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华人教授黄教悌大发现:“关键的少数”阻碍前列腺癌根治

【毛苌子编译报道】通常用的激素治疗法可以对付前列腺癌中占绝大多数腔内肿瘤细胞(luminal tumor cells),却对占比不到1%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无能为力。

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医学院病理系主任、终身教授黄教悌最新公开的一项科研成果,宣告一个从未被人揭示的秘密,并确定了一种细胞表面受体,有可能治疗那些不受激素治疗影响的前列腺癌细胞。

黄教悌教授 图文来自网络

黄教悌教授及其团队最近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一篇论文说,这种细胞受体对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的生存至关重要,且在研究人员不断推进过程中,显示出大量潜在的治疗益处。研究还表明,这些细胞可以作为阻止肿瘤生长的目标。

黄孝悌教授解释:“我们注意到,在前列腺癌中有两种类型的细胞,绝大多数是腔内肿瘤细胞,对激素治疗很敏感,次要成分神经内分泌细胞对激素不敏感,能在激素治疗中存活下来。”黄和他的团队从分离神经内分泌细胞开始了这项工作。神经内分泌细胞在早期前列腺癌的所有肿瘤细胞中所占比例不到1%,但在晚期疾病中变得更为普遍。事实上,它们几乎是所有致命前列腺癌的祸根。

这一突破对癌症界来说是个大新闻,因为有一定比例的前列腺癌细胞完全不受激素治疗的影响而产生耐药性——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会变得无效。

“我们的假设是,这极小部分癌细胞的顽固存在,导致了肿瘤复发。”黄说,“这正是我们所发现的。”

黄教悌教授的这个研究项目,是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前列腺癌基金会资助的,在实验室和动物研究中使用了纳瓦瑞辛(navarixin)——一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药物。

现在,一种原本用于治疗肺部疾病的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我们的发现的真正含义需要在临床环境中进行测试,以确定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是否能从CXCR2抑制中获益,是单独受益还是与激素抑制剂联合受益。”黄说。

【相关链接一】

北卡华人学者中美交流协会2018年活动报道,作者:瞿星光

从寒门学子到世界名校扛鼎医家

——杜克大学病理系主任黄教悌教授的励志人生

2018-02-06 10:34瞿星光   NCCSEA

从寒门学子到世界名校扛鼎医家 ——杜克大学病理系主任黄教悌教授的励志人生
黄教悌(美国)

  “跨越重洋,该如何应对学业、事业和生活的全新挑战?异国他乡,面临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我们该如何融入?在人生的一个个十字路口,我们该如何抉择?”8月20 日下午,世界知名病理学专家、杜克大学病理系主任黄教悌教授,出现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

  黄教悌教授来美国已30年,从纽约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再到如今的杜克大学;从博士、博士后、住院医生、董事,到如今全美名列前茅的杜克大学病理系主任,他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从实验室到医学专家的完美跨越。在短短2个小时的讲座里,黄教授结合他本人的成长和求学经历,分享了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及所思所悟。

  黄教授寄语

  1. 输在起跑线上别怕,苦难与挫折是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2. 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可以把它变成一种机遇。

  3. 机遇只留个有准备的人—强者创造机会,智者把握机会,弱者等待机会。

  4. 吃亏是一种福气,舍得是一种智慧。

  5. 远离舒适区(comfort zone),不断迎接挑战,不要害怕改变,不断成长。

  6. 向卓越的人学习,以优秀的人为伍。

  7. 主动学习所在地区文化,克服文化差异, 融入主流社会。

从寒门学子到世界名校扛鼎医家 ——杜克大学病理系主任黄教悌教授的励志人生 

黄教悌教授在演讲 

  苦难与挫折是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黄教授一上台就直言:少年时所遭遇的苦难与挫折是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他1963年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市郊区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进城要花上整整一天的时间,在很长的时间内他每天只能吃上两顿稀饭,直至上了大学才知道原来人家一天吃三顿饭……黄教授认为,早年经受的困难与挫折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面对来到美国后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困难,他总是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1977年,黄教悌教授刚上高一时,就迎来了人生的一次重大机遇,国家恢复高考并决定在高一年级中也选拔极少数优秀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敏而好学的黄教悌以高一年级第一名的身份取得了参加高考的资格,在只有一个月时间复习高二课程的情况下,他下定决心去迎接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真所谓“有志者,事竞成”,黄教悌考取了当年的安徽医学院(现在的安徽医科大学)。后来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期间,一次临时顶替主任向外宾介绍研究项目,外国专家对他英语能力的连连称赞,让单位领导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也刮目相看,这也为日后单位领导为他努力争取到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的报名资格埋下了伏笔。后来,黄教授果然不负众望,经过层层严苛的考试和选拔,成为该项目的第六期学员,开启了赴美留学的新篇章。黄教授忆起当年奋斗时的情形说,除了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外,他的业余时间都是来拿学外语、学专业,意味深长感慨道:“你只有平时非常努力,关键时候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从寒门学子到世界名校扛鼎医家 ——杜克大学病理系主任黄教悌教授的励志人生

黄教悌教授与听众集体合影

  远离舒适区,在适度压力下成长

  1987年来到美国后,凭着自己的吃苦耐劳和聪明好学,黄教悌很快就适应了大洋彼岸的生活节奏和工作环境,在科研领域也逐渐崭露头角,到1991年,黄教悌就在顶级杂志Cell及PNAS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并顺利取得了纽约大学博士学位,开始了博士后的工作。由于研究课题方向选择的问题,忙碌了两年却没有达到心中的预期目标,期望踏上星辰大海征途的黄教悌一时陷入困境。

  “你可以考美国的执业医师呀!”黄夫人的这句话让他眼前一亮。对!就考美国的执业医师!要知道美国的执业医师的考试难度堪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黄教悌仍记得当时的心境:捧起厚厚的奈特解剖学,看着一个个生僻的医学单词,再看看旁边堆放在一起有一尺来厚的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外科学、内科学,他明知这条道路更加崎岖不平,但这反而激起了他不肯屈服的斗志。

  从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的住院医生,到著名的纪念斯隆?凯瑟琳肿瘤医院的董事(Fellow) 黄教悌在临床病理的诊断能力日趋成熟,对疑难病理切片的诊断和解读总是让周围的同事心悦诚服。从事业的角度来看,他已经取得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成功,然而,他并不满足就做个优秀的 病理医生,而是将临床工作之余的时间利用起来,用于前列 腺癌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罗切斯特医学中心工作期间,黄教悌发表了大量的科研论文,拿到了一个又一个的科研基金,这让他在业界声名鹊起。

  黄教授杰出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引起素有美国前列腺癌 病理学国家队之称的加州洛杉矶分校(UCLA)的注意,并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是走?是留?留,Full professor的教授头衔,游刃有余的工作环境,当然惬意而轻松!走,意味着更高的事业平台,但也将是更激烈的竞争!黄教悌教授为此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在家人的支持下,远离舒适区(comfort zone)的想法占据了上风。2008年,黄教悌教授正式受邀至UCLA担任教职,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他凭借自身的实力真正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 病理学专家。

  谈及一年多前受邀担任杜克大学病理系主任(Chair)的经过,黄教悌教授无不动容的说道,首先作为华人而言感到很自豪,因为在美国知名大学和附属医院,也有很多优秀的华人医师,但很少有人担任“Chair”, 这不仅需要在专业技术上独树一帜,在管理上更是要有掌控大局的驾驭能力。当然,这也引发了一些朋友对他的关心:做学问和做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黄教授能行么?在他正式任职的一年半时间里,杜克大学病理系迎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正朝全美最佳病理系大步迈进,彻底打消了人们对他的疑虑。黄教授也因突出贡献和基础的领导能力,今年5月3日荣获杜克大学终身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ship)的殊荣。如黄教授所言,“与优秀的人同行,在有适度压力的状态下的成长往往是速度最快的。”

  在随后的自由提问环节,黄教悌教授耐心细致的回答了大家所关切的问题,缘于亲身经历的感悟,简洁有力,直达听者心灵——他鼓励大家积极学习美国文化,打破社交桎梏,克服文化差异,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在职场中,必须早做准备和积累,强者创造机会,智者把握机会,只有弱者才等待机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感念每一位帮助过自己的人,在一些涉及到自身利益纷争的时候,要有一种吃亏是福的胸怀,不要锱铢必较;在工作选择中,他建议大家要把个人成长永远放在第一位,在40岁之前远离舒适区,不要害怕迎接挑战,要选择与优秀的人同行,要争取与卓越的人为伍,工作地点永远是最后的考虑因素。

  两个小时的讲座,黄教授话里话外无不闪烁着人生的智慧光芒,让有幸当面聆听的学子大呼过瘾。协会理事长王朝晖博士深有感触地表示:黄教悌教授是我们海外华人的杰出代表,他心系祖国,经常往返中美两地讲学交流传业解惑,为国内医学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拳拳之心,也必将激励年轻学子在异国他乡的求学之路上勇往前行。

  当天的讲座由李菡君博士主持。

从寒门学子到世界名校扛鼎医家 ——杜克大学病理系主任黄教悌教授的励志人生

北卡华人学者中美交流协会理事长王朝晖为黄教授颁发纪念证书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