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真事,发生在大约2600年前。
在湖北襄阳南漳起家的楚国,传到这时已是楚庄王当家,国都也迁到了郢(湖北荆州)。
那天,楚庄王亲率大军,平定了令尹斗越椒的叛乱后回到郢都纪南城,大摆酒宴庆功,让文武大臣和妃嫔参加。楚庄王举起酒杯,高兴地对大家说:“寡人已经6年没喝酒了。今天,叛乱已平,四境平安,破例设宴,与大家一起喝个痛快。”君王发了话,大家当然就开杯畅饮了。这一喝,就喝到了日落西山。庄王酒兴正酣,便命人点燃蜡烛继续喝。君王带头喝,大臣们个人也都拼命地灌着酒。这时,人人都有了醉意。
酒与色,历来紧密相联,酒一喝多,在色的方面就出事了。这时,一阵大风将大殿上的蜡烛吹灭了。黑暗中,有人趁乱拉了王妃许姬的衣袖。许姬一把将这人的帽缨子给揪了下来,并悄悄地告诉了楚庄王,请庄王点燃蜡烛看看是谁。正在这时,宫女拿来火种准备点燃蜡烛。楚庄王赶紧站了起来,大声说:“等一会再点蜡烛,今晚我们君臣一起喝个痛快。大家都把帽缨子摘下来,不把帽缨子揪下来,就不算痛快。”大臣们虽然有些莫名其妙,还是都赶紧把帽缨子扯了下来。楚庄王这才叫人把蜡烛点上。烛光下,但见大家都戴着没有缨子的帽子,是谁被王后揪下帽缨的也就无从查起了。
晚宴结束后,许姬十分气愤地对楚庄王说:“男女有别,君臣有义。我代表君王斟酒受人调戏,大王不加追查,怎么能严君臣之礼、男女之分呢?” 楚庄王的回答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酒后出现狂态,本是人之常情。我怎能去追查定罪呢!”
两年后,楚国与晋国交战,楚将唐狡在阵前表现的特别勇猛。楚庄王要奖赏他,唐狡却说:“君王已经给我优厚的赏赐了,不敢再受赏。”楚庄王感到十分奇怪:“我对你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恩宠呀?”唐狡回答说:“绝缨会上,我喝醉酒拉了美人的衣袖,承蒙君王不杀之恩,今日特舍命相报。”
对此,历代文人多有赞扬。唐代诗人李颀在《绝缨歌》一诗中云:“楚王宴客章华台,章华美人善歌舞。玉颜艳艳空相向,满堂目成不得语。红烛灭,芳酒阑,罗衣半醉春夜寒。绝缨解带一为欢,君王赦过不之罪。暗中珠翠鸣珊珊,宁爱贤,不爱色。青娥买死谁能识,果却一军全社稷。”
谁都知道酒是把双刃剑。历史上,愚蠢的帝王,以酒误事误国,有的甚至丢了性命和江山;聪明的帝王呢?酒则成了他们笼络人心、剪除异己的工具,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法宝。在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为挟天子令诸候,大小诸侯常常以饮酒歃盟的形式,推选争当盟主。在春秋战国的549年中,大小诸侯饮酒歃盟多达百余次。结盟之事,多成于酒。通过这些会盟,先后形成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他们称雄一时,纵横捭阖都没有离开酒,特别是每次会盟中,饮酒歃血贯之始终。
古今中外,如果说人类有什么普世价值,我想酒一定是当仁不让的。在人类交际学中,酒的独特价值无法替代。就如同当今的人离不开媒介一样,身为人类,就离不开酒。酒是人类智慧的延伸,酒是人类情感的延伸,酒是人类政治的延伸……
还说这位楚庄王,公元前614年继位。很许多王朝一样,楚庄王继位时年轻尚轻,内有权臣把持朝政,外有大国虎视眈眈。自己羽翼未丰,如何应对呢?楚庄王的一记妙招是以酒为掩护,麻痹外人,暗自积累力量,以不变应万变。表面上,他终日把盏酣饮,寻欢作乐,不理政事,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子,上书“谏者斩”三个大字。就这样,楚庄王一玩就是三年,天天饮酒作乐。
楚国的国君不理政事,晋国就乘机召集宋、鲁、郑、卫、陈、蔡、许七国诸侯饮酒歃盟,共尊晋国为盟主。楚国的一些忠臣良将对此很是不安,便冒死进谏。
一天,武将伍举想了个点子去见楚王。当时楚庄王一手端酒杯,一手搂美人,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伍举壮着胆子说:“启禀大王,臣有一事不明,特此来请教。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栖在郢都的凤凰山上,整整三年不动、不鸣、也不飞。大王,您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吗?”楚庄王听了,哈哈一笑,说:“你们说的这鸟,寡人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就等着瞧吧。”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可是,一晃又过了好几个月,楚庄王仍然是打猎、喝酒、观舞,照旧是不理政事,大夫苏从再也忍受不了啦,便冒着杀头的危险闯进后宫。苏从一见楚庄王,便跪倒在地放声大哭起来。楚庄王忙放下酒杯,问道:“先生,为何这么伤心啊?”苏从答道:“我哭自己将死,楚国将亡啊!”楚庄王又问:“你如何将死?楚国又如何将亡啊?”苏从说:“臣下听说‘好道者多粮,好乐者多亡’。大王沉湎于鼓乐声中,不理政事,故楚国将亡。大王有‘谏者斩’的禁令,我今来谏,必定死罪呀。”话音未落,楚庄王便抚掌大笑,忽地站了起来,一把拉起苏从,动情地说:“大夫的话句句是忠言,有此忠臣,何愁楚国得不到大治。寡人即日就息钟鼓、罢游猎。”说完,将手中的酒杯摔碎,叱退了正在歌舞的宫女,立即上朝理事。
楚庄王执掌朝政后,楚国的实力逐渐强大,先后征服了南方的许多小部落,鲁、郑、陈、宋等中原国家先后归附楚国。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