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陪读7年,4种不同的孩子申请大学,结果截然不同!

序言

美国陪读的七年时间里,我关注着每一届学生的离开,结合我对他们在学业和课外活动的了解,来试图了解美国的教育。

我的儿子是今年毕业班的一员,这一届的学生,跟我的儿子从小学六年级到现在一直是同学,所以他们也是我最了解的。他们当中,有当地学生,也有国际生。我就从我最了解的这些孩子中选取几个,来跟大家聊聊。

01 普通美国学生

Grace是个白人女孩,父亲是律师,母亲是全职太太,也是我们这届学生高中四年的家长代表。

Grace高中四年学习成绩大部分是A,偶尔有B。SAT成绩较好,但并不属于高分。她最大的特点是爱好音乐,喜欢唱歌。在学校所有的表演活动中,她和我儿子两人属于绝对一场都不会错过的角色,通常的组合是,我儿子伴奏,她唱歌。

据我了解,她在报考大学期间,并没有付出太大的辛苦,甚至在我儿子提前半年开始复习SAT的时候,她的妈妈还跟我儿子说,“你不必要这么早就开始备考啊,你太紧张了,放松点。”甚至送给我儿子一个放在桌子上的小摆件,一个小考拉,身上写着“don’t hurry, be happy”。

在接近申报大学的日子里,她照常跟家里人去旅游,开她的音乐会,看电影,滑旱冰。甚至在SAT考试的前几天,Grace的妈妈过生日,她们全家还飞到拉斯维加斯过了一个周末。

现在录取季结束,她报考的UCSD、加州理工等学校,全都给她寄来了录取通知书。

实际上,她的选择还不止于此。

她的家庭一直对哈佛大学有巨额的捐赠,哈佛大学里有一座楼,就是她的祖父母捐的。如果她申请哈佛,在同等条件下,她有非常大的录取优势,但是她压根就没有报考哈佛,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不为什么,哈佛不是她想去的地方。

五月一号,是学生要向录取了她们的大学回复的时间,也就是说,大家都要在这个时间之前,决定自己要去哪所学校。Grace对我说:“我可能不上大学了,我没想好要去哪所学校读书,也许直接去搞音乐了。”

这就是我们的好朋友,Grace的故事。我的女儿在三年前也有过类似的纠结,她甚至手上拿着若干个大学的录取,因为下不了决心选择哪个,而哭起鼻子来。

但是相比之下,如果我的孩子有机会上哈佛,我不会同意她只是因为“不是我想去的地方”而放弃这个选择。我也不会同意她有这种“不上大学了,直接去做音乐”的念头。

02 九年级赴美的国际生

小兰来自中国,她在九年级来到美国,成了我儿子的同学。跟所有的国际生一样,第一年所有的课都是ESL课,也就是开给国际学生的,降低了难度的课程。

第二年,她逐渐脱离ESL,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她不是个懒孩子,但也不是个特别刻苦的孩子,学习成绩中等水平。

她生活在一个寄宿家庭里,过着一个国际生最常见的生活。从十一年级开始,也跟所有的国际生一样,开始准备托福,准备SAT。

她最终的托福和SAT, 都属于中等略微偏上的水平,总之,学业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如今她已经接到了排名前五十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03 六年级赴美学习的美宝

前面说了一个本地学生,一个留学生,下面再说一个介乎两者之间的吧。这就是我的儿子。

跟大多数美宝一样,幼儿园、小学他都是在国内上的,但是我比较早的在他六年级的时候就把他送回美国了。

他不算是本土学生,他的母语不是英语,他的第一语言是中文。但他又和美国孩子一起长大。

他就在这个矛盾的环境中长大。

到美国之后,他喜欢上了生物、喜欢上了物理,但他的喜好并没有达到专业的程度。他业余爱好广泛,他热爱音乐,钢琴、吉他、架子鼓他全都喜欢,这两年还喜欢上了唱歌。

在他的高考季来临的时候,我早早的给他买了厚厚的练习册,由于美国的SAT辅导老师少,我早早的给他订了国内的辅导老师。报考学校,他完全不让我插手,连我的意见也不大听取。

他决定学习时尚管理专业,并且只报考这一类的学校。我每次想跟他聊聊高考的事,他都跟我说:“妈妈,你让我自己申请,可以吗?I know what I am doing.”

他姐姐三年前申请大学的时候,为了保险起见,申请了22所学校。而他呢,一共就申请了三所学校。

我试图劝他多申请一些,但他坚持己见。我心里很急,恨不得吼他一顿,让他按照我的意思办。

几个月漫长的等待,他最理想的学校迟迟没有消息。大学的录取时间基本都在四月一号之前结束,绝大部分学校早都已经发了通知,无论是录取还是拒绝,都该有消息了。

我们这边左等右等没有动静,四月三号,他给学校打电话过去问,对方电话里说:“我们给所有学生的信都在半个月之前就寄出去了,你如果没有收到,请把你的名字告诉我,我查到你的档案之后,给你发邮件。”

半个小时的度秒如年之后,“叮”的一声,邮件到了,上面写着大大的“Yes Yes Yes!”,他被录取了!

收到通知书的当晚,我们举杯相庆。放下杯子,他说:“妈妈,虽然这个学校录取我了,但是我可能要改主意,我想学音乐,学作曲。”

我坐在桌边,目瞪口呆。

04 品学兼优的中国高中生

说了这几个在美国的孩子,最后来说一个在中国读书的孩子。

他的名字叫小逸,也是今年的高中毕业生。从小到大,他一直都是成绩优异的孩子,年年都是市三好学生。而且爱好广泛,钢琴十级,油画获过奖,还在市级的奥数比赛中获得过很好的名次。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在重要的作文比赛中获得过一等奖。

他就读于当地数一数二的重点高中,SAT成绩和托福成绩都非常好,学校老师的评价也非常高。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品学兼优,爱好广泛,并且有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在我看来,他的成绩和表现,应该可以轻松申请到理想的学校。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报考的几所美国大学,或者拒绝了她,或者给了他“waitlist”,也就是候补名单。

甚至我所了解的一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对比小逸而言,各方面有着明显的劣势,被一个排名五十多的大学录取,同一所学校,却拒绝了小逸的申请。

后记

国内学生的优秀太一致了

综合我以往看到的例子,尤其是今年小逸的例子,明确的可以看到,美国的高校,明显偏爱在美国读高中的国际生。

这种偏爱,对小逸这样的孩子,是多么的不公平!但是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同样是录取国际生,录取在美国读高中的国际生,是最“安全”的。

单从SAT和托福考试来说,亚洲考场频频出现的作弊事件,早已给亚洲孩子的成绩贴上了失信的标签。

更重要的是,我们大陆学生的在校成绩单造假非常普遍,伪造课外活动、伪造社会活动经历的,比比皆是,这些使得美国大学对中国学生的评价格外严苛。

并且,来自中国的申请材料,大多数掺杂着太多的“包装”痕迹,大量的申请文书都是出自“中介顾问”之手,而非由学生自己完成。

对于美国的高校来说,无论从学生构成的多样性,还是从经济利益来说,他们都更愿意招收国际生,但是同等条件下,录取一个美高的学生,比录取一个来自国内高中的学生,更加有信任度,更加“安全”。也就是说,同样是中国孩子,在美国读高中的,可以获得更明确和公平的评价。

或者说,一个国际生,在美国教育体系下越久,美国的高校就越明确的知道一份申请书背后的那个孩子,是否如他们所愿。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国内学生的优秀都太“标准”、太“一致”了!钢琴十级、SAT高分、高中成绩全优……除此之外呢,他的业余生活、他真正的兴趣爱好,却显得非常干瘪。仿佛在那个大学申请书背后的,是一个标准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学习机器、考试机器,而不是一个个生命旺盛的、灵动的孩子。

大学希望录取的,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自由意志独立思想的完整的人,而这一切,往往体现在成绩之外。体现在孩子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体现在孩子对于社会活动的参与中。

这方面,中国孩子往往处于弱势,往往只能依靠中介机构不太高明的包装。

作为一个陪读的妈妈,我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孩子,尤其是我们中国来美国求学的孩子,以不同的面貌,不同的状态,完成自己的高中生活,走向大学的校门,不禁感慨,申请大学似乎是12年级的事,但是它也许是早早的就已经被预设好了。

预设这个未来的,是孩子,也是父母。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