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1-aba1d469

拉住悬崖边的孩子

/张忆家

湿豆芽与热油锅

许多年前我以”湿豆芽与热油锅”为标题,写了一系列关于青少年的文章。 之所以采用这个标题,是因为青少年阶段仿佛是一捧湿豆芽,被丢入热油锅里,场面的惊天动地,自是不在话下。

青少年因第二性症逐渐显著,身高、外形的变化导致他们每天照镜子的时候,仿佛看到一个新我。 荷尔蒙的变化导致早熟、发育迟缓或发育按照常态发展,都会使得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新面目,因而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脾气暴躁、没有耐性,甚或不可理喻。 再加上对异性的好奇,对成人世界不同的看法,觉得自己可以独立独行,却不被成人信任,这些因素使得青少年的心态更加难以揣摩了。

他们为何会自杀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2020 的数据,自杀是 15 至 24 岁人群的第三大死因,仅次于意外事故和凶杀。

起初忧郁症状出现时,不见得会导致自杀; 但是有忧郁的症状而不寻求帮助,后果严重。 青少年自杀的原因,除了忧郁以外,加上其他的因素会导致他们有自杀的念头,或尝试自杀。 这通常包括在生活里面有让他们喘不过气来的压力,例如人际关系上受到重大的创伤 (被拒绝、失败、分手、霸凌等)、学业的压力、家庭动荡、生活的境遇让他们感觉愤怒等。

因为没有足够应付问题的技巧、缺乏坚韧的素质,使得他们觉得绝望,无法看到任何改变的可能性,此时,充满痛苦的情绪,自杀的念头油然而生,他们认为死亡是唯一的出路。 当他们进入思想的死胡同时,若是冲动,可能就会采取行动。

许多精神科的诊断与忧郁有关系,而忧郁又分成重度忧郁(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及轻度忧郁 (Dysthymic Disorder) 。 此外,适应不良、边缘人格特质或障碍、忧郁人格障碍、躁郁症、精神分裂等都会显出忧郁的症状。

所以,周边有人如果有忧郁的症状,应该鼓励、推荐甚或陪伴当事人去看精神科医生,得到合适的诊断,才可能对症下药。 通常感觉忧郁的人,是对自己、周遭人、事、物,和未来充满负面的感觉。 然而当一个人情绪很强烈的时候,他关注的重心就变得狭窄。 情绪有高有低,但是人从低潮里常常很难靠自己走出来。

虽然任何强烈的情绪都会过去,但是想要自杀或采取举动的人,会觉得情绪痛苦的不得了,不会想到这个痛苦只是暂时性的,有些人会用永久解决的方法——自杀,来面对暂时性的问题。

想要自杀前,请寻求帮助

圣经中有几位人物表达过想死的念头:摩西、以利亚、乔布斯、耶利米和约拿。 当生活变得不堪负荷的时候,即使是最优秀的人也想放弃; 然而这5个人坚持到底,活出神在他们身上的旨意。

艰难的时刻、痛苦的撕裂感是会过去的,不需要使用永久解决的方法,来面对暂时性的问题。 只不过钻入自杀死胡同里的人,很难挣脱出来。 在笔者临床经验当中,有几个个案是在自杀未遂之后来接受辅导。 他们有些起初觉得自己很无能,连自杀都没办法做成,但是后来很高兴自己没有死掉。 但是也有一些因为所采取的举动,造成身体的伤害,给自己带来许多的痛苦。 不管自杀未遂的后果是什么,他们的情况是可以得到帮助而有所改善得。

当轻生、不想活的念头出现的时候,拒绝寻求帮助的人,非常可能每况愈下。 在痛苦的时候把自己孤立起来,只会越来越痛苦。 有些人会认为只要读圣经、祷告,就会脱离忧郁的心境。 我非常相信神医治的大能,但是我认为人在困境、到达想自杀的地步,可能已经觉得神不爱他、离他很远,更遑论接受神的干预。 若是可能,寻求有同样信仰的专业人士的帮助,可以在信仰、精神医学与心理辅导整合的情况之下,脱离忧郁。

研究指出,处理忧郁最好的方法是药物治疗 (如果精神科医生建议要用药的话) 加上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双管齐下,可以看到当事人有比较好的进步。 研究也说,当一个人接受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学习到调节情绪的技巧,当治疗结束甚至18个月以后,当事人还可以显出进步。

至于一个人在强烈的负面情绪当中,如何调解自己的情绪,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教当事人许多技巧处理自己的情绪,我在这里就不赘述。 但是笔者以为有一本处理情绪的经典书籍—— Mind Over Mood (作者Dennis Greenberger and Christine Padesky; 中文译本为《理智胜过情感》), 作者教人按部就班地理解自己的问题,并面对高涨的情绪 (忧郁、焦虑等),由此改变思维,进而调节自己的情绪。

虽然作者认为读者可以自己读此书,帮助自己; 在训练心理卫生从业人员如何帮助个案使用此书时,作者建议,如果有心理辅导专业人士将书中有些关键地方,稍微解释一下并与读者讨论每一章后面的练习题,会更有帮助。

青少年自杀的风险因素

由于生活中的一些因素,青少年可能会有自杀倾向,例如:

  1. 患有精神障碍,例如忧郁症、焦虑症、躁郁症等
  2. 不愿意寻求帮助或是没有接受心理/精神治疗的途径
  3. 自杀或自杀行为的家族史,或者自己过去曾企图自杀
  4. 受到心理、生理或性虐待,遭受暴力或欺凌的历史
  5. 滥用酒精或药物毒品成瘾可能会造成当事人冲动的决定
  6. 拥有自杀的手段,例如有枪、相当数量的药丸
  7. 亲人或朋友的自杀事件
  8. 失去亲密朋友或家人或与他们发生冲突
  9. 与青春期或慢性疾病有关的变化
  10. 性取向的混淆
  11. 因被收养而无法与养父母建立依附的关系
  12. 同侪团体相约一起自杀或是同侪中有多重自杀事件
  13. 未来的成败必须经过窄门,却发现自己无法通过
  14. 孤独青少年挚爱的宠物去世

 青少年自杀的警告讯号

自杀的行为很难预测,但是仍然有一些警告的信号:

  1. 直接或间接地谈到或者写出想要离开这个世界,或者要搬去很远的地方,甚至要躲起来,让别人找不到自己,想死等等
  2. 退出社交活动,越来越离群索居
  3. 情绪波动、起伏很大
  4. 越来越多地使用酒精或毒品
  5. 对生活状况感到受困、绝望或无助
  6. 外表、个人卫生及日常习惯有很大的改变,包括饮食或睡眠模式
  7. 把自己不愿割舍但是非常心爱的东西送人,或者答应别人很久却没做的事,现在一鼓气做到,而没有其他合乎逻辑的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
  8. 做出冒险或自我毁灭的事情
  9. 性格发生变化或变得严重焦虑或激动

如果父母亲怀疑孩子有自杀念头,该怎么辧?

  1. 当父母感受到青少年子女压力太大、忧郁或焦虑时,应该立刻面对。

若是感觉孩子在有可能自杀的乌云之中,应该立刻寻求专业帮助。 不要认为孩子处在情绪风暴当中,对他们自杀的威胁不以为意。 应该立刻寻找专精青少年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辅导人员,接受帮助。 若是医疗体系有问题,孩子无法及时去看门诊,应该考虑带孩子接受急诊。

       2. 立刻与孩子谈话,鼓励孩子谈谈他们的感受并且倾听。

不要忽略他们的感受,不要忽视他们的问题,让孩子知道并且相信父母的爱。 提醒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而且父母愿意提供帮助。

在这种时刻,没有任何的忌讳,不要害怕用自杀的字眼,因为谈到自杀并不会把自杀的主意放在孩子的心里,反而将任何避而不言的话放在台面上,才会有机会来面对处理。

父母亲在听到孩子想要自杀时,会觉得非常痛苦,会叫孩子不要自杀。 有些父母亲会告诉孩子他们生活的压力不如父母亲多,他们自杀只会给家人带来羞辱,责备孩子不好好用功只会玩电动游戏,难怪考试当头压力很大,或者给孩子一些老生常谈…… ,这些做法基本上用处不大,只会让孩子更不愿意谈自己的感受。

       3. 想自杀的人会觉得人生太痛苦,没有意义,没有盼望。

因此,和有自杀念头的青少年子女谈话时,专业人员或是父母亲需要想法帮助孩子找出人生的目的。 如果谈话的目的只是要帮助他们不要自杀,如果再回到原来的痛苦之中,未免也太难受。

父母亲该如何预防青少年子女的自杀心态

  1. 父母亲需要建立自己的心理健康、调解情绪。

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与父母亲保持良好的沟通。 与孩子讨论心理健康的话题。 在家庭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态,饮食、作息、与运动。 让孩子从小就能耳濡目染,跟随父母亲的榜样。

中华文化并不着重表达情绪,认为没有多大的意义。 因此,如何识别、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有时压抑情绪容易导致情绪爆发,然而人们对于情绪爆发通常会为之皱眉,被人认为没有修养。 因此调节情绪可能需要从我们如何识别、说出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的冲击力,然后才可能学习如何处理、调节自己的情绪。

Greenberger 和 Padesky 在 Mind Over Mood 一书中,列出一些情绪的字眼:忧郁、焦虑、愤怒、内疚、羞愧、悲哀、窘迫、兴奋、惊骇、暴躁、不安全、骄傲、发狂、惊恐、受挫、紧张、憎恶、受伤害、快活、希望、激怒、惶恐、快乐、慈爱、羞辱等 。

这只是一些例子,父母亲可能要花一些时间,脑力振盪找出更多有关情绪的字眼,只有在生活里面认出自己的情绪反应,才可能学会如何处理;进一步与孩子谈话的时候,才能帮助孩子识别、理解、进而调节他们的情绪。

       2. 注意他们,与他们谈话、倾听他们的心声。

倾听他们的心声还包括记住他们说的话。 有些父母亲会说孩子嫌他们问太多了,不愿意告诉父母亲他们的心声;再仔细探讨,发现孩子说的话父母亲记不住,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亲根本只是敷衍了事,会把沟通的管道关起来。

父母亲不要轻看他们的问题,也不要他们的心声还没有表达完全,立刻给他们建议。 若是他们的朋友之间发生一些特殊的事件,那会是一个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很好的机会。 仔细的听、听、听,而不要加以任何的批判。 但是可以利用问问题的方式,明白孩子的心态与想法。

最好的帮助青少年孩子的方法,是让他们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千万不要教训他们,也不要在还没有听他们讲完话之前,就给他们建议。 或者当他们声称没有办法解决时,父母亲与孩子可以一起商量、讨论,再做决定。

        3. 鼓励孩子与他人互动,不要孤立。

花时间与能够正向支持他们的同辈朋友、亲戚在一起。 若是孩子坚持要与给他们负面影响的同辈相处,父母亲可以鼓励孩子把朋友带回家,全家互动,可能可以帮助有状况的朋友,也可以帮助孩子。

        4. 注意并讨论他们使用的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可能可以给孩子很好的正面支持,但是也可能让他们经验到霸凌、散播谣言及同侪压力。 若是父母亲在没有了解状况时,立刻反对孩子使用社交媒体,这只会让孩子不愿意跟父母亲进一步的沟通。 当孩子在社交媒体上受到伤害,鼓励孩子跟父母亲或他们可以信任的老师谈话。 若父母亲情绪的反应比孩子还激烈的话,可能孩子也会闭口不言。

我一直认为,父母亲如果可以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并且训练孩子自动自发,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再加上父母亲为孩子立下属灵的榜样,那基本上孩子做什么都可以有很好的表现,而不是把孩子未来的成功定义在他是否能考上重点中学、大学。

若是父母亲可以不把孩子的价值定位在学业的表现,孩子的未来会非常宽广,也不至于埋在求学的压力当中,觉得生活没有盼望,非常无助。 人生的舞台非常广阔,大学的殿堂只占一个小小的位置,甚至对有些人来说大学的文凭与他们的成就毫无关系,父母亲何苦要把孩子的价值与身份全部放在学业上呢?

总之,当孩子有自杀想法的时候,父母亲除了为孩子祷告以外,需要探讨是什么原因,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给孩子注意力,好好倾听他们的心声。 不要让害怕孩子自杀的恐惧使自己瘫痪。 立时的行动可以除去日后的懊悔。 如果孩子自杀的意愿强烈,应该叫救护车、接受急诊。

参考书目:

Padesky, C. and Greenberger, D. (2015) Mind Over Mood ,2nd edition. The Guilford Press.

中文译本 (2018)《理智胜过情感》,由本文作者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作者为美国宾州费城天普大学辅导心理学博士,持有加州心理学执照。 曾于加州精神病院、青少年与成人司法机构,服务多年,担任临床心理学家及督导。

(本文转载自《海外校园》,链接 http://ocfuyin.org/oc151-56

————————————————————————

如果您看了《葡萄树》刊载的文章,有兴趣了解我们的信仰,请不要消灭这份感动,可以添加和和的微信号,与我们联系。

教堂山华人福音教会目前还在线上聚会

每周五UNC学人之家团契:晚上7:30-9:00

  • Zoom Meeting ID: 409 942 688
    Password: UNC123

每周日主日敬拜:下午3:30-5:00

  • Zoom Meeting ID: 452 586 405
    Passcode: UNC123

孩子想自殺時,怎麼辦?(張憶家)2021.07.22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