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航标】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丁慧玲教授教你写简历

想申请国外大学不知如何入手?花大价钱找中介包装简历又觉得亏,效果还差?求职信发出一堆却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自认平凡,觉得好学校、好工作离自己很远?读到硕士了还不会开展研究,感觉前途迷茫?夜深人寂,忽然地自我觉醒,在心底问自己:难道这辈子就这样甘于现状?

上面这一连串问号,哪个扎到了你的心?

在痛苦的角落里自怨自艾没意义,赶紧找个人来指点迷津才是正道。

丁慧玲,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NCSU)英语系技术传播专业副教授,研究生项目管理人。主授技术传播、科技写作、商务写作。目前科研关注包括人工智能风险、人类健康风险等领域。丁教授在人生规划和学术领域有诸多傲人之处,比如:

从西安医科大学的医学英语专业毕业,到美国一流大学任人文学科教授,完全凭自己一步步为前途布局,最终取得成功。

硕士申请博士阶段,向 9 所美国一流大学投了简历,通过了 8 所。

凭借好文笔和硬功夫,她在美开始就读时申请到助教职位,大多数时段获全额奖学金资助,投标科研基金屡投屡中。

亲自辅导学生从高中申请大学、硕士申请博士直至工作求职,经手无数成功案例。

如果你想取得申请出国成功的第一步,那就请认真听丁教授把写好简历这件事讲清楚。

丁慧玲教授

“讲好故事”的三个原则

纠正片面认识

航:(刘航,本书采编作者。为避免与“刘健”“刘广亚”等采访对象姓氏冲突,全书有关作者名字缩写用“航”字)您好!丁教授。您是怎么开始专门研究写简历、申请学校的问题的?

丁:(丁慧玲教授,以下简写“丁”):我在英语系教科技写作,包括商务写作,所以常有朋友来问我,小孩子的这个怎么写?那个怎么写?申请本科也好, 研究生也好,都来找我“帮助看一看”“帮忙改一改”。这个过程中我就发现是有些普遍性问题的,比如这份简历已经快要交了,才来“临时抱佛脚”,很多我看到的问题已经没时间再提升或更正。很多中国的父母对于简历写作的认识大概就停留在“改改语法就好了”这个程度。

航:那么您认为写好简历的关键是什么?

丁:实际上,语法应该是最后一步。你是做记者的,肯定很清楚,关键是怎么把“故事”讲好。你自己有些什么样的素材,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说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国际的层面,中国人不管申请什么,高中、本科、研究生乃至博士、博士后又或者择业,都会面临很大的竞争,跟所在国的学生竞争,跟各种语言背景、文化背景的学生竞争。那么无论在哪个层面上,你都该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要清楚地知道我什么地方是独一无二的,我什么地方跟别人完全不同。

航:意思是要把长处写在前面?

丁:对,但我发现无论哪个层次的申请,我们都很难把这个事情真正做到位。

航:简历还是单独的一种文法,跟别的文章不一样。

丁:我做了很多针对研究生申请和大学申请文书的写作培训。回顾我自己上学的申请过程,深深感到这种文书其实很难写!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读者。我们知道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体系里构成一篇文章要有几大块:

首先,你的听众是谁;其次,你的目的是什么;第三,你有哪些限制(语言能力、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所有你缺失的东西,都是你面临的限制);最后,是你面临的挑战与竞争。我们作为一个外国学生去申请,很多地方就已经处于劣势了。

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将之放大

航:要先了解自己。

丁:比如我在硕士申请博士的时候,我把个人陈述拿给很多教授看。有个老师在日本教过课,我跟他说我想研究的是“美国印第安人的修辞”。他就很直接地对我说:“你为什么要研究那个?你又不是从那个文化里面走出来的人。你为什么不去研究和中国相关的东西?你们中国有那么多可以研究的方向。”这还是在我大概第一年结束的时候(丁慧玲教授在美读完硕士后仅用一年即进入本校文学博士项目,就读一年后申请到普渡大学攻读修辞写作专业博士)。

这位老师的一席话对我很有启发,所以第二年我就转去做中国修辞研究。在申请文书中,我完全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非常特别、独一无二的人。文书中我明确提出:我想要研究中国修辞,而且要研究的是在中国的传教士,他们当年是怎样起到跨文化衔接作用的,如何处理他们面临的政治文化冲突。我本来是想做个硕士学位论文的,但当时没有任何老师能够带我做这个课题,最后是一个英国来的老师说可以带我,因为他是做英国文学领域书信研究的。所以他就说:“你可以写这个,但你只能写‘传教士的书信分析’。”我说好吧,只能取这样一个折中方案。最后我相当于做了一个独立研究项目。

航:是够特别的。

丁:个人陈述一定要独特!从大学申请到研究生申请都是如此。甚至做了教授,你的研究方向还是一定要独特,这非常重要。在美国,我们最独特的就是我们有东方的文化背景,美国人觉得中国文化有意思。现在中美文化、政治、贸易的交流非常多,所以他们愿意去了解。那么,只要你做项目研究的方法是比较扎实的,并且又有新意,那么最终有成果发表出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航:您这么年轻就有这么多有影响的学术文章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这其中果然有诀窍!

丁: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个人名片上,有哪些东西是别人没有的。所以我那个硕士阶段的老师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作为国际学生,我们一定要用好独特文化背景这个法宝。比如我们同事中有做跨文化的中国中医古籍研究的,研究其中的插画是怎么设计的。论证出早在几千年以前中国就已经有了技术传播。论据包括针灸的穴位、在人体上是如何定穴位的……这些是中国的文化特长,美国人做不了,他们又对中国的文化很关注,那么你如果能够把对中国的文化分析做得比较好、比较深入的话,就容易出成果。

航:咱先从最基本的讨论,找您帮助高中升大学的孩子一般都是什么情况?

丁:我带过很多这边的 ABC(移民二代),包括一些新移民的小孩,参与帮助过他们申请大学,给他们做个人文书的设计包装。这里有两个例子:

有个小男孩,美国出生,美国长大。家里打定主意一定要他上排名前十五的大学。这个孩子成绩很好,数学好,又会弹钢琴。但他没有什么特别的课外活动表现,典型的 ABC男生,就是那种往人群里一扔,大家都差不多的孩子。当时我就跟他家长聊,说看看这孩子究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能够让学校有兴趣。这孩子自己当时说:“我什么都不会呀,我就喜欢打游戏。”我说打游戏恐怕不能作为一个长处来写。后来家长就说,他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喜好,就是喜欢读日本动漫。因为特别喜欢,就某一本动漫,他能在网上发现好多个版本,有的是美国这边没有译本的,他就把中文版本翻译成英文。

航:哈哈,这也能玩儿出门道!

丁:是呀,因为是他个人的兴趣,自己愿意花时间。他都已经译完了好几本书。他跟我说他每天晚上要在这上面花一两个小时,所以会睡得比较晚。

我们后来就把这个特别的爱好作为他大文书里面的一个主线来写。因为他想申请的是计算机、工程这类的专业。你想这样的男生,在一般人印象里就是那种交流能力比较差,对别的东西都不太感兴趣的人。但我们把他的翻译经历作为标签一贴上去,立刻让他显得与众不同。我们发现这个学生:

第一,他的背景是跨文化的;第二,他能够写东西;第三,他还可以做设计(动漫文本翻译需要用到 Photoshop、图本处理,等等)。我进一步问他,你在翻译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有意思的事儿?他说他在翻译中国成语典故时要做研究,以便解释成语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其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是“夸父追日”。

航:要细到这个程度!

丁:对,在文书或者面试里,你可以很快讲完。譬如说这个孩子他在做翻译的时候,针对一些文化的理解障碍,如果仅仅是表面直译肯定是不行的,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他就在翻译这个成语故事的时候,把这个小故事很快地讲了一下,就是说“中国远古的一位传奇人物,为了追求远大的目标(让太阳照射时间长一些,给自己部落的人取暖),不惜付出长期艰巨的努力,反复去尝试(一直跟着太阳跑),直到自己为此付出生命”。所以他说他碰到的问题不是翻译的问题,而是文化的问题,是怎么把一个有文化特征的成语解释清楚,让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咱们把它拓展到他想申请专业的技术应用:如何设计友好的界面和功能,让复杂的技术变得对用户友好,便于访问,能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这就是个大的社会问题了。他讲最后的长期目标就是能够让编程变得界面友好,便于学习和应用。同时还提到他在课外教一些数理化相关的课程,给他的同学讲讲数学,这种类似做助教的经历。

航:这就是“放大”了优势。

丁:以小见大。这其实是在申请中表示:“我能教东西,我能讲清楚,我能表达清楚,我还能跨文化,最后我的目标很大!”我是要做到:“让编程友好到即便是普通人也能学会。”这就是他的一个长期目标。这样一来,我们看到这个孩子,就算是没有什么太多的比赛成绩或者领导力,也非常有自己的特点。

航:那就是您给他发掘出了一个大特点。

丁:我那段时间晚上睡觉都在想,怎么样帮他包装好。怎么样能够把他的事情讲清楚。所以最后他的申请结果特别理想,成功申请到理想的大学,他家里人也觉得特别满意。

另外一个例子,也是个很不起眼的孩子,是新移民的一个女孩儿。她想申请我们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她数理化成绩很好,但因为是新移民到美国没多久,语言不太好,表达能力也不太强。因为她没有任何背景,当时唯一在美国做过的事情就是去图书馆做义工,负责摆摆书,给小孩子读读书,收拾收拾东西……就干过这些事。所以我当时也是挺着急的。

航:这不好挖掘了。

丁:想要申请成功,她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来打造简历了。就是说你本身没有这个背景,怎么快速提升自身的背景。她其实开始得还算早,因为是 8月份开始申请,要求 12月交。这个如果像是我一开始提到的那种“临交简历头三天让我看看”肯定是来不及了。

那么我就给她提了建议,我说你现在要做的事情,马上去参加一个编程的夏令营(兴趣班),大概知道一下编程是怎么回事,你到底喜不喜欢;后来她又到一个电脑公司做了几天见习生,就是去那里看别人编程,大概知道学计算机是做什么的,通过编程可以制作网页或者连接硬件;最后我还让她在 KHAN(一个美国知名的免费学习网站)上面学了一点点特别粗浅的网页设计编程方面的内容。

航:您是在努力把她的简历弄得像一个要申请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丁:她后来上的是一个 3D打印的夏令营。这是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儿,数学比较好,没有过任何和计算机相关经验。说心里话也算不上对计算机有多喜欢, 由于是新移民,她和她家人就是觉得学计算机好找工作……我们都知道,新移民刚过来一般压力都比较大。这孩子在国内属于那种家里包办所有事情,但是到美国以后,因为父母都不会说英语,家里从买保险、办驾照、房前屋后割草, 所有的事情都要依靠这个孩子来干。孩子成长得很快,对自己的未来也很有想法。

航:您等于火速地为她打造了一个关于计算机编程方面的兴趣和背景。

丁:对的,然后就申请成功了。

航:就用了这一个暑假时间?

丁:是的。如果不这样做她等于没有任何优势。人家说你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知道,那么你为什么来申请我们这个专业呢?

通过我们的努力,她最终呈现的那个大文书看起来还相当充实。结果就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北科罗拉多大学和我们学校计算机系的 Offer 都拿到了。家里也是皆大欢喜,最后决定到我们学校来就读。

组队或者个人参加划船竞赛、购票信息,请点击图片。

讲故事要有选择,要针对听众的诉求

航:我想“找到自己的优势然后放大”不仅适用于高中生申请大学。您也研究求职简历,到了这个层次是不是要有更高的要求?

丁:操作简历写作的时候,一般要有两种基本思路:Iapproach(我要什么) 和 You approach(你要什么)。

你要针对想去的那个学校、想去的那个专业、想去的那家公司来打造一个有针对性的简历。你要知道你的观众是谁。比如你同时想要申请 NCSU的计算机系和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CMU)的计算机系,那你要清楚,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观众。你如果是把申请 CMU的简历内容完全不动放到这边(NCSU)来,那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 CMU对计算机系入学的要求比 NCSU高很多。你一定要具备相当的经历和实力,比如说你可能已经研发了一个 APP,放到手机应用商店里面开始卖了,可能对不同的项目已经做出了一些成果,人家才会对你感兴趣。

航:我们怎么了解这些情况呢?

丁:比如申请大学的时候,要去看这所大学的宗旨是什么,重视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拿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InstituteofTechnology,GT)举例,它是公立大学里面理工科排名非常靠前的,它强调什么?创新、创业、国际化。那么我们 NCSU同样是以理工科见长,但就不一样。NCSU强调的是实践,强调的是面向工业界的合作。所以你在写简历的时候,针对这两所学校的申请信必须是完全不一样的。包括你申请教职、申请公司工作、申请研究生都要往对方想要的东西上靠拢。想申请佐治亚理工,了解到它非常重视国际化,那么作为国际学生就可以强调我有这种国际交流的经验或背景,甚至是在美国当过代购,制作过相关国际互联网买卖的网页、网店什么的……

航:这也能算?

丁:你要知道它很注重创业能力,希望未来的学生能够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那么成功的国际交流或者代购这类经历就是你这方面潜质的体现。

航:我理解您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申请一份工作,第一步先要到用人单位的网站上去做功课,做到“知彼”。针对他们想要的那种能力,把自己塑造成具备那种能力的人:我跟你的价值观一致,我跟你的期待值也基本一致。而不是说我写一份简历,所有学校都用这一份去投。

丁:是的,通用版肯定不行,所以不要怕花时间。要目标明确,要强调“针对你的需要,我能给你们带来什么”的问题。

航:用人单位和博士项目肯定都欢迎目标明确,有主见又有想法的人。

丁:我在申请博士的时候,去过 UIUC(University of Illinoisat Urbana Champaign,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和威斯康星大学,分别跟导师见过面,效果都很好。他们都希望我能够去,并且给我不用教课的全额奖学金。他们说,对我印象非常好,是因为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那么他们就知道我如果来了,马上就可以开展研究项目,然后出成果,然后可以很快毕业走人。并且我研究的东西很新,跟别人不一样。

再进一步,你要学会开发自己的卖点:我在申请工作的时候同时申请了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南卡的克莱姆森大学,等等。学校邀请我去面试。马上发现我做的东西非常有意思,他们很快就清楚了:我做研究肯定是没问题的。那么我就开始进一步展示自己不仅做风险传播,还用不同研究方法做一些其他的方向。比如,个人文书写作。我做博士期间写了篇文章就是分析医学院申请人的个人陈述应该怎么写,很多医学院还把那篇文章作为教材来使用,维克森林大学还曾经邀请我去给他们的学生做讲座。

申校、求职、搞研究应避免的五个误区

谈条件,讲困难?那是被录用后才有资格谈的事

丁:求职过程中,我们最明显的一个误区就是心里揣着“I approach”(我要什么),忍不住就表达出来了,这应该是在你应聘或申请之前就想好的。另外我还见过一些求职者,掌握不好什么时候问薪水待遇,之前又没有通过别的渠道提前了解。那么如果在面试或申请过程中聊这个话题,很可能就直接失去了机会。

航:我身边还有教训更惨痛的小伙伴,求职过程中因为自己感觉之前几次跟用人单位沟通(非正式)得不错,就单纯地在还没有正式面试之前把自己的家庭困难、经济困难、自身缺点跟人家讲了,幻想着能够赚取人家的同情……

丁:结果就被直接刷掉了。

航:是。

丁:这是肯定的。你说的这些,只有在人家确定跟你签合同以后,你才有资格提出来。求职者需要了解,在美国(在中国也是一样),一份应聘简历,用人单位的初审人只用 15秒就筛过去了。大学申请的话,你的整个陈述过程也就是几分钟,特别是像密歇根州立大学、普渡大学这种大的公立校,它每一个项目的申请人都非常多,可能一个申请,审核者就花一两分钟。他可能先用硬指标进行第一轮筛选,你 GPA(GadePointAverage,平均绩点)分不到,你托福分不到, 简历就直接被扔掉了。

所以你首先要硬指标达标,再把软实力打造好。那他第一印象觉得这是个跟我们的预期比较一致的学生,这就有希望了。所以说在简历申请阶段,你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去了解人家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人家想要录取的人是什么样的, 想要做的事是什么样的,再往上靠。

想认识她?详情点击图片

自我否定?不试你怎么知道没可能

航:我们往往在招聘或招生简章中看到一些要求自身目前达不到,那么自己就觉得可能性不大,尽管那职位我很想得到,但想想也就作罢了。

丁:一般来说,在申请工作的实操过程中,我会跟学生说,只要你能够具有 50% 他要求的条件和素质,你就可以申请。虽然你只满足 50% 的要求,但你可以把它放大,强调自己的自学能力。其实很多东西课堂上不一定教的,那么你工作以后其实可以很快学习,自己把自己教会。所以不要给自己画框框,要大胆尝试!

不去碰,把摘掉用人单位“有色眼镜”这件事留给别人和时间

航:给我们说说您申请博士项目“九校八中”的光荣事迹。

丁:前面咱们谈到过,我当时做的文案内容非常新颖和有操作性。然后我又找老师看过,找我们写作中心比我高两级的博士帮我修改过,所以当时一共申请了 9个学校,8个给了我 Offer。唯一没给 Offer的就是卡耐基梅隆大学,因为他们当时不招外国学生。

航:嗯,这个问题无法回避。

丁:这个是好多年以前了,因为我是 2003年申请的博士,当时我还跟对方系里的一位中国老师联系过,我说知道您是做比较修辞学的,我特别感兴趣。他就直接告诉我,说你不要申请……我们这除了白人没有别的人种。那个时候他们专业是这样的情况,大概现在还是有一点……所以我一般都不建议我们的学生申请这所大学的写作专业。

航:看来我也要在书里给它列入黑名单。

丁:客观说,这所学校的计算机等其他方向非常出色,但在人文领域可能对外国学生就是不像其他学校那么友好,至少那个时候是这个样子。

航:您还能数出来吗?您当时收的 Offer 都是哪里?

丁:普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密歇根理工大学、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和我们学校。如果学生对写作这个专业感兴趣,那么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学校, 对国际学生都特别友好。

航:您申请的都是这些学校的英语系写作专业? 

丁:对,写作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项目。

扬长避短,避免在费力不讨好的领域使蛮力

丁:其实在美国学习和工作,华人面对某些牵扯种族、意识形态、自身局限性方面的问题,大可以用健康的心态和更为聪明有效的方法化解。比如在做研究这件事上,我立项之初想研究“印第安修辞”,现在看来咱们作为非印第安族裔,的确是没有优势的。这完全不涉及歧视,而是需要扬长避短。如今我面对我的学生,也会告诉他们:

对于在美国读书的文科博士生,我不太建议你去做非常主流的东西。比如你去做美国文学、美国大学英语教学……这些你是很难超过美国学生的。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优势提炼出来,才会有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批判性思维。了解自己,看到自己跟别人哪里不一样,才可能给自己量身定制一个长期的研究计划。

航:看您的履历就能感受到,您在许多年前就为自己打造了非常有远见的学术发展计划。

丁:我在普渡大学第一年就跟自己说,未来我不想去一所教学型的大学。因为在美国这边教学型的大学老师工作量非常大,一般每学期需要教四门课,我有朋友就在这种大学里面教课……说心里话,对于一个黄皮肤的东方女性老师来说,很累,而且压力特别大。我当初因为有这个自信,觉得自己喜欢做研究,而不是去全职教课,那么给自己制定的长期规划就是希望能去一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教学任务少一点,能做一些研究,做一些跨文化的研究,把自己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

谁说女子不如男

航:的确很佩服您,作为一个东方女性,能在这种理工科见长的美国大学里取得如此成就。

丁:谈到这个,我还想专门为女生打打气。其实女生申请理工科很有优势。对于当代美国的大多数学校来说,都会考虑多招一些女生,因为美国比较重视学生多元化,而且实践证明女生学理工科一点也不比男生差。

航:女生有女生的优势,这点在我们新闻记者领域也是一样。

丁:扯远一点儿,在女孩子的培养方面,父母一定要培养她的胆量。因为我自己的女儿快 9岁了,从她 6岁时开始,我就让她学象棋,为的就是锻炼她不要害怕男孩子!原来在下棋的时候老是有小男孩说:“这是个女孩子,把她打败肯定没问题!”我告诉她:“你不要把他当作男生,你就把他当作对手,你好好下,战胜他!” 现在她已经 1400分(最高分 2800分)了,谁也不敢小瞧她,我还记得有一个男孩子因为输给她还哭了鼻子。

航:这一点所有有女孩的家长都应该学习。

丁:家长就是要跟女孩说,你能学好理工科!给她提供一个条件,不要从小就暗示她学不好。我觉得女生申请理工科有优势,就是因为美国这边鼓励女生学理工科专业。像我导师的女儿,她是学材料工程的,工作以后一直被当作项目负责人来提拔培养的。为什么?因为女生如果能够胜任工作,那么她交流能力、表达能力一般都会比男同事要强,所以她上升得很快。一定要打破性别歧视。

充实简历,练就真功夫的“九条锦囊”

不知道选什么、干什么,就去多尝试

航:申请大学的时候,很多高中生的状态是不知道自己喜欢学什么,甚至已经在读大学、读研了,还在闹着转专业。

丁:如果有这个时间、精力和能力的话,我建议,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孩子就什么都试着做一做,然后你就会判断出哪些东西你很讨厌,哪些东西你可以学。然后你再想,我愿不愿意长期做这个事情。互联网带来很大便捷,你可以借助免费资源去学一学你想学的专业,看看你是不是真“恨得要命”!如果你真恨得要命,那么就换一个专业再试一试。申请专业之前积累些相关经历和感性认识,写简历的时候也会言之有物。你不能临到申请时跟面试官说“我喜欢计算机,就是因为好找工作、好挣钱……”这些话还是不要轻易说出来。

航:您的建议很务实,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可能在很多人脑海里这是一层窗户纸,但没人捅就可能一直没有个明确的行动指导。

打造“特殊简历”

丁:一定要勇于多方面尝试,在你申请大学或应聘时那个所谓的“偏门”没准最后还能帮到你。比如大学生,如果没有本专业的工作经历,那么暑期打工都可以写到简历里,不要觉得这是浪费时间或与主题不相干的事。因为如果你暑期在沃尔玛打工,一天 10个小时,你成绩还能拿到 A的话,那么说明你时间管理能力很强,你是个非常自律的人。

航:跟招生官换位思考,果然看到的完全不同。

丁:招生官一天要看一百封申请信,大家都是说“我做了这个 APP,我学了那个课程,我搞了那个项目……”突然来个人说:“我做过翻译!”那这个人肯定能被记住,因为太特殊了。这一点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

我本人在申请工作的时候,简历显示我的经历就非常特殊:我做的是技术传播研究,但我是做跨文化的健康风险传播,而且都跟疾病相关。所以我找工作也能拿到很多的 Offer。人家会觉得这个人能够教的课太多啦!可以教跨文化,可以教基本的技术写作,可以教医学写作,又可以教健康传播。

航:技术全面的球员,可以胜任场上任何一个位置!

丁:并且还要让人家了解你的核心竞争力。用你的这个比方说就是“让教练清楚我最擅长打哪个位置”。

想要让自己获得注意力,就要体现出你的创新能力,让人家知道你能够从比较独特的视角来看问题。最近,我在准备申请“人工智能”项目的计划书,我是从中美比较的角度入手的。我们知道目前中国和美国刚好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全球最领先的两个国家,而且美国一直觉得中国是其主要的竞争对手。那么我把这些都揉进去,这恰恰体现出我们的文化是有优势的。作为国际学生,我们要自信我们真的很有优势,关键是看我们怎么把自己的优势开发出来。

航:尽可能地提炼到第一段去。

丁:对,没错。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早布局,坚持在前行道路上不断获得资源

丁:我当年在写研究生申请的时候,其实经验还很不足。我当时是在上海同济大学做助教,教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教了 4年。同时我也做翻译,做托福、GRE培训。因为我当时不知道有写作这个专业,就往最难申请的专业上申,申请了一个第二外语教学。那个专业首先是不好找工作,其次是竞争特别激烈,再次是没有什么奖学金。

航:那么说您入门的时候是“硬碰硬”啊?

丁:申请了几个学校,拿到的 Offer都是光免学费,不给助教的那种位置。所以我就一直在等待,也在坚持跟心仪学校的老师保持联系。我想上北伊利诺伊大学,同时那边的老师表示他也的确想找能够教大一新生写作的助教,我本身因为做了很多这方面相关的工作,现在看来这无疑给我的申请增添了砝码。虽然有自信,但学校这边就一直拖着,拖到 2001年 4月中旬的某个周末,他们才突然给我打电话,跟我说给你 Offer了!经过此前漫长的等待,我当时觉得跟做梦一样。当时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是唯一给我全额奖学金的学校。

航:您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还是吸引了他们,所以功夫不负苦心人,最终取得了 Offer。

勇于尝试新事物,一时失意不言放弃

丁:我读博的过程也有些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在普渡大学的时候,(博士)第一年我没有拿到 Fellowship(研究员)的职位,也就是没有拿到全免学费的奖学金,需要教写作课。但当时我有个师姐,中国人,她拿到了。我心里挺不服气,觉得自己不比她差呀!于是马上就去看学校里面有些什么别的资源,很快发现我们研究院每年都有全校竞争的研究员职位。要求就是你要在申请书上写出你能够给研究生、博士生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能给他们提供怎样一种培训或者教育的机会。

我心想,这不就是写科研标书吗?标书对我来讲是新的文体,我没有学过, 但我可以现在开始学呀。而且写一篇几十页的东西,有可能拿到“真金白银”的科研基金,这投资回报率多高啊!我心里觉得这个东西肯定特别有市场。

于是我专门跨学院,去给我们学校唯一开这门课的药学院教“科研标书写作”的老师发信说我想上这门课。他当时很奇怪,问我你为什么要上这门课?我们这边都是药学院的人,学习关于生物、生命科学方面的内容,那么你想上这门课,你是想要干什么呢?我说我想申请科研基金,只不过是人文学科的,上您这门课的同时,我还想做一个研究项目,就想研究你们怎样教学生写。他说那你来吧。于是我就一边听课一边研究这门课,做了很多笔记,记录下老师怎么教的, 学生怎么反映的。还给学生在课前作了一个问卷调查,结课前又作了一个对比的问卷调查。然后接下来一年里再找一些比较出色的学生专门去作了采访,问他们在这门课结束一年以后是怎样使用课上学到的标书写作经验和能力的,有没有申请到科研基金。

我的博士二年级和三年级第一个学期主要时间都是在做这个东西,然后我就把文章成功发表出来了。效果立竿见影,接下来我连续成功申请了三年的全额奖学金,都没怎么去教课,所以感觉特别幸福。因此我也就毕业得很快,论文也还写得不错,又先后发表了三篇文章。

航:前期的精心布局为日后的从容不迫赢得了时间和资本。

丁:普渡大学的写作专业排名差不多是全美最高的,出了很多业界大咖。尝到甜头以后,最后一年我又申请了一个全校公开竞争的博士论文基金。就是说你如果拿到这项基金的话,可以全职做博士学位论文,根本不用考虑经济上的问题。我们系每年有四五十个博士生,这个基金每年能拿两个就不错了,我的导师是业界大咖,但他的学生从来没有拿到过,结果我拿到了。

航:真给老师争脸!

丁:原因我想是因为我把这个文体已经摸得很透了,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应该怎么写。我去我们的研究生院、博士生院,给全校的学生讲了一个学期该怎么写。最后落实到自己的操作,自然轻车熟路。

关注前沿与热点,同时打造自己的品牌

航:跟您聊这些越发感觉“机遇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这话非常有道理。感觉像您这样有实力又善于把握机会的人,成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您觉得除了先天的聪明,还有哪些素质是我们通过训练可以获得的呢?

丁:我觉得不拘泥于自己的领域,广泛涉猎,寻找新颖的研究方向非常重要。譬如,2003年我在博士论文定题的时候,因为正好赶上“SARS”(非典型肺炎)开始,我觉得这个事件真是太有研究价值了!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事件进展情况、死亡人数、疾病控制情况等我一直都在关注并收集资料,我第一次见导师的时候刚好是在迎新聚会上,我就跟老师说我想改我的博士论文。

她说:啊?你不做传教士啦? 我说:我想做“SARS”。

她立刻说:就是这个啦!这个更有意思,更有时效性,是最新的东西。好, 我给你做导师。

其实到了二年级结束时,我当时又想做跨文化传播,就是又想换方向,于是在第二年的迎新会上,我又跟老师说:我想换博士课题。

她问我:你想做什么?

我说:我又想做跨文化研究了。她说:“SARS”怎么办?不要换!

所以后来就没有换题。

航:您的导师是在帮助您适当地“收一收”,坚持一下。

丁:现在我也告诉我的学生,选研究项目的时候首先要想:“我怎样有自己很独特的东西。”这相当于建立自己的品牌,它要能够一直做下去。

航:您现在已经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丁:我现在的项目是在往人工智能方向转。因为自己感兴趣呀!所以我就一直在紧跟人工智能发展的脚步。特别是在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我很害怕我的孩子还没大学毕业,就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啦,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领域。

正好 2018年有一个安德鲁梅隆基金会向全美招标的基金。先由每个学校推荐上去一个人,所以当时我是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写了一个计划,得到了学校的提名。其实接下来的竞争会极其白热化,可能美国会有几百个人竞争。我投的是关于技术影响力的方向,最后很可能只给几个人资助。但你知道我作为英语系的老师,能够在 NCSU这样一个以工科为主的学校被推荐上去,我们系里领导已经觉得是一件特别争光的事了。

做长期研究规划,使自己的研究项目可持续发展

航:也祝您取得更大的成功。您本科是学医的?那严格说您也算是转行啦。

丁:但总会有一个主线。我在西安医科大学学的是医学英语,属于科技英语范畴。当时觉得没什么,出来以后发现特别有用,直到今天我基本上还是在做健康风险方面的研究。我的第一本书就是关于“SARS”的,还写了一些关于艾滋病的文章,还有包括后来的猪流感。都跟健康风险相关,如今回首,感觉本科的专业还用得上,也挺欣慰。

航:您当年自己并没意识到这是个“长线设计”?

丁:我们在大学里工作一般把这个叫作“研究计划”。不是一年两年,可能是五年十年,二十年都能做下去的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那么我觉得当时我选择的专业方向就特别好,因为你知道,跨文化研究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你可能不太容易研究得非常深入,但是我做的这个更为具体,我的导师让我停留在健康风

险传播和疾病传播这个领域,单单这个领域就做不完,而且它的社会影响力非常大。因此到目前为止,我申请学校里面的资金还是比较成功的。像目前这个大的政府基金也在申请,还没有拿到。文科拿政府基金机会太少,太难拿了。

NCSU 的现代化学生图书馆科技含量颇高

抓住“突然的自我”,该出手时就出手

航:您知道,现在的孩子往往一方面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一方面即便某一时刻感觉到自己需要改变,也没有勇气开始做……您有了长远目标并且开始行动是在什么时候?

丁:大概是在当年觉得自己已经走到现有工作的尽头,没有发展空间了的时候吧!

我当时在上海兼职教 GRE,2000年,当时课很多,教不过来。今天回想起来, 我特别感激一个同事,那个人好像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副教授。我们碰巧总是在同一个时间教课。那个教学大楼就我们两个人,她教日语,我教英语。因为同时下课,有一天她就问我:“慧玲呀,你有没有想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你还要像现在这样工作、生活吗?”

我当时就想:“哦,对呀,我不想永远这样过呀!”你知道因为我当时即便做了大学教授,那不是照样也得靠兼职多赚点钱嘛,是不是。年轻教师,我们那时自嘲叫“青椒”(青年教师),工资很低,逼得大家伙儿都得出去挣钱。所以我当时也是在外面接了各种各样的活儿,搞了四年,终于把我的申请费,第一年的生活费给挣足了。那个时候就突然觉得要想一想我以后要做什么。我也不想以后在国内读一个硕士、博士之类的,我觉得挺没意思的。所以我想,与其排队考个国内的研究生,还不如考个托福、GRE出国呢。总之那个时候我就始终有个念头, 不想一辈子就这样子啦。

前进道路上找好榜样、对手和队友

航:您那时候就好像歌里唱的,“突然的自我”觉醒了。

丁:可能我们那个时候也是条件比较艰苦,没有更好的出路,那么如果只有这一条路,我就想我能不能把这条路走得好一点呢?能不能看得长远一点呢?我认真想了想就大概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于是我就尽量去给自己创造好的机会。虽说路要自己一步步走,但没有个参照就会时而陷入茫然,所以就要看看周围成功的人在做什么。

比如我 2003年到普渡大学的时候,2001年、2002年他们各招了一个中国的女生,她们现在都在国内不错的大学当老师。那么我刚到学校,还没开始上课时就在系里的机房查网页,看还有哪些国际学生,国际学生毕业后都在做什么。发现其实国际学生真的很少,中国人就是为数不多的那几个。但我发现有一个日本人很牛,他在做第二外语写作。我就去看他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在博士几年级的时候出了什么文章?做了哪些研究?于是就有了自己的榜样和目标。接下来的事就是按照他的模式来呗。他博士期间发表了两篇文章,那我能不能出?出!不出也得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另外,我觉得应该跟周围的国际学生多沟通交流。比我高两年有个第二外语专业的中国学生,他非常聪明,知道第二外语教学不好找工作,所以他做的是中国的第二外语写作,研究中国的英文写作史。研究方法也基本接近“考古”,是去做那种“清末传教士怎么教英语”之类的研究,他还回到中国做了很多古籍研究,所以最后他能够靠那个论文去申请我们写作专业的教职。

刚开始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专业,没在一起修课,也没注意到他,但后来有机会看到他的简历,才知道他很了不得!博士四年级的时候他已经发表了很多好文章。那我就抓紧时间向人家请教该怎么做这些事情。他很坦率地告诉我: 首先是看最好的杂志,看别人在做什么研究方向,又有什么方向没人做。然后你再在别人没做的领域中发掘出自己感兴趣的点,这就自然而然发展出了研究方向。

可供简历写作参考的“小套路”

航:跟您聊了这么多,我已经在检讨自己最初来请教您时,一直心里想着您能否给我们一个比如“如何写简历”的模板。现在看这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丁:硕士、博士研究生申请是有你说的所谓“模板”的:首先你要有对这个专业的感性认识,结合你自己的经历,大概要知道未来你想做什么方向的研究或者实践。以医学生的申请文书为例:

一是要讲为什么对学医感兴趣。我们都知道学医投入非常大,那么你为什么要学。

二是你要讲专业上你有什么样的背景。例如,我学过公共健康课、生物课、化学课,我做过相关的研究。然后就是自己职业方面的经历,例如,我去医院做过 200 个小时的志愿者。

三是从学术背景、专业背景、研究背景这几大块来写。

这是指申请医学院(在美国申请医学院就是指申请医学硕士)。如果是申请博士的话,就是对专业的理解,你大概要知道自己要做哪个方向,不能说跑进来告诉老师“想要学写作”,那就太广了,你要说“做哪一块的写作”。

现在,好专业越来越难申请,硕士期间我就建议学生去参加学术会议,演示自己的研究项目。之所以说竞争越来越激烈就是因为到了博士阶段,好学生的简历是越来越漂亮了,不少人甚至已经有一两篇专业文章发表了。那么到了申请终身教授的时候,很多人可能都已经有好几篇真正具有学术影响的好文章了。所以说你一定要知道在不同阶段你想做什么,你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做这个,你有没有资格做这个,你有没有成果。

这些或许能算做是在学术进阶过程中的套路,大学(本科)申请没有套路。

写给家长的话

航:中国有句俗语叫“皇上不急太监急”,用在这儿算话糙理不糙吧。意思就是说在如今的大学申请过程中,往往家长比孩子更着急,更上心。您作为过来人,当初的情形是怎么样的?对这些比孩子还着急的家长来说,哪些劲儿是使在点子上了?

丁:我当年的情形有些不大一样。我老家在湖南,我在株洲读的高中。我爸爸是会计师,后来做审计,妈妈在工会。现在他们都已经跟我来到了美国。

回想我的求学路,可能是从小就比较独立的原因吧,整个选择专业、选择人生道路的过程,家人没有给我太多意见。对现在的家长来说,我的建议是给孩子多提供实践机会。见习也好,了解也好,课外活动或者夏令营也好,让孩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已经明白,申请大学是一个长期的规划。孩子大概到九年级(初三)的时候,如果父母负责任又有能力的话,就要开始帮孩子创造这类机会。

比如孩子想去学金融,那么作为父母首先应该看看金融行业眼下如何,未来发展如何,帮孩子们去了解一下。网上有不少免费的资源可以让孩子去学习了解,比如我们提到的那些免费的学习网站,看孩子感不感兴趣。最不可取的是家长粗暴地说:“学统计好挣钱!你给我去学统计吧。”孩子可能学了很痛苦,那可能最后还得要转专业再折腾。

一旦确定了方向,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搞一些项目。比如夏令营,参加比赛, 自己搞一些有领导力的项目。比如某个孩子特别喜欢游戏设计,那可以在高中时建立游戏俱乐部,去搞一些游戏设计,去写一些评论。写得好的话还可以线上线下地发表出来,然后别人肯定就有反馈呀。那么未来你的简历体现出来的,就会是这个人能够深入做一件事情。

家长帮孩子一起了解专业还有一个好处是如果孩子发现某个专业他真不喜欢,或不适合,那你们可以懂得及时做减法,不要让孩子浪费时间。另外家长毕竟有更多的社会阅历,更可能宏观地帮孩子瞄准大致的专业方向。这并不是说早早就要确定孩子未来做什么。可以是在“统计、数学、生物”之间举棋不定,但成年人更容易把握大方向,知道孩子未来基本要在这个领域里面。早期这些就足够了。具体定什么专业,如何走,那是孩子们进入大学以后下一步做的事。

航:所以说家长和孩子们最先要看我这本书。

丁:哈哈,没错!然后你应该知道像商学院、科学院、工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应该是不一样的背景。你至少大的东西应该差不多。我还有学生,一直喜欢学画画,但父母就想要他去学统计,那也不可能。

航:这个是说我呢!

丁:看来你当年也是个叛逆少年。我的一个学生,就是这种情况,本身美术很好,可家长非要让他学会计,那么他最终申请的学校已经在一百名以后了,所以孩子也不开心。但如果他申请艺术院校,那么很可能申请到很好的学校。

航:强扭的瓜不甜!好,非常感谢您,丁教授。

丁慧玲教授任职的英语系就在 NCSU 钟楼附近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