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卡华人学者做好“游击”准备,坚守中美交流初衷中国学者风度

北卡华人学者中美交流协会线上换届会

【卡罗莱纳站毛苌子报道】来自访问学者和留学生,也是为这个群体服务,北卡华人学者中美交流协会新任会长张斯琦,在6日晚的换届网络会议上表示,在坚定“中美交流”初衷的前路上,遭遇到了“多年未遇之变局”,需要有新的应对之策。

作为一个纯公益、无任何政治倾向的群团社团,新任理事长、北卡中央大学和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陈晓欣,冷静分析说,未来十年中美政府外交都不会一帆风顺,华人学者受制于政策,学术交流必然受到影响,故而来到美国的学者会大幅减少,但也肯定不会断。北卡华人学者协会将“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开展工作,相对于过去的“大部队”而言,往后的服务对象可能是“游击队”,志愿工作的意义“还真不是为着把协会办得怎么样,而是看能不能真正帮到这些人”。

创始成员、上届理事长张立国博士

发起创始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李勇博士

北卡华人学者中美交流协会2016年2月14日成立,主要创始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李勇博士,作为上一届的秘书长回顾了4年多来协会的成长。创始成员、上届理事长张立国博士分享了伴随这个团队发展的心得与收获。他们对一茬茬投入志愿者工作的学者、留学生默默无闻的奉献,表达了由衷感激。

上届会长、杜克大学工程学院大数据与精准健康中心执行主任王朝晖博士,回顾协会过去一年所做的工作,以约30位志愿者为核心的执行团队,主办学术讲座和专题访问活动,组织访学家庭开展节庆聚会,简短的视频让重要的场景、熟悉的身影和笑容再现眼前。特别是在今天上半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协会发挥独特的会员资源优势,联合北卡华人社团在两国之间开展的爱心救助活动,最忙碌的时候,主要负责人顶着压力、穿越时差多方联系,终于让爱心物资顺利运抵目的地。学者学会做所的工作,让中国同胞心存感念,中南医院的医务人员在美国疫情蔓延后自发捐款,寄来防护物资和药物,已备访学人员及家庭不时之需。协会向关爱美国社区赠送口罩的行动,被多家中外权威媒体报道,并得到杜克大学校长文森特·普莱斯(Vincent Price)高度赞赏。

创始人之一、上届会长杜克大学工程学院大数据与精准健康中心执行主任王朝晖博士

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员副所所长、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张斯琦接过会长的接力棒。面对与前几年迥然不同的国际局势和中美关系,张斯琦提出“坚定‘中美交流’初衷,坚守‘中国学者’风度,坚持‘服务华人’本职”的近期原则,通过促进中美学术交流、提供生活服务资讯、寻求绿色通道开展紧急救助等,发挥民间社团增进中美交流和友好的独特作用,丰富访学人员、留学生乃至当地华人的文化生活。鉴于疫情带来的世界新常态,张斯琦提出:疫情期间常用的网络会议,为开展学术讲座和论坛开辟了新径,往后可以联系更多中国专家乃至各国专家分享观点或成果;出于安全考虑不能线下会面,协会可以尝试组织网上活动,比如万圣节网络聚会,营造家的氛围。

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张斯琦

从4年前“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燎燃之势”,在昨晚协会第七、第八届执行团队换届仪式上,王朝晖坚信他和所有团队成员“这段时光、这段付出”,必将是“人生的巨大财富”;在参加公益过程中,认识了陈晓欣、李勇、张立国、张斯琦等许许多多志趣相投,有才华、有情怀的专家学者,“结识的这些朋友是终身受益的财富”。

成功换届,把酒欢庆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