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0 下午10.15.09-64e511f8

【美国南方深处】实地寻访美国内战 ⑦:时代灰尘击中贝内特家庭

作者:胡惊鸿 【查尔斯顿笑侠整理】

现场踏访总是能得到更生动的细节。

早就知道,美国内战最大一宗投降协议在贝内特之家举行。

南北对打四年,付出了62万多美国将士的生命。南方后勤供应如老牛拖破车,终于跟不上趟了。1865年4 月9日,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无奈签字投降。他亲率的、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部队遣散回家,这被公认为美国内战结束的日子。

但李将军拒绝了向所有南军下令。其它各支部队都是分别签约投降的。其中最大一宗投降协议就发生在北卡州的贝内特之家。李将军在西点军校时的同班同学、另外一位资深的南军将领约翰斯顿,与北军将领谢尔曼谈判后,于1865年4月26日签字放下了武器,交出当时南方最大一支余部,近9万人,是李将军交出部队的4倍。

虽然交出最多战斗力量,毕竟没戴上主角光环,且160多年过去了,我知道那里有一栋老式木屋,还是后来复建的。作为历史发烧友,驱车几百公里去打个卡,没抱太大希望。没想到,实地踏访,观看展物,与纪念馆人员交流,获得更多细节。

贝内特之家室内签约处

典型的农户家庭

遗址上立着几栋单层小木屋。略大的主建筑是住宅,前面起居室,壁炉边一张小桌子两把椅,谢约就是在这里签和平协议的。后面两间房,摆放着老式年代的卧室家具和纺织机。另外还有几栋小屋分散在院子里,分别是厨房、农具间、食物储藏间,后面一片小菜园子。

我看到这样的配置,以为贝内特是当地富裕家庭。纪念馆工作人员说:不,贝内特在当时是比较主流的中产家庭。他们是典型的自食其力的农户,有一块不大的地,通过自己耕种、修理农具、缝补衣服、卖酒、出租家里的空铺给路过的旅客等等,多渠道创收来养活家庭。他们家从来没有用过奴隶。因为用奴隶来完成耕种,是一种家大业大的经济生产方式,80%的美国白人家庭承受不起。

1861年4月,美国内战爆发,时代的灰尘击中了贝内特家庭

在北卡州关于是否从美国联邦脱离的投票中,这一带的选民倾向于反对。1861年2月,北卡州普选投票的结果是反对审议《脱离议案》。但是在南北分裂成两大派,于4月开战后,5月20日,北卡州议会还是审议并投了票,一致同意脱离美国联邦,加入南方阵营。

当时,贝内特夫妻60多岁,三个孩子都已成年。老大和老三是儿子,老二是女儿,已经出嫁。

1862年5月12日,大儿子应召加入了北卡州第27步兵团。当时富家子弟都进骑兵团,因为平时家里有马骑,无需另外学习。并且临时集结起来的队伍,军事用马也是从家里带去的。编入步兵团,说明出自于不富裕的平民家庭。当年10月,大儿子在其兵团刚抵达弗吉尼亚时,就因伤寒死在了前线医院。

小儿子也于次年在南方邦联军队中死去,葬于何处不详。据推测就在附近。

战争夺去了贝内特家庭的主力男丁,击垮了田园耕种生活。十多年后,1878年,老贝内特去世。与许多南方白人一样,贝内特家庭再也没有从战后的财务困难中恢复过来。田园荒芜废弃,后来无人居住的房屋又遭遇一次火灾,主建筑只剩下了石砌的烟囱。几十年后才被作为历史遗址保护修复。

漂亮的伊丽莎还有欢笑吗

谢尔曼与约翰斯顿签和平协议时,贝内特家出嫁的女儿伊丽莎也在娘家现场。从纪录片里一闪而过的镜头,可以看到她抱着孩子,站在院子里。

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伊丽莎的丈夫名叫罗伯特·杜克,当地人。杜克大学的名字就来自于他们家。

罗伯特·杜克与他的哥哥华盛顿·杜克都参加了南方邦联军队。罗伯特于1864年死在内战前线,葬于弗吉尼亚。他的哥哥华盛顿活了下来,与当时许多农户一样,转向烟草业。战后人们依赖烟草疗治心理创伤。华盛顿·杜克和他的儿子发财后,多次大笔捐款帮助当地一所宗教学院。该学院以他家的姓氏更名为杜克大学,多学科发展。一百多年来,杜克大学长居美国大学排行榜前十。

伊丽莎与罗伯特育有二子一女。与中国人取名用字时的避尊者讳相反,美国人给孩子取名喜欢选用家族中受尊敬的长者或社会上的贤者。伊丽莎的一个儿子名叫约瑟夫·约翰斯顿,源于当时南方邦联中的著名将领,也就是二三年后坐在她娘家起居室里签投降协议的这位将军。不知当时伊丽莎亲眼目睹此景,是怎样的心情。

从照片上看,伊丽莎长得很漂亮。内战结束时,她31岁。被战争夺去丈夫和两个兄弟,陪着悲伤无力的老父母,转眼间生活面目全非。她后来的日子是怎么样的?还有欢笑吗?

据说她后来搬去了战后因烟草业而发展起来的达勒姆打工,没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料,她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快乐,就这样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无迹可寻。

贝内特之家

两次签约两套桌椅

纪念馆内用栏杆围了一个展位,里面是一桌两椅。工作人员说:这是谢约和谈用过的桌椅,是馆内唯一的原物了。

可是,为什么跟图片上描摹的谢约和谈时的桌子不一样呢?

原来,谢约和谈分了两场。故事的时间线是这样的。

1865年4月10日,南军总司令李将军在弗吉尼亚签字投降。北方欢欣鼓舞,总统林肯如释重负。他于4月14日晚上去福特剧院看戏,遇刺。

4月15日晨,林肯被告不治。这激起了北方朝野对南方的愤慨,华盛顿的政治氛围急转直下。

4月17日,仍处战区、信息传递不及时的南军将领约翰斯顿与北军将领谢尔曼经过几天和谈,达成南军投降的停战协议。双方签字后的协议书送到华盛顿,正遇冲天怒潮,被严辞退回。无奈,谢尔曼只能拿着更加苛刻的协议再找约翰斯顿商量。

4月26日,双方第二次签字。

南军约翰斯顿为什么肯签字?当时,南方的后勤供应已经完全终止,士兵吃不饱,穿不暖,连续被追,得不到休息。约翰斯顿的领军风格倾向于保护下属,打有准备之仗。虽然手握几万大军,但他不想继续这看不到赢面的牺牲了。

北军谢尔曼为什么渴望签字?北军虽然占优,但是谢尔曼担心南军余部化整为零,潜入附近广袤的阿帕拉契亚山脉打游击,将战争拖入无论洞。四年征战,看够了鲜血,听够了那些失去父亲、丈夫、儿子的家庭的哭泣。他渴望尽早结束战争。

谢约和谈分了两场,双方都做了让步,最终一锤定音。两次和谈都在贝内特的房子里。

4月17日第一次和谈结束时,北方代表团中有人出价50美元,搬走了两人签字的桌子。可是,贝内特家庭并没有收到这50美元。后来,他们在北方的报纸上看到,此桌以数千美元出售。贝内特家庭向北军发出了主张权利函,但是没有回音,也没有得到分文报酬。

4月26日第二次和谈,贝内特家另找了一张桌子,将这套桌椅保存了下来。现在纪念馆中的就是这一套。

浴血四年的谢尔曼将军在签约后,被北方激进力量指为叛徒,一度解职,接受组织调查。而约翰斯顿也被残存几天寿命的南方邦联政府判处卖国罪。

两人再也没有回访贝内特之家,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闲心给提供场所的这户农家以财务上精神上的支持。

幸好,如贝内特纪念馆内播放的纪录片的标题《Dawn of Peace》,和平的曙光照临美国土地。战后,谢约这对战场上的老对手,成为了好朋友。而美国也在南北重归统一后,成长为世界强国。

作者简介: 胡惊鸿,文艺学博士,作家。生于上海,现居美国南方,北美中文作家协会终身会员。几十年来,中文写作已经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发表散文、评论、纪实作品近百万字,出版个人作品集两部。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