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不可能当博导的当博导了
微信无疑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缩短了家人亲戚同学朋友的距离。过去失散的同学全部都纳一个“群”里,发现大家都老啦都注意饮食保养啦,过去不了解的了解了,过去不亲密的亲密了。最近高中群里“挖”出一位当年学习“打郎”的女同学,三言两语后,“群”中惊呼,人家早做博导了。我们毕业的高中那时一直是省内佼佼者,多年保持100%的大学升学率。这位女同学毕业后上了个三类学校,音讯杳无。此次发现人家留了洋,在美国拿了博士,现为深圳某大学教授。班上一位从小品学兼优的同学带点羡慕嫉妒恨地点评:“我们班上最不可能当博导的当博导了”。
(2)最不可能当工程师的当了工程师了
无独有偶,我自己也是其中一例。高中时因为爱好广泛,又“恋情“迭起,不务正业,考到所谓的非重点大学。但来美后从资深咨询工程师到资深销售工程师,在第一代移民的华裔女性中也算是凤毛麟角。对我最为了解的高中挚友,一贯认为我是风花雪月也就当个“小资”作家的那种人,每次看着我的名片就不由感叹:“你怎么可能当了工程师呢?”
(3)三十年的河东河西
与朋友聊到此事,她说,我们不仅有“班群”,全年级还有个庞大的“级群”,有一百多号人在上面,全天候不断地你言我语热闹非凡。有些人就很愤青很纠结——当年默默无闻的李某今日怎会如此飞黄腾达,王某上了个三类学校,现在居然当教授带博士了;张某在高中那么没出息,现在是款中款了,如此种种。她说,“其实这不是很正常吗?当时学习好的,就一路顺利地走过来,上了个好大学找了份不错的工作,做了个不大不小的领导,他们习惯了走得稳稳当当地;而那些学习不好的,大学没考好的或者专业不好的,就拼命地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敢于冒险也不畏失败。”
她的话让我联想到女博导,联想到我自己,也想起若干年前看过的美国高中生调查,当年的学习尖子未必都成才,反而很多中等生们日后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功。
毋庸置疑,成功有多种要素使然,有智商更有情商,有各类杠杆衡量;但看看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今日的同学与昨日的同学,三十年后的河东河西,我想有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那些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那些不屈服于现状的人,那些倒下还坚强地站起来的人,无论最终结局怎样,他们都是成功的人,他们走过无限风光的旅程,有丰富斑斓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