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网 作者: 萧奉
“我们总是会觉得,好像没有人在看书了,所有人都去看手机或者刷短视频了,但是你会发现,书还是有一种很神奇的力量,它永远不会被取代。”2023年4月15日晚,由《新周刊》主办的“2022年度刀锋图书奖荣誉典礼”在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剧场举行,并在新周刊、硬核读书会的视频号和微博上同步直播。知名主持人陈鲁豫作为特别来宾,分享了她对于阅读和书籍的理解。
这是刀锋图书奖的第二届荣誉典礼。2021年,首届刀锋图书奖以“低音与棱角”为主题,在成都揭晓了年度刀锋榜单,以新锐的思想锋芒,倡导人文阅读价值。2022年,刀锋图书奖拓展为四个季度榜单及一个年度榜单,以“众声与独白”为年度主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持续进行图书评选和举办文化沙龙,最终在春、夏、秋、冬四个季度榜单的基础上,《新周刊》与刀锋图书奖推委会经过线上与线下的讨论,审慎评议出了12本“年度刀锋好书”及9个单项荣誉。
2022年度刀锋图书奖推委会由毕飞宇、陈英、花蚀、李彬彬、李静睿、梁文道、梁永安、六神磊磊、陆大鹏、罗新、史航、王笛、王昱珩、许纪霖、严飞、张莉、赵冬梅、止庵、周晓虹、祝羽捷(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等20人组成,涵盖了历史、社科、文学、艺术和科普领域。
推委会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罗新在解读本届刀锋图书奖年度主题“众声与独白”时指出,“众声是大家共同的声音,独白是每一个作者、每一本书的独特表达。独白聚合起来,便会形成我们真正为之骄傲的、能反映我们时代的众声”。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不可复制的书”
“当花学会了照镜子,世界就盛开了另一朵花。”
4月15日下午,隔花人在大屋顶之下摆摊,即兴为杭州之人与杭州之物写诗,引发杭州文艺青年围观潮。
当晚,荣誉典礼由读书博主江湖举人主持,典礼从晚上7点30分正式开始,一直延续到10点多方才结束。尽管时间超过两个半小时,但绝大多数嘉宾和读者都观看到了最后,时有笑声与掌声。
活动上半场,12本“年度刀锋好书”隆重揭晓。陈英、花蚀、李静睿、梁永安、史航、王笛、许纪霖、严飞、止庵、祝羽捷等10位推委,为《翦商》《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始于极限》《捉住那只发情的猫》《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陶庵回想录》《中国大猫》《制造消费者》《浪的景观》《浪游记》《亲爱的蜂蜜》《毫无意义的工作》等12本图书颁发荣誉,相关图书的作者与责任编辑也来到了现场,从主办方代表及推委会代表的手中,接过了刀锋图书奖的荣誉。
对话、记录与反思,是这份图书榜单的核心主题。杨苡的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获得了多数推委与嘉宾的认可。罗新认为,这是他2022年读到的“印象最深、评价最高”的作品,因为“这本书有一种真正的悲悯情怀,讲述者不把自己当大家族的一员看待,也没有高人一等的视角,同时对于大家族在时代巨变之下的种种悲剧认识得特别充分”。
在分享获奖感言时,杨苡口述自传的记录者余斌说,这次获奖是沾了杨苡的光,他不必为杨苡谦虚,“这是一本好书,一本不可复制的书”,这样坦诚、恢弘的口述史写作在当下实属难得。王笛指出,杨苡这本自传恰好说明了,人人都可以成为历史学家,“我们应当把周边的事情记录下来,不要以为平常日常生活太平淡了、不值得写,正是那些能够聚焦个体的微声才能汇聚成众声”。
作家、编辑家陶亢德的回忆录《陶庵回想录》同样是一本无法复制的书,“它是一部从故纸堆中被打捞出来的个人回忆录,作者陶亢德编辑过《生活》《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与鲁迅、周作人、郭沫若、林语堂、丰子恺、老舍、徐訏等作家有密切来往。他的记录还原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化现场,如林语堂的生财妙招、老舍的真假发言等。它从尘封四十载到最终得以出版,即是对‘命运’二字的诠释”。
在台上,《陶庵回想录》的责任编辑李世文说,这本书相当于陶亢德的遗作,它的面世无论对于出版界还是对于陶亢德后人,都是弥足珍贵、值得一书的大事。他为现场观众分享了陶亢德的长女、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荣休教授陶洁的来信,陶洁深有感触地说:“《陶庵回想录》出版过程中的许多朋友,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的父亲和祖父。读者的肯定和好评,也让我们解脱了多年以来所承受的精神负担。”
上野千鹤子与铃木凉美的谈话录《始于极限》也许是当晚最锋利的获奖作品。正如刀锋图书奖的颁奖词所写:“它又不仅仅是话题之作,上野千鹤子对铃木凉美的犀利解剖背后,是对女性成长和觉醒的殷切期盼,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读者都能从中受益。它促使我们直面当下的性别议题,而不是视而不见或自欺欺人。” 该书的责任编辑欧阳钰芳在获奖感言中说,《始于极限》或许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种可能性,一种对话的可能性。
“人,不能不走向世界”
进入下半场后,单项荣誉陆续揭晓。
获得“年度刀锋作家”的是青年作家林棹,她以《流溪》惊艳亮相,又以更为成熟的《潮汐图》继续寻找属于自己的南方语法,成为“新南方写作”的标杆人物;译者btr被评为“年度刀锋译者”,他为伍迪·艾伦翻译《毫无意义》,精准复刻了伍迪·艾伦的腔调和语感;“95后”设计师山川获得“年度刀锋设计师”荣誉,他以每年设计二三十件作品的强度,在大众性与个性化表达之间寻求平衡,坚持有趣、有用的视觉传达;两位前媒体人程衍樑与杨一成为“年度刀锋创变者”,他们从《忽左忽右》起步,联手创建JustPod,探索播客+新样态,如播客+视频、播客+其他平台,推动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播客平台“小宇宙”则获得“年度刀锋平台”荣誉,它是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中文播客平台,是听众进入播客世界的通道;而被评为“年度出版品牌”的是明室Lucida,它以《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火爆“出圈”,以《在绝望之巅》直击当代人的心灵困境;“年度文化空间”荣誉则授予朵云书院黄岩店,它是栖居在永宁江畔的一朵“超现实之云”,隐在云雾中;“华润怡宝百所图书馆计划”获得“年度阅读公益”。
当晚,“年度刀锋作家”林棹的获奖感言写得如同她的小说一样优美:“《潮汐图》教会我要保持好奇的自觉,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我们读过的那些故事当中,那些突然之间就活过来的机械、石头或者水滴,我觉得它们都是凭着一团生机勃勃和涌动的好奇心,它们会睁开双眼,想要看一看这个世界,看一看它们自己。生命之初听到的第一个故事,你还记得吗?让你激动或者沉醉不已的第一个故事和我们正在真正生活着的现实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我答不上来,可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忍不住会为文学感动,还是想要投入只有一次的生活。”
当晚最后一个荣誉“年度致敬”授予出版家锺叔河。刀锋图书奖在颁奖词中指出,锺叔河是上世纪最杰出的出版家之一,他策划并出版《走向世界丛书》《曾国藩全集》《周作人散文全集》等大型系列图书,影响了一代国人。
年过九旬的锺叔河由于身体原因无法亲临,他的女儿钟真、钟先鲜来到现场代表父亲分享感言,带来了锺叔河给读者的两句话:“第一句话,父亲谢谢大家愿意读他的书、听他的发言,他觉得他其实写得并不多、讲得并不好,但他写的、讲的都是他的真心话。第二句话,父亲认为他始终是一个求知者,也只是一个求说者。”
锺叔河在活动前接受了《新周刊》的专访,他念念不忘的是“走向世界”,他认为这依然是全世界所有人都面临的共同课题,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人类追求进步的过程,永远不会结束。
“每个人都要对汉语负责”
在刀锋图书奖发布盛典上,《新周刊》还设置了三场精彩的嘉宾对谈和一场陈鲁豫的主题演讲。
教授严飞以他去年出版的《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为切入口,与“外卖诗人”王计兵、《我在北京送快递》的作者胡安焉共同探讨了阅读对异乡人的意义。两位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业余作者的分享,朴素而动人,让现场很多观众觉得意犹未尽。胡安焉认为:“能够坚持写作的人,往往不是天分最好的人,而是写作对他们的生活有特殊意义的人。”
随后,止庵、史航、孔亚雷三位嘉宾进行了一场关于“小说的可能性”的对谈。止庵与史航都谈到了2022年王朔的新作《起初·纪年》给他们带来的阅读体验。史航形容道:“王朔这本书,其实是无限深情但又无精打采的书,它充满了倦意,但如果你了解王朔这个人,从最早他80年代出道到现在,他每一缕倦意都是真实的。”
三位嘉宾的讨论很快转移到阅读与批评的边界上。孔亚雷说:“小说的可能性是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小说家的可能性,一个是读者的可能性。每个人都要对汉语负责。” 但止庵强调,尽管读者对阅读的确具有一种责任,但他认为“读者责任其实只限于他自己,当他逾越这个责任的时候,就得特别需要警惕。对于批评者而言,它超越读者责任部分的权力,应该特别谨慎地使用”。
在第三场对谈中,“那不勒斯四部曲”译者陈英与作家祝羽捷以“听见女性的声音”为题,共同分享了她们从其他女性作者那里受到的影响。祝羽捷回忆,她陪母亲住院时读的便是杨苡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以及新近出版的《献给爱与子宫的花束》,这让她重新理解女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关系。陈英说,她最近看了女性主义先驱波伏娃的自传,波伏娃对兴趣和学术的专注与坚定,让她得到了很多的信心和力量感。
在杭州的这个夜晚,一切都是关于阅读的,一切又不仅仅是阅读。陈鲁豫作为特别嘉宾登上舞台时,提及自己过去一年失去亲人的经历,坦言书籍或许没有给人们提供面对宏大问题的答案,但是却能够在惶恐的时刻,给予我们一丝安慰与温暖。琼·狄迪恩的《向伯利恒跋涉》《奇想之年》《蓝夜》,帕蒂·史密斯的《时光列车》(M Train)、《只是孩子》(Just Kids),止庵的《受命》,还有韩松落、尼佬、王恺合著的《浪游记》,都在过去的一年里,给她带来了安慰与力量。她引用了琼·狄迪恩说的那句话:“为了生存,我们要讲述、要写作、要阅读。”
当晚10点过后,2022年度刀锋图书奖荣誉典礼行至尾声,新周刊杂志社社长孙波分享了对刀锋图书奖的回望与展望,并宣布2023年度刀锋图书奖的主题为“浮光与永恒”——“2021年,我们用‘低音与棱角’开启寻找好书的旅程;2022年,我们在‘众声’中,听见‘独白’。个体和多元,构成了刀锋图书奖最重要的两面。2023年,刀锋图书奖要往哪里去?我们想到了‘浮光与永恒’,我们想和读者们一起,于浮光中,捕捞永恒。”
4月16日,刀锋图书奖的两场文化沙龙在大屋顶剧场继续进行。
下午,许纪霖、王笛、止庵三位嘉宾进行上海、成都、北京三城的比较。从老成都、老上海、老北京的不同风貌与它们面貌的蜕变里,三位嘉宾观察到的不仅仅是城市本身,更是城市之中“人”的变化。
晚上,陈鲁豫、史航、周嘉宁三位嘉宾同样从文学中的城市出发,将阅读的个体经验与城市生活的个体经验结合在一起,拓展城市认知边界。这场沙龙,以周嘉宁刚刚获得“年度刀锋好书”的《浪的景观》串联起主题,探讨从张爱玲、简·莫里斯到毛姆等作家,城市和个体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奇妙化学反应。
2022年度刀锋图书奖嘉宾语录
锺叔河:人要过更好的生活,就需要走向广阔的世界。
罗新:众声是大家共同的声音,独白是每一个作者、每一本书的独特表达。独白聚合起来,便会形成我们真正为之骄傲的、能反映我们时代的众声。
陈鲁豫:为了生存,为了活着,我们要讲述、要写作、要阅读。
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比其他的一切都要重要。我阅读或者看电影,我做一切让我开心的事情的本质是为了让我自己更好地活着、更好地生活着。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式让自己开心,并不一定是我已经这么累了、我精疲力尽了,我都找不到前进方向,我还要逼着自己去阅读。
王计兵:我想用文字记录我们这一代人是如何度过这一生的。
胡安焉:能够坚持写作的人,往往不是天分最好的人,而是写作对他们的生活有特殊意义的人。
王笛:不要以为日常生活太平淡、不值得写,我们一旦写下来了,就是一种历史的记录,就会留下我们的声音,汇集起来,就会成为众声,就会被听到。
虽然我们总是怀念过去,但把原汁原味的历史保存下来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不管你意识到没有,历史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怎样在时代大潮下尽可能地保留传统,这是我们可以思考的。
许纪霖:史学是人学,好的史学,要写出人的命运。
一个城市最珍贵的是它独一无二的地方,而不是全球化的地方。
孔亚雷:作为一个小说家也好,作为一个读者也好,对文学来说都同样重要,每个人都要对汉语负责。
止庵:任何城市都是动态的城市,不是静态的。
史航:文学跟文身的区别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文身文不了那么多东西,而且文身也不可能脱得一丝不挂、让所有人都看见,但是靠文学我能够把我想记住的事物变成一本书,可以寄希望于所有人都看,只要他想看。
周嘉宁:对于我来说,在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移动,不只是在现实中的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人本身也是一个创作者,在移动中构造一个虚构的世界,它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投影。
年度刀锋好书榜单按书名字母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