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香港政府在2022年底宣布实施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简称“高才通”)后不久,身在北京的谢丛(化名)就提交了申请,以图借此逃离中国大陆越来越“内卷”的氛围。
高才通计划实施近两年,当局发出近9万张签证,95%来自中国大陆的申请人。该计划届满两年之际,港府称会进行审视,而到埠人才面临的找工难、子女安置及教育等问题受到关注。由于人才输入地缺乏多样性,有声音质疑该计划是否吸引到香港真正需要的高才。
2019年,香港爆发了大规模“反修例”示威潮,警民暴力冲突愈演愈烈。中国政府开始在香港实施《国家安全法》,加上新冠疫情带来的双重打击,香港涌现“移民潮”,人才严重流失。
有香港媒体根据入境处的数据进行分析称,自2020年6月底《国安法》生效以来,三年内净移出人口可能已超过50万人。2022年10月,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上任后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多项“抢人才”措施,以填补过去两年间流失的14万劳动人口。其中,新推出的“高才通”让不少人跃跃欲试。
为逃离“内卷” 大陆“高才”涌港
33岁的谢丛,2013年从中国大陆的一所知名大学毕业后,报读香港城市大学的新媒体硕士。毕业后获得了新浪微博北京总部的实习机会,后正式加入了互联网行业。彼时,中国大陆的互联网和新媒体产业正蓬勃发展,社交媒体和移动支付逐渐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接下来几年,谢丛的工作领域涵盖大数据分析、市场营销和公关。与此同时,中国大陆“内卷”的风气也逐渐开始盛行。她坦言,那里的职场文化和人情世故让她感到疲惫。
而近三年的新冠疫情下的严格封锁也让她身心深感疲惫,更加萌生逃离的想法。
今年农历新年后,手握“高才通”签证的谢丛开始在香港招聘网站JobsDB上求职。在两次波折后,她凭借多年互联网公司的从业经验,成功被一家香港国际学校的品牌市场部录用,负责宣传文案策划和社交媒体运营。
谢丛表示,现在的工作月薪有港币4万多,超过了之前在北京互联网公司的待遇,但香港昂贵的房租和物价,让她并没有比在北京存下更多的钱。
2023年底,港府决定扩大“高才通”合资格大学名单至185间,韦天行的母校中南大学得以上榜。根据香港政府网站,“高才通”签证分为三类,A类需申请人年薪达250万港元,而B、C两类则需获得合资格大学颁授的学士学位,仅在工作经验上有所区别。
逃离内卷同样是韦天行申请高才通的动力,但与谢丛相比,他对香港的概念似乎更加模糊。
主修信息计算科学韦天行作为通讯硬件技术工程师,对常在非工作时间被要求处理客户需求感到不满。
他也看好香港未来科创产业的发展,所以希望转换职业赛道,从事与编程相关的IT产业。但之后的求职过程并非顺利,不论工作岗位还是薪资,都不如之前在大陆的水平。
无奈之下,他先从兼职工作开始,也希望能增加自己对香港的了解。
韦天行说,他依然在努力求职中,但不想勉强自己,接受一些不喜欢工作。“如果不合适,又要离职,那又会成为另一个空窗期。”
大陆人才赴港 子女教育成最大诱因
根据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及香港教联会早前的调查,62%的受访者表示其18岁以下子女需要在香港就读中小学。香港本地媒体查阅最新的《小学概览2024》发现,2024/25学年全港小学将增设158班小二至小五班别,这与港府的“抢人才”计划有关。
除了“高才通”外,香港的人才引进政策还取消了实施多年的“优秀人才”计划的配额限制,获批人数由2019年的874宗大幅上升至去年的12969宗。
43岁的刘一平(化名)是一位单亲妈妈。通过“优才”计划来港的她也曾面临和现今高才一样的子女择校难题。在四处奔走和收集资料后,她的两个孩子参加了10所学校的插班考试,才最终获得录取。
今年,刘一平的大儿子即将升入中二,女儿则在小学五年级,她说,虽然孩子从小在北京的外国语学校学习剑桥英文,“但与香港的孩子相比,英文水平还是太差,缺乏语言环境。”
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创会会长尚海龙表示,大陆高才带子女来港入读中小学,有效缓解了本地学校的招生压力。随着“移民潮”的兴起,过去几年不少学校出现招人不足的情况。“从学生层面、劳动力以及人才层面的人口补充,从数据来看是真实的。”尚海龙估计,“高才通”实行近两年以来,已经有超过2万名中小学生来港就读。
大陆“高才”水土不服?
在一份今年6月呈交给立法机构的文件中,港府表示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共收到32万宗申请,近20万宗获批,其中逾7万宗为“高才通”签证。而已经来港的5万多名高才中,有九成半也是来自中国大陆。当局指,54%到港的人才已经成功就业,月入中位数约为5万元港币,其中四分之一月收入超10万港元。
长期研究香港人口问题的香港大学教授叶兆辉认为,大陆人才成为“高才通”主流未必是港府的意原。但近年出现的“移民潮”使香港社会明显面临劳工短缺,因此本轮的人才引进计划力度相比以往有所加大。他分析说,大陆“高才”填补人口空缺的优势在于“速度快且距离近,适应上没有太大困难。”
但他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希望港能维持作为国际城市的地位。“如果过于单一化未必是好事,应该更加多样化。”
身兼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创会会长的立法会选委界议员尚海龙认为,大陆“高才”克服“搵工难”,融入香港社会只是时间问题。他鼓励A类高才来港创业,“这些人背后一定有较有实力的企业。我们假设其中1万人都在香港开设公司,我预估会提供5万个就业岗位,这对香港经济的丰富有很大帮助”,尚海龙解释道。他甚至建议特区政府取消对在香港开立公司的“高才”企业家要求“通常居于香港”的续签条件,转而以“交税、发工资”等来衡量其经济贡献。他认为只要能振兴香港经济,“其他的都是形式主义。”
首批高才续签在即 港府面临“续签乱象”挑战
香港政府实施的“抢人才”政策即将届满两年,首批通过“高才通”计划来港的人士将于明年年初面临续签问题。由于港府目前尚未明言续签的具体标准,对许多大陆“高才”来说,无法续签将意味着在香港的所有计划可能会泡汤。
在中国社会平台“小红书”上搜寻“高才通”续签,许多贴文声称有办法帮助新来港人士办理续签,但业内人士提醒,网络平台存在大量陷阱,建议遵循“正路”留港发展。升学机构负责人肖恩对网上的“续签乱象”表示不满,“现在很多人为了续签,会选择入职保险公司。更灰色的做法是挂靠公司,实际上是自己交钱给公司,再由公司发工资给自己”。根据他的观察,香港入境处已经开始收紧“优才”的续签标准,如果是就职于保险公司的,续签后的工作签证可能会从3年缩短至1年,他估计港府可能会以同样的标准处理“高才通”的续签。
今年6月,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在接受立法会议员质询时指出,香港保险业发展蓬勃,需求人才,并理解保险业的聘用模式“类似自雇人士的模式”,因此不会阻止“高才”从事该行业。但他强调,在续签申请时,“会审视他们的工作量、赚取的经济收益、是否居港,以及所提供的证明是否清晰可核实,以确定其收入是通过工作获得的。”
孙玉菡日前还还称,整体而言,高才通的效益非常好。但当被问及“高才通”吸引的95%人才来自中国大陆是否显示不够国际化时,他表示,不应仅以国籍来评判,最重要的是具备顶尖知识和国际视野。他补充说,即使大部分来自内地,但许多人是在美国毕业,他们都是国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