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之家”羡煞华人侨领 南北卡何时能建中华文化中心?

【华e生活毛苌子报道】面积9700平方英尺,建筑和装饰精美、别致的桑卡尔土耳其文化社区中心( Sancar Turkish Cultural & Community Center),坐落在大学城教堂山第一街富兰克林东路上。

3月16日,数位华人侨领代表南北卡发起向土耳其地震灾区捐赠的17个社团,参加正式交付24697美元善款的仪式,来到这个中心。管理这个中心的阿齐兹和格温桑卡尔基金会(The Aziz and Gwen Sancar Foundation (AGSF)主席伊斯梅尔·亚斯兰(Ismail Arslan)带着大家逐个厅室介绍2018年奠基、2021年竣工启用的这栋建筑。这位居住在北卡高点(High Piont)的家具商如数家珍,充满自豪。让参观者新奇兴奋,羡慕不已。

这个中心有一个可以容纳大约200人的大厅,有大小教室,荣誉陈列室,厨房。建筑采用环境友好设计,太阳能电池板和地热供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能源消耗。大理石、陶瓷、木制品、梳妆台、手工瓷砖和大部分家具都是土耳其商人捐赠的。

这个中心以她和丈夫的姓氏冠名。格温·桑卡尔(Gwen Sancar)与来访者交谈。
可以用来承接会务与宴会的大厅
可以开办课程的教师
图书馆的实木大门由土耳其工匠精心制作
图书馆里陈列的阿齐兹博士邮票
图书馆收藏的原版老报纸
建筑物后院的造型及雕塑
来自土耳其的工艺品

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里的小型图书馆,厚重的实木门是低调却精致的工艺品,由500个部件拼组而成,不用一根钉也不用一滴胶水。图书馆里陈列着具有历史意义的原版老报纸,有土耳其近代国父、共和国第一任总统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画像。还有一张放大了的巨型邮票,上面的人物正是这栋建筑的真正“基石”——土耳其籍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阿齐兹·桑卡尔(Aziz Sancar),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共同得主。

阿齐兹、格温夫妇 图片来自基金会官网

这位北卡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终身教授,1946年出生于土耳其在伊斯坦布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1972年来到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留学,1977年获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也是在那里,他遇到了也在读博士的本州姑娘格温·博尔斯·桑卡尔(Gwen Boles Sancar)结成连理。

阿齐兹不仅是世界顶流科学家,还热衷于美国土耳其裔社区建设和美土两国文化交流。夫妇俩早在2007年就创立阿齐兹和格温桑卡尔基金会,次年就在教堂山建成可供4名研究人员居住、并为访问的土耳其学者提供短期服务的土耳其之家。

土耳其之家 图片来自基金会官网

“当我在达拉斯-德克萨斯州走下飞机的那一天,我基本上看到了大学校园对这样一所房子的需求,并向自己承诺,最终将我的资源投入到这样一个项目中。”阿齐兹·桑卡尔博士这样的家国情怀,因为获得诺贝尔奖聚合出更大感召力,催生了一个宏大蓝图。

2018年8月20日,桑卡尔土耳其文化社区中心举行奠基仪式。施工于2019年开始,由于新冠肺炎大流行而推迟,直到2021年6月向公众开放。

基金会主席伊斯梅尔·亚斯兰和土耳其桥梁基金会主席艾敏·帕姆查克(Emin Pamucak)先生介绍,在北卡三角区大约有千余土耳其家庭,夏洛特的情况相仿。整个北卡土耳其裔只有几千人,却能拥有一个新移民可以依靠、可供社区开展活动的固定场所。

大部分是第一次来到这个文化社区中心的华人领袖,听取介绍后热血升腾——

我们有好几万华人……

为什么不建一个中华文化中心?

临渊羡鱼,退而结网。南北卡各地侨社领导在组织赈灾捐款的微信群热议起来:

美国亚太公共事务联盟南北卡分会(APAPA Carolinas)董事李建权首先发起讨论:

简短的捐赠仪式,一个小时结束了,然后主要是参观文化中心。大家询问土耳其社区如何建立起这么大规模一个文化中心。今天最大收获就是大家共同提出一个愿景:早日建立起中华文化中心!

南北卡华人社区服务中心RTP分中心主任张平:很期待华人拥有一个固定的活动中心。

哥伦比亚侨领王琳先生响应:咱们给土耳其地震都能捐2万多,咋就不能给自己捐个中心呢?

北卡华联新任会长江俞霖介绍了参观了解到的投资运营情况:

建设这个中心共耗资约700美元,仅购置土地一项就花了125万美元;有一位金主豪掷50万美元;土耳其本土商家也有捐赠。启用后的运行费用,每个月在6000-8000美元之间。

华人要建建类似的中心,巨资如何筹集?建起来之后如何维持运转?

倡议这次赈灾行动的顾泓彬博士留言:

他们也是在桑卡尔博士拿了诺贝尔奖之后才正式启动的,之前也是众说纷纭。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犹太人社区文化中心参观,他们的运行方式更具自我造血功能。

她告诉记者:犹太人社区文化中心是个非盈利组织,占地比较大,采取会员制,有游泳馆、健身房,除了组织电影节、烹饪课、美食节、讲座等文化活动外,他们有常年的幼儿园、课后班、夏令营等。除了吸纳企业、私人捐赠,还有一部分场地出租收入。

大查尔斯顿同乡会会长吴迎贤

非常赞成建立中华文化中心,其实可以考虑在一个华人较多的地方买一个5000平方英尺左右的地方。我看到有的小教堂拍卖几十万也能拿下来,比较容易改造成陈列展览+茶室的多功能空间,再卖点艺术品、文化纪念品,大概就可以自我维持了。南北卡这么多华人,集资做这个应该不是问题,要立项选址,装修,做展览,日常经营这些工作可能需要些时间,也需要有人组织。

亚美领导的教学总监李君兰说:

在南北卡地区建一个中华文化中心也是我一直的愿望,想搞咱们就搞起来!哪怕没那么多钱先搞小点,总有办法想。

美国亚太公共事务联盟南北卡分会会长朱超威:

说不如做,我们准备开始着手准备了。先开始总比晚开始好。像我2018年起在夏洛特参与创办的东航书院(中文沉浸式公立特许学校),现在就成了夏洛特华人活动的一个固定基地。

其实,这个梦想酝酿已久

在北卡建设中国中心,进而像华人较多的城市那样建设中国城。这是美中经文协会创会董事长卫高荣先生多年前就酝酿并尝试的设想。

2006年2月,北卡物流运输业巨头龙端(Duane Long)从自己的物流公司腾出了45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与他几位中国朋友一起创办了北卡“中国中心”。

卫高荣先生收藏的北卡中国中心开幕时的报道。

其中的核心成员是,担任中心副主席的卫高荣,担任中心执行主任的北卡州立大学教授谢立安。

当时这个中心提出的宗旨是:成为北卡和中国区域 (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 促进经济、教育和民间事务的州际催化剂和资源平台;致力于寻求商业机会,增进学术交流,促进工业合作,提高跨文化间的理解,以及协助所有感兴趣的北卡企业和个人同中国发展合作关系。

这个中心后来因为龙先生身体出了状况,没有坚持下去。

大约六七年后,经过谢立安牵线搭桥,两位华商投入巨资购买罗利-达勒姆机场附近的一栋建筑物,打算将这里改造成集商品批发、美食、文化展示、办公等为一体的中国城。已经买下房产、开始征集租户,还办了好几场活动,却好景不长,因为投资人经营理念不一致关上了众目期待的大门。

华人社区不乏阿齐兹·桑卡尔教授这样有境界和热情的精神领袖,也不乏像他的妻子那样退休后专门从事基金会管理的义工。南北卡华人可以团结起来一起赈灾、做公益,可要建类似的文化中心,我们还欠缺什么?需要一个诺贝尔奖得主那样的灵魂人物?

李建权在微信群提议:这个群除了紧急赈灾,日常可以改成中华文化中心筹备工作群。

卫高荣先生今早给记者留言:希望在我们这一代人消失之前,有后续之秀来承接这个伟大的目标!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