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e生活特约ny&报道】上个周六(5月11日),有心来到洛丽汉语学校画家李想分享会的观众,对接到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有关中国画的粗略信息,得到了恍然大悟般的扫盲。
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继而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得中国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李想,今年移民美国定居北卡,才来几个月。这次分享会算是她比较正式介绍自己以及专业创作的“处女秀”。
李想带领观众穿越时空,用代表性的传世名作,概述中国画的悠久历史和分类,深入浅出讲解创作技法和表现形式。联系今天的生活和习俗,她的分享生动有趣。
比如,介绍人物画时,她借用的实例是据说是唐朝周昉创作的《簪花仕女图》。“幸亏有这些画记录,我们才可以看到当时的‘时尚’。”唐朝女子流行这种“月眉”,真的是以肥为美,长相、削肩、丹凤眼。右边这个仕女半透明披风看起来非常漂亮,要达到这种效果,画起来很有讲究。
大家看到的古画,画布的颜色是长时间在空气中氧化的结果。当初画出来的时候,其实不是这种颜色。中国画所用的颜料,从植物中提取的也容易变色,但是来自矿物质的颜料不因时间而改变,并且可以折射光线,从不同的角度光感都有变化,那种效果妙不可言。
矿物颜料固然好,成本也可想而知。李想拿孔雀石举例,右下脚图片上两个小碗中左边的13番,意思是将孔雀石碾磨13遍得到的,右边的14番就是碾磨了14次的粉末。碾磨的次数越多,色泽会略微淡一点。所以,画家每一种颜色需要购买不同色泽的矿石粉。
画起来也有讲究:用明胶调好矿石粉后,在用水稀释,画上去后,要等自然阴干,才可以在上面叠加绘画不同的图像或线条,否则会出现干裂。李想介绍,她花4个月才完成的这幅作品(下图),是名副其实的心血之作,一直舍不得出手。
李想还借助自己画的这幅凤凰(下图),介绍了中国画中不多见的贴箔的技法。画作的背景,一个个小方块暗格,其实是贴上银箔后的效果,而那个月亮,贴的是铜箔。
李想说,她曾为了一个以佛像为主题的项目,到敦煌莫高窟实地临摹壁画,有的是现状临摹,连脱落的斑块、裂纹都照实描摹下来。
也有的是根据原始壁画进行“修复”,加入自己的好恶进行“美化”。下图左边是原始壁画,右边是她的临摹。
李想在分享会上,还谈到一段最难忘的经历:和先生康凯一起到西藏支教。除了住宿的地方没有空调,感受到生活条件的极其艰苦外,留下的更深印象是,学生们那种渴望知识的认真态度。得到各方援助的拉萨师范高专,图书馆硬件建设得很好,可是,没有多少美术方面的书籍。夫妇俩就向南京的同事、全国的同行发出呼吁,他们愿意出邮费请大家捐书。到他们完成援藏工作离开后,还有人从全国各地寄书过来,据不完全统计,共收到600多册图书。
关于自己的创作,李想走马观花回顾了在不同城市举办的画展,有佛像系列,扇画系列,和先生联袂展示的“大象”系列等。
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举办的李想作品展,长300米的画廊,集中展示她不同形式、题材的作品,体现她丰沛的创作激情、杰出的艺术才华,和风格鲜明的创新精神。
李想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不止体现在艺术创作上。一幅作品,被博物馆或者藏家收藏,再好也是藏在深闺,如何让艺术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感受到中国画的精妙?她与北京、南京等不同的创意公司合作,将作品制作成纱巾、靠包、绢扇、瓷器等等,还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颜之有礼。
她带了两套盖碗来到分享会现场,在讲座结束时请大家鉴赏、把玩。
在中国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的李想来到北卡,意味着艺术道路的一次转轨。美国毕竟不是中国画的天下,李想乐观面对:这里也有荟萃世界艺术精品的博物馆,说不定可以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为我的创作打开另一扇窗。
来到北卡短短几个月,看到这里的艺术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中国元素,李想说,她希望将来做一些中国文化的推广、传播工作。
分享会结束后,她匆匆离开,赶去准备下午在优胜学院开设的培训班。她说:目前只是教教成人,以画会友,融入到北卡的社区和生活。
人物名片:李想
- 2002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
- 2013年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
- 2018年3月,赴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支教
- 2019年,参加国家艺术基金“唐代壁画保护与修复艺术传承人才培养”项目
李想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国画家,她长期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在艺术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她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深受业界人士的肯定。
洛丽汉语学校简介:
洛丽汉语学校是一家位于北卡州罗利市的汉语教学机构,致力于为海外华人和外国友人提供优质的汉语教学服务。学校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帮助学员们学习中文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