必须依赖人工饲养繁殖技术才能保持良好生长状态,她已经进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产奶机器”。中国每出口1美元就在国内形成7.25人民币的外汇占款,只要美国继续印美元,中国的人民币占款就相应增加,就业人数就会增加,房地产市场就继续发展下去,GDP就继续增长。可见,正是美元借条让中国这头奶牛越长越壮,由此形成了美国和中国金融孪生体。

那么中国的外汇占款如何维持经济发展呢?外汇占款在GDP中按照出口收入计算,但实际上却是用一批国内产品流出所带来的账目收益,这其实是一个“库存缺口”,必须有一笔相应的货物流入弥补缺口。这笔“货物”可以是基建或房地产,甚至是汽车和包包,必须让奶牛的付出获得回报。于是,我们经历了一场三十年的房地产市场风云洗礼。

当中国这头大奶牛产奶量不断增长时,美国国内那仅剩不多大奶牛开始绝望了,她们无法竞争了,于是她们要求把自己的草场封闭起来,不许中国产品进入。这就是贸易战的本质。中国由此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消费掉自己膨大的牛奶产量,避免牛奶积压变质导致生病。奶牛的价值来自“吃进肚子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这是一种高效的价值迭代方式,形成了由草到牛奶的利润空间。但是中国人不习惯像美国人那样奢侈消费,成年奶牛自己不喝牛奶,怎么维持牛奶挤出量成了大问题。这个问题导致很多中国人开始躺平,奶牛开始减少产奶。这种情况涉及到另一种经济理论——产业政策发展模式。

与犹太人的奶牛论不同,中国人的经济思想可以用“貔恘崇拜”概括,即,做生意的目标就是积累财富,积累财富就是为了护佑子子孙孙。貔恘是一种财神吉祥物,它永远只吃进而不吐出。在犹太人看来,奶牛养殖可以作为一种期货价格加以控制,按照价格分层波动不断套利获利。犹太人把金融看成是抢夺人类未开消费能力的战场,不断制造债务就等于不断透支其他人的未来消费能力,让他人的未来消费变成自己目前的利润。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习惯把货币不断换成金银玉石房地产这些看的到摸的到的东西,退出商品流通市场,变成了一种沉淀成本。 例如,中国人购买缅甸翡翠玉石的钱撑起了缅甸近四分之一GDP,但这些翡翠玉石不知何年何月才会再次流入商品流通市场。显然这种财富积累方式带有浓厚通缩影响因素。

恰恰是这只貔恘遇到了那头奶牛,一个愿意存钱,另一个热衷印钱,让金融市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现实中的表现就是美国虚拟财富不断增长,中国实体财富不断增长。虽然双方债务都在不断上升,但这种债务和债权关系也不断被“消失”掉了,让这个世界进入了一个奇妙的轮回,即债务和债权永远相生相克,相互平衡,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债务的自然消失规律”。

说明: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华e生活”立场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