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中国医生走出身不由己困境?中科院外籍院士王小凡建言破局“学术造假”

【华人头条卡罗莱纳站记者毛苌子图文报道】中国病人多,医生每天忙工作就已经精疲力竭,可不发论文不能留在好医院、不能提职称、不能……导致大量次品甚至拙劣造假出现,这一困局到底该如何破解?

中科院外籍院士、杜克大学药理学和肿瘤生物学终身讲席教授,25日在杜克中国医学学者协会举办的医学沙龙上,提出了一条“曲线救国”的途径:加快建设发展中国临床医学研究。

王小凡院士旁征博引、畅叙己见。

国际著名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2017年撤消《肿瘤生物学》杂志发表于2012年到2016年之间的107篇论文。这些论文全部来自524名中国学者之手,其中包括知名大医院的骨干医生。类似的学术造假丑闻发人深省。热切关注中国教育和科研改革,“给中国教育部等部委建言的文字,比向NIH(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申请项目还多”的王小凡,当日与40多位北卡华人医生、以访问学者为主的高校科研人员等,坦诚畅谈中国医学研究现状。

“2011年,我审查一个杂志期刊,发现一篇出自山西某大学的论文,居然只改了作者姓名全文抄袭;我把这件事告诉当时担任卫生部长的陈竺;他下令严查,结果是,当事教授被处罚停招学生,造假的两位医生被取消留在附属医院的评审资格。”王小凡说,他后来听说,这两位青年医生其实很优秀,可没有文章不能留在省医院。因为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做实验、写论文,他们就委托别人来做,不料被人家坑惨了。他感慨:“人往高处走,医生想往上走的愿望无可厚非,可是,将论文作为统一考核指标的制度,某种程度上是‘逼良为娼’。”

比如10个即将毕业的医学学生,都很优秀,可医院只能择优录用3个,怎样选拔?不去用论文或者科研项目成果来衡量,政府、学校、医院也都确实找不到更好的办法,王小凡认为,中国这么大,通过改革体制改变现状牵涉面太大,“我思考了很久,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觉得发展临床医学至少是可以马上着手,并且将来一定可以起到正面引导作用的突破口。

访学专家请教提问。

作为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的外籍顾问委员会主任,王小凡分享他前不久去访问的感受,对该校从3年级本科生中招选学生、再用5年培养成医学博士等做法极为赞赏。他援引该校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和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关于中美临床医学比较研究的最新调查说,中国每年有60万人次到海外去治疗肿瘤,高端医疗设备90%以上依靠进口,新药研发与欧美国家差距明显,补齐这块短板,是提升医疗健康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也会是规范提高医疗研究水平、匡正学术风气的有效举措。

从2013年开始,中国科技部等4部委认定发布了4批5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从顶层设计上在进行布局和推进。可因为国家投入有限、临床试验相关人员亟待专业培训,2017年7月22日,中国药监局对313个药品注册申请的现场核查报告进行分析,发现临床部分缺陷多达4583个。“杜克大学医学院的临床中心是国际认可的机构,临床培训也很成熟。”王小凡说,他正倡议中国有关部委启动一个培训项目派人前来学习。

前后任会长王升威(左)、周文钰向王小凡教授赠送纪念品。

参加沙龙主讲和特邀嘉宾与主办单位志愿者及部分听众留影。

当天,杜克中国医学学者协会现任会长、医学博士王升威主持这次沙龙,在沙龙最后发表感言感谢各方支持,并将会长职务移交给来自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访学教授周文钰博士。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