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世纪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美国和全球经济经历了“中国冲击”,廉价中国制造商品的进口热潮有助于保持低通胀,但代价是当地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减少。
随着北京加大出口力度以重振国家经济增长,续集可能正在酝酿之中。中国生产的汽车、机械和消费电子产品正在向国外市场供应。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次中国冲击对通胀的推动作用甚至超过了第一次。中国经济现在正在放缓,而在上一个时代,它是蓬勃发展的。因此,廉价中国制造商品的通货紧缩效应不会被中国对铁矿石、煤炭和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所抵消。
中国的经济规模也比以前大得多,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也更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到 2022 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出占全球的 31%,占所有商品出口的 14%。二十年前,中国的制造业份额不足 10%,出口份额不足 5%。
大家都在投资制造业
2000年代初,生产过剩主要来自中国,而其他地方的工厂则关闭。现在,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美国和其他国家正在大力投资并保护自己的产业。
龙洲经讯中国策略师托马斯·盖特利表示:“中国对全球价格影响的天平正在更加明显地向通缩方向倾斜。”
存在一些抵消力量。美国、欧洲和日本不希望重蹈2000年代初期的覆辙,当时廉价的中国商品导致他们的许多工厂停业。因此,他们向被视为战略性的行业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支持,并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或威胁征收关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和持续的劳动力短缺可能会进一步抵消中国这次施加的一些通货紧缩压力。
“这不会是同样的中国冲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2016 年一篇描述最初的中国冲击的论文的作者之一 戴维·奥托 (David Autor)说道。
另一种中国冲击
即便如此,奥托表示,现在“担忧更为根本”,因为中国正在汽车、计算机芯片和复杂机械等领域与发达经济体竞争,而这些价值更高的行业被视为对技术领先地位更为核心。
第一次中国冲击发生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自由化改革以及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于美国消费者来说,这带来了可观的好处。2019 年的一篇论文说,中国进口产品每占据额外一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美国的商品消费价格就会下降 2%,其中中低收入人群受益最大。
但中国的冲击也给国内制造商带来了压力。2016年,奥托尔和其他经济学家估计,1999年至2011年间,美国因中国进口产品而损失了超过200万个就业岗位,原因是家具、玩具和服装制造商在竞争中屈服,而空心化社区的工人则难以找到工作。
某种续集似乎正在进行中。
中国经济去年增长了 5.2%,按照其标准来看,增速较低,而且随着长期的房地产紧缩抑制投资和消费者控制支出,预计中国经济将进一步放缓。咨询公司凯投宏观认为,到 2030 年,年增长率将放缓至 2% 左右。北京正在寻求通过向工厂投入资金,特别是半导体、航空航天、汽车和可再生能源设备工厂,并出售由此产生的产品来实现经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