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敏:从梅派传人到京剧创新

魏海敏在杜克大学介绍梅派京剧

■作者:易蓉蓉(UNC-Chapel Hill访问学者)

【特别说明】本文经魏海敏本人亲自修改审定

2023年9月30日,中秋第二天,当身着蓝白印染长裙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传人魏海敏唱起《贵妃醉酒》,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美国杜克大学鲁宾斯坦艺术中心(Rubenstein Arts Center, Film Theater)里200多人都被深深吸引住了,静静地聆听与感受京剧带来的艺术享受。

魏海敏应邀在杜克大学讲授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表演艺术特色,并分享她在台湾传承并创新的京剧舞台生涯。在她身旁,杜克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亚洲与中东研究副教授、杜克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东亚研究生项目主任、台湾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与新闻研究中心主任、杜克大学故事实验室的创始主任、亚裔与离散研究项目的创始人与核心成员周成荫(Eileen Cheng-yin Chow)主持并翻译。

周成荫(Eileen Cheng-yin Chow)主持并翻译这次文化交流活动

魏海敏曾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英国国家剧院、法国亚维侬艺术节、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西班牙圣地亚哥艺术节等剧院演出很多场次。这次,她受到亚洲文化协会的支持,来美国多所大学分享她对京剧的领悟与传承。

会场走廊上都站满了观众

魏海敏的艺术之路始于她10岁那年。由于父亲喜爱京剧,致使她与京剧结了缘。父亲是军人,曾上过日本陆军大学,1949年携妻随国民政府来到台湾。

10岁时,魏父看见“小海光京剧训练班”的招生广告,问了喜爱唱歌的小女儿可愿去学戏呢,当时对于学校每天无止尽的考试,小魏敏正感到非常痛苦,便立即答应。她得到了主考官王质彬老师的赞许,顺利地考进了海光剧校。按照学校惯例,在名字中间加入“海”字,魏敏变成了魏海敏。

在王质彬老师的建议下,魏海敏进入旦角组,在小海光第一次推出的戏《岳家庄》中担任岳夫人一角。之后魏海敏被调去向刘复雯老师学习刀马旦,1971年第一次挑大梁出演《穆柯寨》女主角穆桂英。在刀马旦组一年打下扎实的武功基础,之后重回青衣组学戏。当时旦角老师是周铭新,能够教各种流派的戏,为魏海敏扎下丰厚基础,擅长梅派的秦慧芬也是重要的启蒙老师。在小海光学戏两年后,便开始登台出演重要角色,13岁时已能独挑大梁,频频在演出中获得好评。当大海光(海光京剧队)需要旦行演员时,魏海敏也经常被挑选与资深老师们配戏演出。

“我们在小海光接受的训练,是全方位的,从最小的角色 “跑龙套”开始,进而扮宫女、兵丁等等……从怎么穿服装、化妆、勒头一直到上台,以舞台演出实务为主,而且是根据大海光的演出日程再定学习的课程。这样经常性的演出,对演员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接受笔者采访时,魏海敏言谈中非常感激小海光时期的训练和养成。

1972年,魏海敏15岁时,父亲因肺癌过世。1978年,魏海敏从海光剧校毕业,即任海光京剧队当家青衣花旦。

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访问学者陶小然制作的魏海敏北卡之行介绍京剧和接受“华e生活”访谈的视频

1982年,魏海敏因缘际会在香港观赏了梅派梅葆玖、荀派童芷苓等名家演出,又和梅派票友包幼蝶学戏。从学戏、观戏的经验中,她觉得小时候对梅派的认知还不清楚,而亲身观赏到名家的表演,她看到了梅派的精致和细腻,为之震撼。

经历了九年的等待,1991年6月20日,魏海敏终于达成夙愿,于北京前门饭店正式向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拜师,成为梅葆玖第一位弟子,亦为首位前往大陆拜师之台湾京剧演员。从此魏海敏开始了“双城生活”,往返于北京和台北之间,“在北京安静地跟着老师学老戏,在台湾马不停蹄地演新戏。新戏演得越多,越发觉得自己的表演太贫乏。学老戏对我来说,就像存钱进银行,北京存,台北花。”是魏海敏从这段艺术进修之旅体味到的哲理。

1961年,梅兰芳大师去世。1982年,梅葆玖重新站上舞台,重新把梅派戏一出出立起来,让更多后生晚辈看到,受到触动,并投入到京剧艺术当中。“梅大师终其一生都在创造,他的人生就是为创造而生的。他开创了梅派后,葆玖老师在他的一生当中,忠实地继承了梅派的表演,让梅派戏扎扎实实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并通过葆玖老师这座坚实的桥梁,传承到第三代。”魏海敏认为,梅兰芳是梅派的开创者,梅葆玖则是梅派的奠基者。

“梅葆玖老师是一本行走的“梅派活字典”,他不仅关注自己唱腔的表现效果,也对音响、汽车等有极高兴趣。我们有时候聊天,也不只是聊戏,也会聊到很生活化的话题。”从1991年到2002年,这十一年当中,魏海敏跟随梅葆玖到全国各地演出。“那时,我在幕后、台下或者台上看老师表演,他的眼神、手势、动作身段、声腔、妆髪、服饰、道具……所有的细节,这样的过程,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自我改变的机会。”魏海敏感谢葆玖老师的教导,无论言教或身教对她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在魏海敏看来,要传承梅派艺术,不仅需要传承技巧,还需要传承创新的精神。梅兰芳大师为京剧带来了新的面貌,女性角色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在他之前,京剧是以老生戏为主,因为在封建时代,女性角色处于弱势,但到了民国时期,时代变了女性主义抬头,女性的角色开始变得重要了。梅兰芳的魅力不仅仅是美,他独具的审美观,创造的女性角色是人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样子。”

拜入梅门后,魏海敏专心钻研梅派戏,更于1993年在北京专场演出《霸王别姬》、《三堂会审》、《穆桂英挂帅》等戏。1994年为庆祝梅兰芳诞辰一百周年,梅葆玖将梅兰芳1926年创作的《太真外传》整理复排搬上舞台,并与魏海敏共同分演。1996年,魏海敏以《贵妃醉酒》和《宇宙锋》这两出戏,得到梅花奖的殊荣。

分享会结束后,魏海敏与观众合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统戏曲在台湾逐渐式微,没有年轻观众,路越走越窄,很多京剧人无奈被迫离开。毕业于复兴剧校并在台湾文化大学戏剧系进修的陆光京剧队演员吴兴国,和一群同样怀抱热情的青年京剧演员,有感于传统艺术失去优势,想要让传统戏曲和现代剧场艺术结合,成立了“当代传奇剧场”,吴兴国担任艺术总监,魏海敏为驻团艺术家,以京剧的唱念做打为基础,演出一系列西方文学经典,发展出新型态的京剧表演,期望为传统艺术走出新路。

创团作品《欲望城国》改编自英国文豪莎士比亚《麦克白》,将剧情背景转为春秋战国时代的蓟国,融合话剧、现代舞、电影手法,以京剧的形式演出。魏海敏饰演剧中的敖叔征夫人(即麦克白夫人)。敖叔征夫人角色性格狂颠,有别于传统青衣的婉约含蓄,加上不同于传统京剧的突破表演,首演后褒贬不一。《欲望城国》轰动了台北表演艺术界。其后,剧团开始不断接到演出邀约,1990年远赴莎士比亚故乡演出,在英国获得赞誉,1998于法国亚维侬艺术节,2005年于美国演出。

魏海敏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欲望城国》是我从模仿转到创作的重要戏码。”有艺术评论家评价道:“在一个远离京剧黄金时代和北方文化的时间与地域里坚持从事京剧创作演出,并且不断创新、大胆求索,其孤绝与坚毅,令人动容。”巡回演出十多年,《欲望城国》开启了魏海敏与当代传奇剧场的合作,陆续推出多出新作:1990年改编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王子复仇记》饰演母后乔特鲁、1992年《无限江山》的大小周后、1993年改编希腊悲剧《米蒂亚》的《楼兰女》、1995年《奥瑞斯提亚》饰演克莱顿皇后,2016年改编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之一的《仲夏夜之梦》……持续挑战新编角色。

魏海敏的表演是融贯中西、允文允武、古今兼并的。她传统底蕴深厚,深得梅派精髓,擅长刻画与演绎不同角色,所扮演的舞台人物跨越流派、穿梭古今,给观众们带来了一个真实又超现实的世界,备受全球各地戏迷与表演艺术界的肯定。不仅擅演《穆桂英挂帅》《贵妃醉酒》《凤还巢》《霸王别姬》……等梅派经典戏,亦开创当代戏曲表演典范,包括当代传奇剧场的《欲望城国》《楼兰女》……;国光剧团的《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金锁记》《快雪时晴》《孟小冬》《十八罗汉图》…等。2009年与国际知名导演Robert Wilson合作《欧兰朵》;2011年主演改编白先勇小说舞台剧《游园惊梦》;2021年发表《千年舞台,我却没怎么活过》。魏海敏演绎过杨贵妃、穆桂英等梅派经典女性,也表演过改编自古希腊悲剧的楼兰女与莎士比亚的敖叔征夫人,这些角色,或坚韧或秀美,或压抑或奋身不顾,皆个性独特、情绪浓烈,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魏海敏对自己塑造的女性角色有深刻的感悟:“我身为女性,有真实的女性生命体验。我们这个时代的演员,需要挖掘女性内在的精神内涵。戏剧是跟着时代走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生命经验,身为演员,我得想想这个时代的观众需要的是什么,人又有什么新的面貌。”

生活中,魏海敏注重穿着打扮,喜欢时尚和新鲜事物,“我遇到的人和事,都是我的养分,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丰富我的数据库,更好地上舞台表演。”

魏海敏说:“戏剧是我的导师,教导我如何度过人生;只要专注,就会得到对于生命新的理解。”

致谢: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访问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陈蔘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作者易蓉蓉与魏海敏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