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e生活记者李薇报道】中国乒乓球黄金时代的风云人物,曾担任国家乒乓球队的总教练许绍发,1月19日从纽约专程来到北卡,拜访昔日他的国家队队员、曾担任美国乒乓球队总教练的闵仕礼。
北卡冲击乒乓球队创始人闵仕礼来北卡之前,在纽约运营乒乓球俱乐部,与常住纽约许绍发走动频繁,当年的“师生情”“战友情”弥足珍贵在海外延续、深化。
年近八旬的许绍发,身体健硕,神清气朗。与当时正在俱乐部打球的华人球友、球童,亲切交流,看到球、球拍,他就有说不完的话。
接受【华e生活】访谈时,从年少时在与朝鲜接壤偏远小县城第一次看到乒乓球台,到后来影响中国体坛诸多大事,时间、人物乃至细节娓娓道来,鲜活再现。
将高抛发球带到国际赛场的第一人,率先提出直拍横打技术观念的智多星,开启中国体育市场的探路者,江嘉良、谢赛克等一批世界冠军和奥运会冠军的培育者,当年特批刘国梁、孔令辉等进入国家青年队的奠基人……许绍发因为其卓越的创新举措和培育的人才,至今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乒坛。
北卡的乒乓球爱好者,20日下午有幸在闵仕礼和肖爱萍夫妇的冲击乒乓球俱乐部,见到了这位传奇人物。
说起乒乓球,他特别和蔼亲切、特别有精神。
如果不是听他亲口讲述,根本无法想象,他人生中第一次是这样看到乒乓球台、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副乒乓球拍。
更多精彩讲述视频,请耐心等待【华e生活】稍后发布。
一颗小球,走向大世界
许绍发出生在吉林省的一个山区,抱着想去看看“县长”这个大官的想法,13岁的许绍发跑到县政府,结果县长没见到,看到一个长方形的桌子和一副乒乓球拍在那放着。这引起了少年的兴趣,他也不看县长了,就等着看这桌子究竟干什么用的。
到了出工操的时间,有人出来开始打乒乓球。这颗小小的乒乓球让许绍发大为振奋,回家拿锯子做了个拍子,得空就找同学打。没有教练,没有指导,到现在许绍发也还在说自己是“打野球出身”的。但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小球把许绍发带去了“很远很远”的省会长春,带到北京,也带到国际冠军的领奖台上。
15岁到省队,20岁到国家队,在青年许绍发的面前,似乎是一条为国争光的康庄大道。但是没想到,到国家队的第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球队变成军事管制,正规的训练完全被打乱了,红卫兵占领了训练馆。许绍发就趁着白天红卫兵去闹革命的时候,偷偷练习。
然而,那个时候即使是能训练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参加比赛,更别提国际比赛,大部分人失去了信心,放弃了继续打球。许绍发却仍然咬着牙坚持着。因为得到这个机会太不容易了。家境贫寒,地处偏远,对许绍发来说,靠着打球能走出大山吃饱饭,是他最朴素的愿望。
许绍发心底,仍然珍藏着另一个希望。1961年,国家队来到吉林,和地方队打了一场比赛,少年许绍发出场把国家队的一个运动员给赢了,一下声名大振。从那开始许绍发萌发了一个想法,要进国家队,将来有一天要为国争光。
虽然希望渺茫,但即使有一线光,就要坚持下去。
许绍发打世界比赛的时候,已经28岁了。第一次赢得世界冠军,正好30岁。打完第二届世界比赛,许绍发进入了教练生涯,从“小教练”开始一步步往上走,最后做到了中国队总教练。开始了他从运动员到教练员的转型。
双重身份,看到更远未来
许绍发领队出征的生涯成绩斐然,培养出江嘉良、谢赛克等一批世界冠军和奥运会冠军。但是,回顾整个教练生涯,最让许绍发深有感触的是在中国乒乓面临危机的时刻,他和同事一起力促国家青年队的成立,让中国乒乓躲过了一段危机时刻。
文革之后,欧洲各国的乒乓球队员经过十年的发展,对中国队的快攻打法,已然有了新的对付的办法。经历了文革十年,还能拿世界冠军的中国运动员面临退役,欧洲的队员马上就要成熟起来,而中国球队没有创新打法。在此情况下,时任国家队总教练的许绍发与国家体委科研所研究员吴焕群联名发表了试验直拍反手背面攻的倡议,建议成立中国青年队,许绍发挑选了刘国梁、孔令辉、冯喆等一批十二三岁的小将进入国家青年队开始了这场试验。经历了7年时间,为中国乒乓球迈出低谷打下坚实的基础。
能有这样的眼光和前瞻性,许绍发认为,这首先是因为他运动员和教练的双重身份,二则是他的钻研精神。他的家和训练场走路三分钟就到,但他一周只回一次家,所有的时间都泡在球场和赛场。时刻观察、判断世界的技术打法是什么,我们的打法是什么,我们需要如何和对方去交手。
作为教练,许绍发认为自己传授给学生的除了技术,更重要的是精神。比如吃苦的精神。许绍发回忆自己练球的经历,每天四点起床训练,哪怕是齐膝的大雪,照样练习跑步。这些,都是从不识字的母亲那里继承过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另外就是不服输的劲头,许绍发汲取了世界优秀运动员创造的精神财富。
记得自己当运动员的时候,每当和日本球员交锋,当比赛咬得非常紧,就是胜负一个球的时候,中国运动员往往会采用保守的办法,但日本运动员几乎全是用冒险。
小野诚治是3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男子单打冠军,论技术实力,他不及中国选手,但超强的心理素质和信心,帮助他在决赛的最后关头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深受“刺激”,探索开放体育市场
卸任乒乓球国家队主教练后,许绍发注意到当时中国乒乓球的另一种困境:大量优秀的一流乒乓球运动员流失海外。
当时外国的体育市场已经开放了,而中国的市场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体制。运动员退役后,无处可去,拿着几十块的工资,生计艰难。但若是去国外,则有优厚的薪水和待遇,但也会被国人唾骂。
作为一名曾经的运动员和总教练,被这种现状深深地刺激着。一方面,他同情理解运动员的面临的境况和选择,另一方面,也为国家失去这些一流的球员深深惋惜。
于是,许绍发开始寻求一条解决之道——打开中国体育市场。无疑,许绍发又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和中央五台(体育频道)合作,第一个搞世界冠军擂台赛,邀请中国世界冠军和国外的世界冠军在大连、大庆、福州、厦门打了4场比赛,效果不错,虽然没赚到钱,但也没亏,这极大地增长了许绍发的信心,让他坚定地想把这条开放中国体育市场的路走下去。
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许绍发是把乒乓球项目推向市场的功臣。
在2000-2002中国国际乒乓球擂台赛上,将瓦尔德内尔、萨姆索诺夫、塞弗、金择洙等世界一流高手请到中国打擂台,称得上是许绍发开发国际乒乓球市场的又一经典之作,这是把中国变成“世界乒乓球中心”的关键一步。
在开拓乒乓球竞赛市场的同时,许绍发还进一步开发体育信息市场和体育用品市场,2000年创建“中国乒乓网”,现平均日点击率突破30万人(次),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乒乓球专门商业网站。
2001年与比利时Dominique Lohest胶水工厂合作在中国市场推出“三鼎”乒乓球专业胶水,并研制、开发出“许绍发乒乓球智能教练机”,均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市场销路。
回头看走过的路,比这些成就更让许绍发感到欣慰地是,改变了一流的优秀运动员大量流失的情况。
一片赤诚,推广健全体育
如今,荣誉等身,早已卸任多年,走近耄耋之年的许绍发,按理说,早就应该不问江湖,安享天伦之乐,但许绍发至今仍然在中国乒乓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在中国体坛是极为少见的。
许绍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不仅因为他曾经是才华横溢的运动员、智勇双全的总教练,也不仅缘于他为人正直、豁达和善良,更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对乒乓球运动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感情,所以他倡议的事情,常常是“一呼百应”。
从一个偏远穷山区的少年,一颗小小乒乓球,带着他打进了省城、北京,站在世界最高乒乓球荣誉的领奖台上,许绍发感谢国家的全力培养成就了他,而一路走来,他也看到了运动员培养体制面临的挣扎和弊端。
运动员形成专业和职业运动员,是在政府的管辖下成立的,这个体制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从苏联照搬过来的。目前已经与市场有些格格不入。一些运动员,很小就被选进各级专业队,集中训练,导致他们的基础文化很低。一旦退役,转型相当困难。
以乒乓球队为例,中国的第一代球员,大多是大学生,第二批1958年以后到60年之间的都是高中生或中专。
许绍发在六十年代开始打球,初中文化。之后的球员从小学开始就进入职业训练的模式。
而反观国外的体育,绝大多数是全民体育,很多国外选手,大多是大学生,此外有其他行业的,但都由市场去发现、培养他们。
许绍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国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市场成熟了,体育也不再是一个需要举国之力来托举的行业了,应该让它市场化、全民化,体育融到群众中去,运动员也从群众中来。
为此,许绍发最近的动作是,倡导“光板乒乓,小球大爱”的公益体育活动,让乒乓成为人人可以参与的项目,让这颗小球除了承载国家的荣誉,更多的是承载中国老百姓的健康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