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巴普罗的独白
乾隆皇帝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帝王,他的故事更是被大众所喜闻乐见。据说一次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途中口渴难耐,便向附近的瓜农要来了一块西瓜。
乾隆连连称赞瓜很甜,却没想到离开后不久便下令处死瓜农。
难道这个瓜农有什么特殊身份?乾隆为何要处死瓜农?
乾隆的顺遂一生
乾隆皇帝的一生可以说是顺风顺水,早在他爷爷康熙皇帝在位时就非常喜爱这位皇孙,还将这位皇孙带到自己身边培养。
在康熙六十一年的时候,小乾隆就一直和爷爷生活在圆明园中,就连康熙在接见大臣的时候,都特批他可以在一旁学习如何处理军国大事。
甚至,连他父亲雍正顺利继承帝位,也有着乾隆的功劳。
雍正继位后,更是为了儿子可以顺利继位,提前为乾隆清除了阻碍。
乾隆继位后,不用害怕像自己的爷爷一样遭受权臣的欺压,也不用害怕如自己的父亲那般,在位十三年便骤然崩逝。
乾隆的一生顺境多于逆境,几乎没有经历过外戚专权、宦官乱政、权臣欺压、藩镇割据的威胁。因此,乾隆有大量的时间去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瓜田巧遇有才瓜农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是个极其喜欢下江南的皇帝,就在他去往江南的途中发生了这样一件趣事。
一年酷暑乾隆微服私访,这次出行他既没有黄土铺道,也没有净水泼街,只是带了几个贴身护卫。一行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正值正午十分炎热。
但是像乾隆这样养尊处优的皇帝,没走多久就感觉口渴难耐,正巧道路旁边有一片瓜田。但是此时瓜农正在午睡,正当他的护卫去叫醒瓜农时,乾隆阻止了他们。
乾隆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民。
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民仁慈的形象,他不能去打扰自己的子民休息,就一直在一旁等待瓜农睡醒。
瓜农睡醒之后,看到有几位穿着富贵的人在旁边等着,便过去询问他们是否想要吃瓜。
“这瓜怎么卖呀?”
“不收钱了,这么热的天,给几位摘几个尝尝吧。”
说完,瓜农就去瓜田里挑了几个西瓜,给乾隆一行人切开品尝。
这西瓜瓜瓤鲜红饱满、清甜可口,酷暑很快就被西瓜给冲淡了。乾隆一边对这西瓜赞不绝口,一边又和老农攀谈了起来,却发现眼前的瓜农很不简单。
老人看到乾隆每次吃西瓜都是从边上开始吃,就说:“你这样吃西瓜的方式是不好的”。
乾隆很疑惑:“我这样吃西瓜有什么不好的?”
瓜农则告诉乾隆,西瓜两边汁水多,但不够甜。而中间的瓜瓤则是又甜又脆,如果从中间向两边吃,每吃一口,汁水都会向两边分散,吃下去的每一口都是甜的。
瓜农还说,这样吃西瓜,就像是老百姓的生活。虽然生活之中有苦有甜,甚至不少百姓的生活中苦比甜更多,但人们总是在想办法,让生活能够变得更加的“甜”一点。
乾隆听完以后,觉得十分有理,更觉得瓜农是拥有大智慧的人。乾隆发现瓜农不管对国事民生,还是官场陋习都能做到侃侃而谈。
乾隆便跟瓜农说:“你有倾世大才为何不入仕为官呢?凭借你的才能定会成为封疆大吏,如果被皇上赏识定会成为柱国大臣,这样能为百姓做更多的实事。”
“我有晋升之路,我来为你举荐,你是否愿意入仕为官?”
乾隆本以为瓜农会欣然接受,这次微服出巡也算是有所收获。而将这件事情传扬出去,自己还能落个露野拾遗的好名声。
可是瓜农却果断地拒绝了。
“我就是一个乡野村夫,怎么可以高登庙堂呢?况且我年事已高,又愚陋不已,不识礼数,难以为官。”
乾隆身为皇帝,从来没人敢拒绝他,瓜农的拒绝让他十分尴尬,吃完西瓜一行人就离开了。
可是没想到,刚走出去不远,乾隆的护卫却返回了瓜田……
原来,乾隆觉得瓜农是个有大才的人,万一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有可能威胁到他的统治。
这可真应了那句“翻云覆雨帝王多,两面三刀久砺磨。自古伴君如伴虎,从来杀将似杀鹅。”的古话啊!
可是当护卫们赶到时,瓜农早已不见了踪影。原来在乾隆一行人走后,瓜农便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行人不一般,刚刚自己拒绝了邀请怕是会招来杀身之祸,早早地就跑了。
护卫们只能如实告诉乾隆,乾隆很是懊悔与无奈:应该早点下手的。
皇权不容威胁
我们都知道封建主义专制制度,最重要的就是皇权至上。尤其是乾隆一朝,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达到顶峰。
乾隆所害怕的并不是瓜农这个人,而是害怕瓜农在他人的利用下,成为反对自己统治的人。在他的统治下,八股取士是他牢笼志士的工具而已。
乾隆就是要让读书人都去专研学问,而不是发表关于朝廷统治的言论。在清朝入关之初还发生了扬州十日屠的惨状,乾隆无法接受统治被妄议。
所以才有乾隆六下江南,巡视民情之举。可乾隆六下江南真的只是简单的巡幸游玩吗?
为何要六下江南?
乾隆下江南,其实就是笼络江南人的心。乾隆选择去体察老百姓的生活,可以树立亲民还有关爱汉人的形象。
而对于所有的官员会大加赏赐,甚至可以加官进爵。而一些原本就已经受过处分的官员,也能够借机恢复到原先的位置。
在民生和官员方面,乾隆算是一个非常尊重儒学传统的人,他希望能促进满汉之间的团结。
康熙皇帝可以说是乾隆的偶像,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在位期间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驱逐沙俄、三征葛尔丹,文治武功堪称千古一帝。
而乾隆自二十五岁登基,执政六十年。他不仅扩大版图,促进民族融合,还兴建水利工程,减免农业税收。
而康熙也曾六下江南,乾隆其实也是在效仿爷爷康熙来宣扬自己功比圣祖。
乾隆帝曾于乾隆十六年开始第一次南巡,他从北京出发,最后从绍兴回銮,全程五千八百余里,历时一百一十二天。
而乾隆第二次南下江南,则带上了他的母亲。这一次,乾隆去了不少地方,比如江宁府、无锡、嘉兴、曲阜等等。
这次下江南同样历时100多天。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开始第三次南巡。这一次,则与往常两次都不一样。
第三次南下江南,乾隆皇帝不仅饱览了风景,还亲临海宁勘察,大力督促了海塘工程的建设。
乾隆第四次南下,则干了一件大实事!那就是:黄、淮、运三河交界的清口,查看洪泽湖高堰大坝,并督促水利工程。
皇帝的到来,让底下的文武百官,不敢造次。在当地的管理行为,相较之前,收敛许多。
乾隆在70岁高龄之时,选择再次南下。但这次乾隆深感不安,他对百官说:“这可能是朕最后一次来江宁府登阅江楼了。”
乾隆最后一次南巡实在乾隆四十九年,他将浙江海塘全部改为了石塘,下令拨出五百万两投入后续的工程。
经过几年的努力,浙江海塘最终全部完成,作为一道海上长城,来守卫江南的农田。经历了六次南巡,乾隆做出了很多改善民情的举措。
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不少官吏趁机贪污腐败,而乾隆并未大力整治此事。也就有了前面的瓜农,宁可躬耕草庐也不愿意入仕为官。
终其乾隆一生,有功也有过。他重视商业的发展,同时也给予了商业宽松的政策。乾隆一朝的财政收入也是逐年在提高,最高时达到了八千多万两白银。
他也非常重视农业,曾经多次减免国家的赋税和几个省的漕粮。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官员贪腐的问题加剧,土地兼并的问题加剧。
乾隆中期的盛世之后,清王朝也从顶端开始走起了下坡路,以至于到了乾隆末期,乾隆盛世已经宣告结束。
但乾隆却依旧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事业之中,少了进取之心,却又对大洋彼岸的先进科技嗤之以鼻。
如此内忧外患之下,大清这艘巨轮在风雨飘摇中驶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