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勐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阻隔了我的回乡之路,一晃我已经有四年没有回家了。2023年11月4日,我终于回到了家乡瑞丽。
见到妈妈和弟弟妹妹们,倍感温暖。民以食为天,虽然因为身体原因,妈妈不能亲自下厨做饭,但是每天妈妈都指挥弟弟妹妹们给我做好吃的。每顿饭她都摘菜,做好后勤支持。更重要的是监督炒菜,指导放调料,什么油一两、姜几片、葱几段、盐几勺等等,俨然是一个厨师长在指挥着厨师工作。妈妈变着花样给我做些小时候我最爱吃的菜,像腌菜炒肉、粽苞米煮汤、炖臭豆腐、油炸蜂儿,重现儿时妈妈的拿手菜。面对妈妈精心为我安排的菜谱,我高兴极啦,每顿饭都吃到撑,不到几天就感觉自己长胖了不少。
三天后的早上九点,妈妈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叫我陪她去菜市场买菜。菜市场离家不远,三弟开车几分钟就到了。妈妈坐在轮椅上,三弟在前面开路,我推着妈妈紧跟在后面。
菜市场是妈妈的地盘,不少人都认识妈妈,卖菜的、买菜的、闲逛的,我时不时就会听到向妈妈打招呼的声音,妈妈总是笑呵呵的回应。遇到妈妈记得住名字的人,妈妈会称呼他们的名字。对记不住名字的人,妈妈就会问:“你来买菜?”或者“你来卖菜?”纵观整个菜市场,好像妈妈的人缘最好,跟她打招呼的人最多,跟她讲话的人最多。他们当中有汉族的、傣族的、景颇族的,还有缅甸人。难怪妈妈最喜欢去菜市场,简直就像是去参加盛大的派对,妈妈还是那个最耀眼的明星,就像广交八方客的阿庆嫂。
第一站,我们在一个叫“大哥油条”的摊位前停下来。油条大哥身穿白色T恤、红色围兜,忙着现炸油条。见到妈妈,他大声道:“大妈,好久不见您来上街了,来买几根油条吧!现炸的,香喷喷的,好吃得很。”妈妈向我介绍说,这位油条大哥来自缅甸,是缅甸人,来瑞丽讨生活十多年了。他的油条特别好吃,个大皮脆,他是瑞丽菜市场真正的油条一哥。我和这位油条大哥寒暄了几句,买了四根油条,还是我亲自放进油锅里炸出来的。
第二站,在一个傣族大妈的摊位前,妈妈被叫住了。傣族大妈名叫咩应,是广应寨子的人,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嫁到了上海,一个儿子在福建打工,另一个儿子在家务农。咩应非常羡慕妈妈如此长寿,都已经88岁了。她说她妈妈82岁的时候去世了,她特别祝福妈妈活到100岁。当她得知妈妈想买野生马蹄菜时说:“马蹄菜是我儿子去野外找来的,是真正的野生马蹄菜,卖给别人10块钱一斤,卖给88岁的老妈妈只要8块钱一斤。”称好重量付完钱后,咩应还送了妈妈两根香菜、一小堆豆苗。妈妈推辞不要,咩应硬塞在妈妈的手上说:“都是自己家种的,大妈一定要拿着。”
第三站,我们停在另外一个傣族大妈的摊位前,她的名字叫建(傣族称呼它静妈妈)。我推着妈妈走近建的摊位,突然听到建爽朗地说道:“老大妈,您还活着呢?好久不见您,我还以为您走掉了。”我听到她说话这么直,心里很不爽。刚想发火,妈妈却安慰我说:“不要生气,她的说活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她没有恶意。”后来跟她交谈才知道,她认识我妈妈已经二十多年了。那个时候我妈妈在做换钱生意,她说看到我妈妈就像看到她自己的妈妈一样,因为她的妈妈在78岁的时候去世了。她是喊撒的蛮赛寨子的,那个傣族寨子有174户人家,700多人。她有两个姑娘,大姑娘是曲靖示范大学毕业的,现在姐东村委会工作,二姑娘今年考上了昆明师范大学,还在读书。家里有4亩水田,种水稻,种软米,亩产达到了1000斤;家里还有一亩半旱地,种些蔬菜水果。她的老公在家种田耕地,她来菜市场卖菜,日子过的蛮好的。她说现在日子好过呢,最后还讲了一句傣话:“金旺如丽(好吃好在)。”
第四站,我们来到一个水果摊位。摊主叫阿双,是芒市的汉族人,来瑞丽讨生活近三十年了。她刚来瑞丽的时候非常年轻,在莫里帮人给甘蔗地除草,当地人叫薅甘蔗,干一天工资才三块钱,风吹日晒的,非常辛苦。后来到海关一户人家做保姆,打扫卫生、煮饭,一天工资两块钱,虽然少了一块钱,但是不需要风吹日晒。她还曾到照相馆帮人扫地做饭,三块钱一天,干了两年多。后来又经朋友介绍,帮一家人做保姆,工资高不少,140块一个月,再后来朋友介绍她去缅甸木姐赌场打扫卫生煮饭,工资达到2000多块一个月,她干了四、五年。等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她选择回到瑞丽结婚生子。她和老公一起在菜市场摆水果摊,还买了六分地,盖起了三层楼房,过上了幸福生活。阿双说自己没有文化,只能做些体力活。在菜市场卖水果非常辛苦,目前她和老公经营四个小摊位,一个摊位每月交70块钱市场管理费。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去批发市场进货,再到菜市场售卖。一天到晚感觉睡不够,眼睛总是红红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的睡上三天三夜。
妈妈带我逛菜市场,炫耀了她的人际关系,88岁的妈妈是一个备受欢迎、让人惦记的人。同时,我也看到了瑞丽今天百姓生活的新面貌。小小菜市场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缅甸小哥、咩应、建、阿双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勤劳致富不是梦,只要努力,总能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边境小镇瑞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为瑞丽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