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华人莫丁\文 墨兰\图】
湘西边城,茶洞,山清水秀。足踏三省,地处要塞。明朝洪武年间设崇山卫,辖124苗寨,茶洞在其中。旧称百里苗疆。
清雍正八年置永绥协,治所茶洞。同时在茶洞镇东要塞兴隆坳建石头营盘一座,开南北二门,设守备衙门。常住兵丁二百。防区设碉、关卡、塘、汛,还建有瞭望楼校场、靶墙、兵房等。守备出巡,举蓝旗仪仗,当地人称这里为蓝旗营。周边四百六十二户居民,一千七百多人口。
紧靠蓝旗营北门,有一条长长的石板街,两边排列着大大小小商铺饭馆二十多家,还有零零星星摊位四十多个。此外后街还有酿酒、屠宰、米粉、豆腐等作坊。大商铺的门口挂着大红灯笼,上面写着“关西”、“清河”、“陇西”、“东海”、“彭城”、“河内”、“武陵”、“巨鹿”、“渤海”……等字样,长大了才知道,这是他们各家的姓氏图腾堂号。
姨奶奶家米粉作坊的大门口红灯笼上写的是“安定堂伍”。她的孙子出生时重5斤8两,取名伍斤半,我叫六斤。两个小老表如同双胞胎,在人们玩笑声中吃着米粉长大。
进入姨奶奶家作坊,大锅上支着榨粉机,工人们把揉好的面团灌进榨斗内,使劲压住杠杆,“嘎”的一声,面团受挤压,漏斗下就源源不断地掉下粉丝来。米粉原来是这样生产出来的。
他们家大门口是田二婆的油粑摊位。屋檐下支起一面遮阳布,小钢灶上架着耳锅,锅沿搁着沥油架。二婆腰系围裙,坐在木椅上,身边摆着各种原料。油温升高后,将一勺米浆倒进粑合垫底,加一勺馅,再把一勺浆盖在馅上,整个放入油锅中,炸成型后,提着合把一倾斜,圆形油粑就制出来了,让他在锅内炸熟,捞出控油就可食用了。
香香,辣辣,脆脆,馋人得很。
要去县城读书了,二婆特意用桐叶包了几个酸辣馅的油粑偷偷塞给我: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息。听着老人的话语,看着手里的油粑,泪水忍不住外流。这哪是一般的食品,这是老人家的心啊!
王恩大爷挑着挑子卖米粉。那挑子一头是灶具柴火,一头木格上整整齐齐放着炊具和调料。一根长长的竹扁担两头一挂,往肩上一放,迈开脚,那扁担悠悠颤开来,口里吆喝着:米豆腐……米粉哩!像舞台表演似的,后边跟着一大群小孩,叽叽喳喳学着喊:米粉…米豆腐哩!
如果来了顾客,他便放下挑子,递给来客一张小马扎,然后擦擦手排好碗,用漏勺把粉放鼎罐内烫透,抖几下,装碗中,加一大勺肉末臊子,油炸辣椒粉 、麻油、香葱等调料,双手递到客人手上。
看着客人“哧熘呲熘”地受用,小孩子们直吞口水,一直跟着挑子跑。
还有满伯娘的酸箩卜摊,孙二婆的酸萝卜煎饺,刘婶的碗儿糕,杨跛脚的敲敲糖……都是小时经常光顾的地方。
话说到了一九五三年的秋天,这是土改后又一个丰收年,古历七月二十八,是姨奶奶七十大寿。两个小老表也到了启蒙读书年龄。姨奶奶把两家亲戚召齐聚餐。请碑表叔管事掌勺。
院里的桂花善解人意,提前怒放,散发出浓浓香气。正对院门排了三张八仙桌,安寿星席位。左右两边顺着厢房走廊用门板搭成临时餐桌,设来宾席位。几位青年在碑表叔指挥下,端着大托盘奔忙,来回上菜。两个小老表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比过年还高兴。
桌上的菜冒着热气,远远就能闻到香气。
厨房里传来碑表叔的声音。
“子姜麻辣鸭,上齐没?”
“正在上哩!”
“魔芋豆腐!”
“鳝鱼窝苣!”
”老鸡娘炖包谷粉条‘’
“酿豆腐!”
“肉丸米粉!”
“翡翠米粉!‘’
“珍珠米虾!”
“寿糕!”
“水果!”
……
“齐了!”伙计高声答应。
一切停当。
先请寿星上座。
宾客入席。
随着一声“拜寿了”,燃响了鞭炮。大家举杯,面对寿星席高声祝福:祝老东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姨奶奶在台阶上升了一步,满脸喜色,如舞台上杨令婆似的,高举酒杯道:谢谢大家。咱老伍家是榨粉出身,今天的家宴以粉为主,还备了几道时令菜,酒呢,山里的包谷烧。大家不必拘泥。粉,吃饱。酒,喝够。我,先干为敬。
人们一声“多谢”,便杯盅交错。男宾席上还猜拳行令,气氛热烈,沉浸在丰年喜庆之中。院子里散发着淡淡的桂花香之外,还夹杂着浓浓酒香。好一幅农家乐画图!
席罢。刚收十干净的餐桌上又摆上西瓜和花生。从学校借来的竹壳保温瓶正正地放置在寿星席上,特别时兴,耀眼。
人们期待的三棒鼓表演就要开始了。
“三棒鼓”,山里的主要文娱形式。表演时,花鼓平放在三脚支架上,小担锣平放在鼓下面。一个活动小机关栓住锣槌,再套一根小绳。表演时,脚一踏,锣槌扬起来刚好撞在锣面上,发出“担”的响声。这时,表演者三截棒从手中抛向空中,飞来舞去且始终有一截在空中。落下来的那一截被表演者稳稳接住,还要去敲一下花鼓让它发出“咚咚咚”的响声来。手脚并用,发出“担咚咚担”的旋律外,还要口唱韵文,一心三用。看得你眼花瞭乱,听得你如痴如醉。看三棒鼓表演比看杂技还过瘾,让人耳目一新。高手在民间,十分了得!
茂顺哥身着演出服装,头扎红巾,脚穿麻耳草鞋,在众人期盼中闪亮登场。向寿星抱拳行礼。手脚并用敲响鼓锣,唱:
架子早打开,
鼓锣响起来,
一曲《五女拜寿》歌,
各位哟,
各位乡亲听开怀。
……
正文唱完,便是互动。人们可以跟唱,对唱,合唱,相互戏谑,玩笑。
首先被拿来开心的是两个小孩。你听:
千年藤来万年松,
王母娘娘坐当中。
两个童子来拜寿,
一对哟,
一对猴儿闹天宫。
幽默地将两个小孩戏弄了一把,大人们冲着两个小家伙乐。碑表叔挑逗小家伙:拿你们开心,骂他,骂他。
表演者目标一转:
万年古树千年藤,
中间一位老寿星。
满屋神仙在喝酒,
只有哟,
只有馋猫守灶门。
“守灶门”分明骂的是碑表叔,众人忍不住大笑,就等着听他如何答对。碑表叔刚收十好厨房,端着一盆脏水出来,听到这里,毫不示弱,接口就唱:
我说花鼓哥,
是不是口渴了,
正好有盆洗碗水,
拿去哟,
拿去当茶喝。
众人喝彩鼓掌。就听歌郎怎么摆平。
茂顺哥好了得!一边要听碑表叔的戏言,一边陪着笑脸为对方敲锣打鼓,同时还要打腹稿如何应对。
碑表叔一落腔,好个茂顺哥立马接道:
好你个阿碑哥,
咋就不灵活?
用个潲桶提回家,
一屋哟,
一屋娘崽当汤喝!
这一接一唱,获得满堂彩。大家为两人精彩对唱鼓掌。几位老人更是笑得前俯后仰,喘不过气来,乐不可支。
寿宴在人们欢笑声中结束。
大家点燃火把照路,陆续离场。只有那满院的酒香花香揉在一起,久久不肯散去。
满天星斗。
一颗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过夜空,落在远远的天际。山里的夜,也是如此迷人。
人们见状,带着醉意和想象议论道:这么漂亮的夜晚添上刚才的流星当空,暗示有喜事哩。
果然,村里张生荣大叔,作为全国民族地区互助合作领人,应邀赴京观光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茂顺哥作为曲艺界代表,出席湖南省首届文联代表大会,三棒鼓登上了大雅之堂。
全村人的幸福。!全村人的荣光!
值得一提的是,茂顺哥从省城回来,带回来了大会赠送的礼品: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他见我爱不释手的样子,一狠心,说:哥不识字,留着没用。这本书,就当哥转送给你的礼物,归你啦。于是,小哥俩很早就有幸接触到这部古典小说,对文学兴趣的培养产生了很大作用。这是后话。
半夜了,两个小老表还在被子里说悄悄,兴奋地回味着今天的事情,哪种米粉好吃,哪个的歌儿好听……
说着说着就迷糊了。
一觉醒来,姨奶奶早已热好昨晚的剩菜剩饭。看那院内,早已收拾干净。留下的,只有满院的酒味和花香。昨晚的一切仍历历在目,如在眼前。
饭后,换了新衣去上学。一位剪短发、穿列宁服的女老师对两个人的名字特别感兴趣,咯咯地笑着说:比鲁迅写的那个九斤老太轻得远了,才五斤半,六斤,人家足足九斤。说完又是笑。在她的安排下,我们两个同班、同桌,开始接受启蒙教育,踏上了求学、求知、求职的漫漫人生路。他们哪里知道,好多艰难困苦在前面等着呢。
几十年过去了,整个人生中,绕来绕去,总绕不开故乡故土故园情,忘不了那儿时的记忆:
好吃的美食,好玩的伙伴,好听的三棒鼓,美丽的夜晚……还有那些个帮助和鼓励过自己的师长,他们的身影老在睡前梦后出现,他们的欢声笑语也总是在耳边回荡,分不开,抹不掉,赶不走。那场面,那情景,犹如昨天才发生似的。
故乡,亲入,朋友,伙伴,师长,你们让我回味了一辈子,特别是上学前夜的那夜,那粉,那首歌……
这,就是浓浓乡情,
这,就是沉甸甸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