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纪念《独立宣言》诞生250周年?

本文系作者原创,授权“美国华人杂谈”独家发布。【华e生活】取得作者同意全文转载。

■作者:张小彦博士

前言

人类的历史进程就是从野蛮走向文明。什么是野蛮?暴力,专制,弱肉强食,等级制度,无法无天是野蛮。什么是文明?人人生而平等,执法公正,立法经过透明和参与的民主程序,社会和平演进就是文明。野蛮靠权势,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文明靠民主和法制,程序比结果更重要。程序公正确立结果的合法性。而《独立宣言》的诞生就是人类走向文明之路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1776年7月4日一个崭新的国家基于《独立宣言》中阐述的建国理念而诞生: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设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源自被治理者的认同。当任何形式的政府破坏这些目的时,人民就有权改变或废除它,并以他们认为最有可能实现其安全和幸福为原则组建一个新的政府。”

正因为如此,《独立宣言》签署日成为美国国庆。2026年将是美国建国250周年,纪念美国250对美国人有重要意义,而纪念《独立宣言》250则对人类进步有普遍意义。为此,我与12位朋友2024年7月联名向华人社区发出了纪念《独立宣言》诞生250周年的活动倡议(倡议书全文链接)。

美国的基因

所有决定在美国定居发展的华人都是美国华人,我们需要懂得这个国家的基因,它就是《独立宣言》中阐述的建国理念。

2012年深秋我应邀参加清华大学的大数据研讨会。会前,我和父亲一起拜望了享有“汉语拼音之父”美誉的周有光先生。我与周老谈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后,社会管理现代化已迫在眉睫。听到这里,时年107岁的周老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曾写文章讲过,美国是怎么起来的?很多人认为美国是靠自然科学起来的。我说错了,美国不是靠自然科学起来的,美国是靠社会科学起来的”。

2012年与时年107岁的周有光老先生谈话

的确,《独立宣言》阐述的建国理念准确地定位了个人、国家、政府三者的关系,这是社会科学。国家乃所有国民之天下,不属于某个家族、政党、个人。人人生而平等,具有造物主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而政府则是平等的民众自我治理而建立的组织机构,民选官员代表民意执政,选民有权通过民主程序更换不能代表大多数选民意志的官员和政府。人权为本、政府更替,国家长存。

这个建国理念就像一颗参天大树的种子引导着这个新生国家的成长。

首先,美国基因引导了美国宪法的产生。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一个更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国家的军事、外交、安全、税收、货币、财政的重要性得到了大多数州政府的认同,而1781年开始实施的《邦联条约》已不能满足需要。美国于1787年5月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包括乔治·华盛顿、詹姆斯·麦迪逊(宪法起草人)、本杰明·富兰克林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等国父在内的55名来自12个州(罗得岛拒绝参加)的代表参加。制宪的宗旨是通过宪法确立联邦政府三权分立的架构,规定联邦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分配、建立民主选举原则以及对公民权利的保护。1787年9月17日,宪法在39名代表签署后通过。

根据规定,宪法需13个州中的9个州批准后方可生效。在批准过程中,联邦派与反联邦派展开激烈辩论。反联邦派最大的担忧就是联邦政府权力过大将会导致对个人自由和地方政府权力的侵犯。1791年,《权利法案》(即宪法前10条修正案)获得通过,明确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正当程序权等)。

美国宪法是用来保护个人和约束政府的,它充分体现了美国基因,是“法制”(政府按宪法建立)而不是“法治”(约束民众的法典)。1789年华盛顿当选首任总统,联邦政府正式运作。美国没有出现总统终身制除了华盛顿以身作则之外,深入人心的建国理念和宪法规定的框架和原则是更重要的原因。

实现美国建国理念的道路是漫长和充满血腥的。“人人生而平等”在当时只包括有财产的白人,有色人种和妇女没有选举权。包括起草人杰克逊在内的《独立宣言》签名者中不少是奴隶主。计算众议员席位时,5名黑奴被视为3名人口。美国本土的印第安人更被排除在外。面对一系列的挑战,美国的基因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一次次地引导这个新生的国家走出困境,包括一场几乎分裂美国的内战。

1860年代,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开始成熟,工业化的迅速发展需要自由劳工。而南方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依赖奴隶劳动支持大规模棉花、烟草、甘蔗种植园经济。双方在奴隶制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道德争论。北方人视奴隶制不符合“人人生而平等”的建国理念和人类平等原则。林肯总统的当选被南方视为对奴隶制威胁的顶点。南方11个州于1860年12月脱离联邦,南北战争爆发。

历经四年的残酷战争,美国付出了62万人死于疆场,林肯总统遭暗杀的沉重代价,换来了黑奴解放,北方胜利和联邦统一。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讲中林肯总统重申了美国基因:“八十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大陆上建立了一个国家,它孕育于自由,并且献身给一种理念,即所有人都是生而平等的”。他指出所有为这一理想捐躯的烈士们都是为了同一目标,“要使那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从地球上消失。”

南北战争的胜利不仅避免了美国的分裂,还确立了废除奴隶制走向现代化的方向,对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美国基因塑造的民有、民享、民治的政府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民主制度使这个生机勃勃的年轻共和国成为吸引世界各地人才和资本的自由土地。现代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需要人才和资本。人才向往自由,资本需要安全和盈利,而美国恰恰符合条件。这正是美国为什么能从一个贫穷落后、被欧洲人耻笑的农业国家,在建国一百多年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保持至今的根本原因。

美国基因也是弱势群体争取权益的重要武器。“人人生而平等”为妇女争取选举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第一届美国妇女权利大会(1848)开始,经过七十多年的奋斗,妇女选举权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1920年国会通过第十九宪法修正案,赋予所有美国女性选举权。

1943年,以美国著名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为代表的美国社会正义力量推动的废除排华法运动也是在“人人生而平等”的旗帜下进行的。她在国会听证会上义正言辞地指出:民主首先要求人类平等与公平。而“排华法”与之相悖,玷污了民主精神,必须废除。当年12月17日,罗斯福总统签署法令废止了这部迫害华人长达61年的恶法。

19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的演讲中再次使用美国基因的法宝:“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时,曾以气壮山河的词句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上‘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金博士的明智和伟大就在于他通过重申美国的建国理念,以美国基因要求美国政府兑现国父们在《独立宣言》中的承诺。他不但凝聚了黑人和有色人种的力量,同时也得到了所有认同美国建国理念白人的同情和支持。从道德高度,而不是通过暴力手段,民权运动最终导致国会在1964年通过了民权法,推动了社会进步,避免了内战和分裂。

过客、侨民、美国人

从美国建国100周年,200周年,到今天我们迎接250周年,华人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从“过客”、“侨民”、到“美国人”的心路历程。

美国建国100周年(1876)时,在美的华人大多是参与淘金、修铁路以及农业生产的劳工。华工的身份认同是大清飘洋过海的子民,异地打工是为赚钱后荣归故里。这种“过客”心理导致他们不参与美国政治生活,最大的心愿就是“叶落归根”。2018年我参观洛杉矶华人博物馆时听到过一个故事,当年华工都要买人寿保险,一旦死在美国,保险金可以用来将自己的尸骨装箱万里海运回故里。

1876年距离《排华法》通过还有6年,但当时反华情绪已经高涨,华人被视为经济威胁,许多白人工会和政客对他们进行攻击。美国100周年最重要的纪念活动是在费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中国展馆(由清政府支持)是一个亮点,展出了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传统工艺品,展示了中国文化的辉煌历史。一些华人移民通过工艺品贸易等间接参与了纪念活动。

1976年是美国建国200周年。此时,排华法早已废除(1943年),华人在美地位显著改善。1965年移民法改革后,更多高学历的华人新移民进入美国,华人社区更加多元化。民权运动推动了种族平等,华人开始更积极地参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努力争取在主流社会中的发声机会。

在许多城市的建国200周年游行中,华人社区组织了传统舞狮、武术、中华文化展示等活动,宣传中华文化并彰显社区活力。一些华人组织利用建国200周年的契机,向公众宣传华人对美国发展的贡献。许多杰出的华人学者、艺术家、商人已经在美国崭露头角,他们通过纪念活动展现了华人在科学、艺术和商业领域的成就。

当时大多数华人的身份认同是旅居海外的“侨民”,安分守己,埋头苦干,只要事业成功,能赚大钱,就是成功。但在受到歧视时,华人社区已懂得联合起来维权抗争,而不是忍气吞声,得过且过。

1980年在美华人有80万左右。之后,大陆新移民涌入,在美华人总数40年增长6倍之多达到2020年的540万。量变带来质变,越来越多的华人认识到我们早已不是 “过客”,也不仅是长期居留异国的侨民,而是要在美国发展的华人,美国是我们的新家园,是子孙的未来所在。不管持绿卡还是入籍为公民,我们都是美国人。 美国人的身份认同不是祖籍、种族、肤色和文化,而是对“美国基因”的认同,对美国宪法的忠诚。

因此,在迎接即将到来的美国建国250周年的时刻,美国华人要从心灵深处跨越从“侨民”到“美国人”这个坎,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当作美国人,理直气壮地维护权益,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纪念美国250周年的各种活动。

贡献引领

少数族裔在美国的地位取决于它对这个移民国家做出的贡献和引领。勇于发声,维权抗争,积极参与美国的民主政治固然重要,但能在国计民生重要领域做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和引领才是奠定族裔地位的基石。

人数不足总人口2%的犹太人在美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除了积极的政治参与之外,他们真正的底气是对美国近代发展的贡献和引领。犹太人在奠定美国当代科学(爱因斯坦)和外交策略(基辛格)方面的贡献世人公认。他们在华尔街金融界、好莱坞影视界的主导力人们心知肚明。美国金融界很多运营规则的背后都有犹太财团的身影。受到伤害时,他们能够通过各类媒体和政治代表人迅速发声,引起美国各阶层的关注。

黑人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力不容置疑。除了选票的力量,他们在音乐和体育方面对美国的贡献无人能比。除了乡村音乐之外,爵士乐 (Jazz)、福音音乐 (Gospel)、摇滚乐 (Rock & Roll)、迪斯科 (Disco)、说唱 (Rap)、流行音乐 (Pop),美国音乐的发展几乎都是由黑人音乐家开创和推动。黑人在体育界更是群星灿烂,人数远超人口比例。橄榄球、篮球是黑人的天下,田径、拳击、体操方面也是强手如林,如果没有黑人参加,美国的奥运金牌会减少一半。当歧视黑人的事件发生时,音乐体育的巨星们能够施展其影响力发声和行动。

美国华人应向犹太人和黑人学习,以主人翁的态度发挥特长,对美国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和引领。文化传承带来理解,维权抗争带来同情,参选参政带来认可,而贡献引领则会赢得尊重和信任。

除了早期华工修大铁路和现代多个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对美国的贡献之外,21世纪以来新一代华人的贡献引领越来越引人注目。

美国市值最高的三家计算机芯片公司英伟达 (NVIDIA),超微半导体(AMD),博通(BROADCOM)的领军人物都是华人。他们正在引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华人在高科技领域的就业人数早已远超其1.7%的人口比例。

2024年6月5日,英伟达市值超过3万亿

社区的华人企业家们也在发挥贡献引领的作用。他们从餐饮业、超市、服装店、服务业开始,逐步发展到房地产、建筑业、旅馆业以至制造业。笔者亲身见证的两个华人企业家合作共赢做大事的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芝加哥的联丰集团通过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凝聚华裔企业家的资金在亚裔聚集的社区收购衰落的购物中心(Mall)、经过改建打造亚洲城。此举不但能重振当地经济,创造就业机会,满足亚裔的消费需求,而且推动了美国多元化的进程。亚洲城不仅是商业中心,它还是文化交流的平台,每年春节、中秋的活动吸引着当地众多的观众。新冠疫情之后短短几年,联丰集团就启动和完成了十个亚洲城项目。这种造福一方的贡献引领赢得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和政府的嘉奖。

为了推动美国制造业回归,总部设在纽约布鲁克林的72钢铁公司凝聚华人企业家的资源,投资2.18亿美元,2023年5月在美国钢都匹兹堡郊区阿里奎帕(Aliquippa)剪彩开工建造一个年产50万吨,应用低污染技术和回收废钢为原料的绿色钢厂。预计2026年底建成后将为当地创造300多个就业机会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这种贡献引领的举动激发了当地居民重振钢都旧日辉煌的热情,得到了地方和宾州政府的高度关注。

钢厂奠基仪式的新闻报道,2023年5月16日

美国华人在人文方面的贡献引领也不容忽视。2024年头像印制在25美分硬币上的第一位华裔好莱坞影星黄柳霜(Anna May Wong),功夫巨星李小龙就是影视界的杰出代表。建筑大师贝聿铭(I.M.Pei),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的林樱,探讨华裔母女代沟畅销书《喜福会》的女作家汤婷婷(Amy Tan),《南京大屠杀》的作者张纯如 (Iris Chang),享誉世界的大提琴手马友友(Yo-Yo Ma),还有近年来当选美国社会科学院士的学术精英,美国华人为美国社会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黄柳霜(Anna May Wong)

结语

林肯总统讲过一句名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可能与撰写《独立宣言》的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我们每个人都通过爱国主义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而与那些不朽的文字相连,就像一根电缆使我们一脉相通。”

《独立宣言》是当时西方文明进步和启蒙思想的结晶。它阐述的建国理念今天仍是指引美国再创辉煌的指南。两百多年来,成为美国人的定义已经从以安格鲁撒克逊和新教徒(WASP Assimilation)文化的同化,演变为各族裔经过大熔炉(Melting Pot)的熔化,到今天多彩拼图(Mosaic)的多元化。

我们纪念《独立宣言》诞生250周年就是让华人真正理解它孕育的美国基因,帮助一代移民在心灵深处跨越从侨民到美国人的“坎”,启发后代热爱美国并以祖籍为荣。这个启蒙将指明华人的发展方向:在美国进入智能多元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发挥特长,贡献引领为美国的发展做出华人的独特贡献,成为美国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独立宣言》100周年(1876),十万华工生活在即将来临的“排华法”阴影之下。《独立宣言》200周年(1976),几十万被视为“外国人”的华人积极参与了建国200周年的活动。今天,500多万华人将在2023年国会山隆重纪念排华法废除80周年大会的基础上,以主人翁的姿态纪念《独立宣言》诞生250周年,让美国华人在庆祝建国250周年活动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徐和平、常劲、孙大卫、卢春雨、原文斌、刘迎曦、宋智达、黄倩、李春贵、任小锋、梁瑞凤、刘静、张迎朝、倪举凌的反馈和建议。笔者在此一并致谢。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