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做这件事的人,不容易抑郁

来源:微信公众号武志红 作者:秋里

前几天,一位惧怕亲密关系的来访者,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变化。 这位来访者和一位很有好感的男生,约会过好几次,但她迟迟不敢与对方确定关系。 五一期间,两人去了一块草地野餐。 那天春光明媚,坐在柔软的草丛上,听着时不时的鸟叫声,让人特别放松。 她突然觉得眼前的男生不再那么陌生,自己甚至第一次有牵对方手的冲动。 她说,自己好像有了勇气,决定跟对方建立亲密关系。 这让我想起去年,一位来访者描述自己看电影《我的章鱼老师》时的感动: “电影里人与自然生灵建立联结的美妙,让自己收获了很多勇气,去面对生活的不如意。”

咨询结束后,我去看了这部电影,和这位来访者一样,也看到落泪。 作为咨询师,我有很多被来访者触动和启发的地方,其中就有他们诉说自己与大自然联结的时刻。 在这些时刻,他们都能从中获得一种治愈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包含希望、勇气还有不可参透的信念。 而见证着他们被大自然治愈,我也忍不住感叹: 大自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疗愈大师。

Image

大自然帮我们温柔抚平童年的创伤  说起治愈系电影,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海蒂和爷爷》。 这部电影里有很多伤痛,但这些伤痛都被阿尔卑斯山的美景温柔地抚慰。 海蒂是个很不幸的女孩,丧父丧母,连阿姨也要遗弃她,她面临着无家可归的绝境。 但当她来到阿尔卑斯山,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如同明信片般的雪山时;她忘记了自己的不幸,本能地脱掉鞋子,像鱼儿入水一样,奔跑着去拥抱草地,也被草地拥抱。 看到这一幕,我仿佛看到一个孤儿,终于与温暖包容的母亲相遇,只不过海蒂的母亲是大自然。

自此,海蒂在阿尔卑斯山有了归宿,得到“自然母亲”的眷顾,还有一个疼爱她的爷爷。 爷爷对海蒂的爱,不只是愿意收留她,更是满足了海蒂对自然的依恋。 夏天,爷爷让海蒂去山上放羊;冬天,爷爷做了雪橇,带着海蒂滑雪。 这片山,填补了海蒂父母缺失的童年,并且赋予了海蒂生命的朝气与活力。 没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可能会觉得电影过于理想化,大自然哪有那么神奇呢。

那我说说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吧。 我出生在云南,我的家被几座山环绕,不远处就是滇池。 小时候,爸妈为了养家赚钱,没有时间陪伴我。 加之生活压力大,他们经常吵架,家里似乎总是陷入一种摇摇欲坠的氛围。 但我仍然无比怀念我的童年,因为那时的我,是被大自然稳稳接住的。 我们家有一个果园,爸妈忙碌时,我会带着刚学会走路的表弟去果园,我们像小猴子一样开心地爬到梨树上,抓一种绿得发亮的昆虫,我们叫它“诸葛亮”。 有时候,奶奶带我去山上放牛,我沉迷于窝在草丛里数有多少蚂蚱,数累了就摘三叶草编成手镯戴在手上。 夏天,去山上捡菌子,去河边抓鱼。 冬天,躺在田野干草上晒太阳,天上变幻的云朵是我永远玩不腻的玩具。 一年四季,我都能在大自然那里找到乐趣。 云南的山水风光,让我忘记了父母的争吵和自己的孤独,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并不危险,反而充满神奇的可能性,而我是与它相连的。

 这种对世界的好奇和信任,至今仍然延续在我的人生里,是我所珍视的特质。 因此,我时常觉得幸运,和海蒂一样,虽然我没有稳稳地和父母联结在一起,但我还拥有与大自然的联结。 其实,人与自然的联结,是一种原始的、本能的联结。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自然联结感 。指个体对自然的情感依附,包括个体对自然的喜爱,以及处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由感、亲密感、同一感。 亲生命假说理论认为,人类对自然有着本能的联结需求,就像个体对父母的依恋一样,对自然的依恋被认为是自我认同或自我确定的扩。 现代人身上仍保留着与自然相联结的内在需要,并且没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而消退。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父母缺席的情况下,大自然可以疗愈孩子的创伤。  

Image

大自然是个沉默不语的好客体允许我们如其所是  美国旅行作家格蕾特尔·埃利希说: 

自然界的一切,都在不断邀请我们成为自己。

 具体意思是,大自然从来不会安慰和满足我们,但它的沉默不语,是在邀请和唤醒我们——
去听见内心真实的声音,去成为那个你真正想成为的人。 就像美国纽约大学历史教授詹姆斯·卡斯在著作《有限和无限的游戏》所阐述: 

大自然的沉默没有让我们晕头转向,而是给我们心灵自身的原创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大自然通过沉默,让我们得以言说,让我们在无限的空间里,自由地去体验去经历,去冲去撞,去发现和塑造自我。 如果你在父母、伴侣或社会面前,感觉自己总有某种隐藏和伪装。那当你去到一个无人的沙漠或草原,你也许会发现真实的自己正在不断涌现出来。  你想呐喊狂奔,想释放被压抑的真实自己,或者只是静静地如你所是,接纳你原本的样子。

写到这,我想到改编自真实经历的电影《涉足荒野》。 瑞茜·威瑟斯彭扮演的女主角谢莉尔在20多岁,痛失母亲,觉得世界塌了。 她开始沉迷和陌生男人发生性关系,还沾染毒品,丈夫也无法阻止她沉沦。 在最无望的时候,她决定花三个月的时间去徒步 Pacific Crest Trail 。 这是一条从美墨边境北上到加拿大的艰难徒步路线,长达2663英里,途中会经历沙漠、草原、森林、雪山,最快也需要3个月才能走完。 为什么徒步能找回自己?徒步真的能找回自己吗? 谢莉尔并不知道答案。 她只是在超市看到一本徒步的书,封面上的山和湖泊吸引着她,彷佛是某种召唤,让她感知到这是一直在等待着她的救赎之旅。

谢莉尔没有徒步的经验,只是靠着一种没有什么好失去的决心往前走。 这条路很辛苦,她的背包重达20公斤,全身被背包擦伤,脚趾被鞋子磨破。 大自然没有一刻安慰她,反而不断给她考验:沙漠里的响尾蛇、10年一遇的大雪、挡住前路的大石头…… 她刚开始出发时,就想放弃,但每一次她都选择了继续往前。 当谢莉尔最后到达那个叫做“众神之桥”的终点时,她仍然是她,却也不再是从前的她了。 她接纳了母亲的去世,放下对母亲的愧疚;也接纳了自己的沉沦,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最重要的是,她成为了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勇敢,鲜活,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虽然徒步之旅结束了,但她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她要活着,像第一次经历生活那样活着。

这就是大自然作为一个沉默不语的客体,所给予我们的“去啊,去找到你自己”的允许。 这种允许,我们也许只能在大自然的宽广怀抱里才能获得。 我一位朋友,在即将四十的年纪迎来了一次身份认同的中年危机,他请了一个月的假,买了一辆自行车,从四川骑行到西藏。 回来后,他全身晒得黝黑,还瘦了一圈。 他仍然是曾经那个人,只是那些危机都化为不可言说的秘密,被西藏的山川河流聆听了。 他获得的是一种对自己的巨大的信任: “我也很震惊,我能坚持每天在山上骑行8-10个小时,每天吃泡面,屁股肿了,脚快断了都没有阻挡我,那生活中的挫折好像也没有那么难。” 相信在大自然的沉默中长久待过的人,对此定深有体会。

Image

大自然让我们回归生活本真 不管以前我们高喊逃离北上广,现在露营风兴起、崇尚云南躺,还是这几年年轻人想要离开格子间,选择从事体力劳动的风潮, 其实无不是在诉说着活在高压城市的人,想离自然近一点的心声。 因为离自然近一点,就离生活的本真近一点。 就像在10年前风靡日本的电影《小森林》中,女主角市子离开繁忙的东京,回到乡下当一个农民。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 从植物蔬果觉察四季变换,每个季节都有不一样的风景和收获。 生活的滋味,在刚从菜园摘下的西红柿里,在自己亲手酿的糯米酒里。 生活,变得如此简单,如此触手可得。

《小森林》里一句台词我记忆犹新,是同样逃离东京回到乡下生活的学弟所说的: “我不想过那种被人杀了,然后吐槽杀人方式的人生。” 这种人生,也许指的就是城市的高压生活对人的麻痹。 在城市的快节奏下,很多人活得像被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不停赶路,追着KPI跑,追求进步优秀,却远离了生活本身。 活得不快乐,并抱怨生活的不快乐,却一直没有做出行动,因为嘴上总是说着那句“没得选啊,大家都在这样做”。 类似的话,我也在咨询中听到很多次。

但,我们真的没得选吗?

也许事实是,我们不敢选。 活在人群里,跟着人流前进,给了我们一种合群的、融入了时代的幻觉。 而停下来,似乎是一种离群,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 但有时候,人生就是需要离群。 因为只有离群,我们才能知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真正的自己可以是什么样。

而大自然和社会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 它没有给我们任何设限和定义,它只是在那里,允许你离生活本真近一点,离真实的自己近一点。 说到底,人生不是一场比赛,而是一场旅途,你可以奔向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Image

如何建立与自然的疗愈联结?  当然,大自然不只是远在西藏云南,不管在哪个城市,我们的生活随处可见大自然的踪迹。

阳光雨水,一花一草,一果一蔬…… 建立与大自然的联结,不一定非得举家搬迁到云南,我们可以邀请自然来到生活中。 根据自然联结感的研究,有五种途径,能与自然建立一种更紧密、更健康和可持续的关系:

 ①感官:通过感官与自然调和。 

②情感:通过大自然带来的情感和感觉来感受生活。 

③美感:注意到大自然的美。 

④意义:关注自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意义。 

⑤怜悯 :关心自然并采取行动。 如果这些都还是很抽象的话,我根据自己、我的来访者还有身边朋友的生活,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和大自然的疗愈联结:

  • 在阳台种花,种蔬菜,比如葱,薄荷
  • 逛菜市场,吃应季食材,自己做饭
  • 去户外散步、运动、写生、钓鱼、观鸟
  • 爬山捡菌子,种树
  • 看日落日出,看星星看月亮
  • 天气好时去户外骑自行车,去草地露营野餐
  • 听雨的声音,观察云的形状,观察植物的纹理
  • 睡觉时在手机上听大自然的白噪音
  • 记录你每天所见的好天气
  • 收藏树叶和花瓣,做成书签

(如果你有自己的方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大家分享。)

2000多年前,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 “大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医生。” 记住,大自然是这个地球上最慷慨最具治愈力的疗愈大师,它拥有着最珍贵、也是我们最触手可得的治愈资源,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永远可以在“自然母亲”那里获得安慰。 更不要忘了,你我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大自然所蕴含的神奇,也都在存在于你我身上。

作者:秋里,存在-人本主义取向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公众号“秋里的秘密旷野”(living-in-dream)。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