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e生活讯】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2024 年 4 月 30 日公布了新一届院士名单,此次评选新增共计 120 名院士及 24 名外籍院士,其中杜克大学华人教授、抗日名叫孙立人子女孙太平榜上有名。
孙太平1980 年于台湾清华大学获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87 年于杜克大学获生物化学与遗传学专业博士学位;随后相继在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 年返回杜克大学任教;曾先后担任《植物细胞》(Plant Cell)、《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 Reviewing Editor、Monitoring Editor 和 Editorial Board;2003 年起担任在线科研评价系统“千名生物学家”评委;2010 年获国际植物生长物质协会颁发的杰出研究奖;2021 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孙太平长期从事植物激素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相关研究。
2006年开始担任生物学教授的孙太平,在杜克大学官网上这样介绍自己:
二萜类植物激素赤霉素(GA)在调节高等植物整个生命周期的生长和发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影响 GA 生物合成或 GA 反应的突变是控制小麦和水稻植株高度的关键,从而显着提高了谷物产量,并为 20 世纪 60 年代“绿色革命”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使用参考植物拟南芥的多方面方法,我的实验室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杜克大学美国科学院华人院士增至3人
查询美国科学院官网可知,不包括新当选的孙太平教授,杜克共有31位科学院院士,其中华人院士还有董欣年和何胜洋。
2011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董欣年,是杜克大学生物系杰出生物学艺术与科学教授。她是一位植物分子生物学家,因其在理解植物免疫机制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受到认可。她尤其以对诱导性植物免疫反应(称为系统获得性抗性(SAR))的研究而闻名。她的实验室确定了参与 SAR 信号水杨酸感知和转导的信号通路,最近发现植物防御与生物钟和 DNA 修复机制之间存在令人惊讶的联系。董欣年1959年出生于中国武汉,在北京长大。1982年,董在武汉大学获得微生物学学士学位后,来到美国攻读研究生,并获得博士学位。1988年获得西北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当她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做博士后时,她对使用拟南芥作为模式生物研究植物免疫机制产生了兴趣。董于1992 年加入杜克大学。
2015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何胜洋,是一位植物科学家,因其在植物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方面的研究而受到认可。他尤其以对植物疾病易感性和细菌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使用细菌毒力因子作为植物细胞过程的分子探针而闻名。他1963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附近的一个村庄。1982年毕业于中国浙江农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85年获得植物保护硕士学位,并于康奈尔大学获得植物保护硕士学位。 1991年获得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他在康奈尔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1993年加入肯塔基大学,并于1995年加入密歇根州立大学。他曾担任霍华德国际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学会主席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密歇根州立大学杰出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抗日名将孙立人
孙立人(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字抚民,号仲能,安徽庐州府庐江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孙立人在清华大学庚子赔款留美预科1923届毕业后,先后获得美国普渡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博雅教育学士学位,是抗日战争时期少数留美、且不是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出身的军官。拥有美国留学背景的中华民国财政部部长宋子文赏识留美军人,因此孙立人的从军历史是从财政部税警总团特科兵团团长起家。
1942年,孙立人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后编入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一军),凭他的西方学识,派往英属缅甸指挥仁安羌之战,以寡敌众击退日军,救出7000余被围英军及500多名西方记者和传教士,在此战后孙立人被英军和美军昵称为“中国的隆美尔”或“东方隆美尔”,意为孙立人与德国名将隆美尔一样足智多谋。
同年,他拒绝与上级杜聿明穿过热带丛林野人山撤回云南,而改为率军撤往英属印度,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军事决定。而杜聿明最终领兵逾半出不了山,大多死于瘴气。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英国授予了孙立人大英帝国司令勋章,他是极少数得到该荣誉的外国军官,亦为四名获授美国功勋勋章的中国军官(与蒋中正、戴安澜和谢莽)。
第二次国共内战前期,孙立人在东北战场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林彪所辖部队相持,参与了第二次四平战役和临江战役等,但与上级杜聿明将帅不和,于1947年4月被调闲职,未参与第二阶段作战。1947年11月,孙立人被被调台湾,主要负责在位于台湾高雄凤山的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训练和整编军队。1955年,孙立人遭蒋中正指控涉嫌孙立人兵变案,被软禁33年。1990年,孙立人病逝于家中,享寿89岁。
美国国家科学院作为美国科学界最高水平的四大学术机构(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之一,旗下《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成立于 1914 年,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学术期刊之一。
来源:NAS
自 1863 年成立以来,NAS 每年增选新院士,以表彰他们在科技和工程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该奖项被视为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之一,目前,NAS 共有约 2,400 名院士和 500 名外籍会员,其中约 190 名获得过诺贝尔奖。
历史上,多位华人学者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荣誉,如物理学家吴健雄、李政道与杨振宁,数学家华罗庚、丘成桐,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与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等杰出科学家。
2024 年 4 月 30 日,NAS 公布了新一届院士名单,此次评选新增共计 120 名院士及 24 名外籍院士。
其中,当选的华裔科学家有鲍哲南(斯坦福大学),金芳蓉(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冯国平(麻省理工学院),付强(华盛顿大学),侯一钊(加州理工学院),Liu Chen-yu(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施扬(牛津大学),孙太平(杜克大学)。
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其他获选华人学者介绍
鲍哲南,1970 年出生于南京,化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鲍哲南 1991 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1995 年博士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之后进入贝尔实验室任职,2001 年获得贝尔实验室杰出研究人员称号;2004 年进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任教;2011 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5 年被选为《自然》(Nature)杂志年度十大人物;2016 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7 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2018 年成为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2021 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鲍哲南一直致力于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纳米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能源、有机和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传感材料和分子电子器件、纳米电子学。
金芳蓉,1949 年 10 月 9 日出生于台湾,数学家,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
金芳蓉 1970 年毕业台湾大学数学系;1974 年取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于 1998 年当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曾于 1990 年获美国数学协会 Allendoerfer 奖;担任包括著名学术期刊《应用数学进展》(Advanc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在内的 20 多种国际期刊的主编或编委;曾任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数学委员会委员。
金芳蓉长期从事组合数学和图论的研究,在随机图、伪随机图、Ramsey 理论、图谱理论等方面颇有建树。
冯国平,分子神经生物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麻省理工学院大脑与认知科学系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研究员。
冯国平于 1982 年获得浙江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1985 年获得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药理学硕士学位;1995 年获得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1995 年至 2000 年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解剖学和神经生物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00 年在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系任助理教授,2008 年升任副教授;2010 年到麻省理工学院 McGovern 脑研究中心任教授;2019 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23 年 10 月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冯国平专注于神经突触和环路功能及精神疾病发生机理,创建神经系统研究新技术,系统揭示了乙酰胆碱能神经突触的发育机理,同时创建了为神经生物学界广泛应用的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模型,是神经转基因动物模型领域国际顶级专家,光遗传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付强,大气科学家,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教授,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和美国气象学会会员。
付强于1983 年获得北京大学原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专业学士学位;1986 获得硕士学位,师从赵柏林院士;1991 获得美国犹他大学博士学位,师从廖国男院士;1994-2000 年,任教于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2000-至今任教于美国华盛顿大学。曾获亚历山大·冯·洪堡研究奖和 AMS Jule G. Charney 奖章。
付强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大气辐射和光散射、辐射传输、云和大气气溶胶、遥感、气候和气候变化等。
侯一钊,1962 年出生于广东梅县,数学家,加州理工学院计算与数学科学系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数学会会士。
1982 年本科华南工学院应用数学系;1983-1987 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7 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1993 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应用数学系工作,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Charles Lee Powell 教授,于 2011 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侯一钊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
Liu Chen-yu,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物理系和核物理实验室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Liu Chen-yu 于 1997 年获得台湾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2002 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博士;2005 年起在印第安纳大学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22 年起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任物理学教授。
她的研究重点是对称性测试和基础中子物理学,以了解早期宇宙中的物质创造和核合成,她的实验室曾创造了最精确的中子寿命测量,该纪录保持至今。
施扬,表观遗传学教授,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牛津大学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教授。
施扬于 1982 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87 年获得纽约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此后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 年受聘于哈佛大学医学院;2004 年晋升为哈佛大学终身正教授;2016 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20 年加入牛津大学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2022 年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确定癌症中的关键表观遗传调节因子,阐明它们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开发新的治疗策略为将基本发现转化为临床提供概念基础。
王贻芳,1963 出生于南京,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1984 年王贻芳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前往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参加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 L3 实验,专业研究高能粒子;1991 年获得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1992 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核物理实验室任研究人员;1996 年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任助理研究员;2000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1 年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2 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2 年 3 月 8 日王贻芳团队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该实验入选美国《科学》(Science)评选的“2012 年十大科学进展”;2013 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201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1 月 9 日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2016 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 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9 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
王贻芳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在中微子方面,是大亚湾实验方案的主要提出者,领导完成其设计、建设与研究;提出并领导了江门中微子实验。在正负电子对撞方面,领导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新的北京谱仪的设计、建造及前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