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智库趋势
两个最看好中国的美国人,在短短2天时间里先后离世。
今年5月27日,也就是半年前,他刚刚度过了自己100周岁生日。
而基辛格去世的前一天,11月28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发表声明,投资天才查理·芒格去世,享年99岁。
芒格出生于1924年1月1日,也就说,距离他100岁生日只有一个月。
中国,在两位百岁老人的生命中都打下了深深的印迹,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们依然还在为他们的中国事业操劳。
尤其是基辛格。
来中国一百多次
按照基辛格自己的说法,他曾经超过一百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他最后一次来到中国是2023年7月20日。
据接近他的人说,老人家离开后表示,有生之年还会带团访华。
来中国一百多次?
这个数据和官方的统计略有偏差,但也相去不远。
对于一个离任后没有和中国保持商业往来的前外国政要而言,这是一个让人感到震惊的频率。
也难怪基辛格会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我的前同事,大约十七八年前,曾经统计过那些被称作“老朋友”的外国人,截至他统计时为止,大约600出头。
这篇文章公开发表在报纸上,提炼出了能成为中国人民老朋友的四个标准——
1,1949年以前就支持中国共产党,比如写《红星照耀中国》的斯诺;
2,1949年以后坚定支持中国政府,比如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
3,帮助中国打破封锁和孤立的国际环境,比如基辛格;
4,改革开放以后帮中国融入国际秩序的,比如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
中国对“老朋友”都很够意思,绝不会出现人走茶凉这样的事,对基辛格的看重就更加如此。
其实,有心人只要想一想他最后一次访华时所受的礼遇,就可见一斑。
7月20日,中国领导人专门为他在钓鱼台国宾馆过百岁生日。
宴会桌中间是用鲜花制作的立体中国画,上面的五孔桥是钓鱼台国宾馆的标志建筑,他1971年秘密访华就下榻于此。
中方为他摆了100个寿桃,而当天的菜品也回溯到1972年,他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的那一天。
基辛格一生被前后中国五任领导人奉为上宾,这一点前无古人,估计后也难有来者。
最后一次在北京,他见到了所有他想见的人,还包括美国政要布林肯、参联会主席、国防部长数次点名想见却见不到的人。
唯有基辛格。
因中国而重要?
说起基辛格,有很多人觉得基辛格对美国政府影响已经十分有限,只有中国人还把它当块宝。
这话也对,也不对。
一方面,基辛格的一生可不是只干了促成中美和解这一件大事。
美苏和解,他同样功不可没;他发明了“穿梭”外交,为缓解巴以冲突功勋卓著;至今深刻影响全球金融和能源的“石油-美元”体系,他也是总导演。
这三件事之于国际政治经济的重要性,哪一件相比中美和解都不遑多让。
一个国务卿任职期间,能做到一件就已经殊为难得,基辛格做成了三件都不止。
因此,当他卸任时,美国总统福特称其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
基辛格的国务卿,掌握了有史以来这个职位最大的权柄,以至于当时的美国媒体评价说,说起美国外交,人们只知道基辛格,不知道尼克松。
由于国务卿过于强大,以至于美国国会曾提出建议是否要对国务卿的职责进行约束。
另一方面,美国官员去职之后,他就是一个普通人。
这话理论上没错,所以基辛格最后一次访华,很多媒体给予了非常悲观的评论。
说中美关系始于基辛格,也终于基辛格。普遍认为他的访问不会有任何用处。对于今天的中国还是美国而言,他已经过时了。
但现实因人而异。
当中美关系就是需要一个政府之外的“第三管道”来传递消息的时候,一个能够和中国说上话的人当然就十分重要。
尤其是需要他传递的话,很可能是不适合在正式场合讲的,或者不适合直接向美国方面讲的,一个能够被两方面信任的人,一个人就是一个通道,这可不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扮演的。
你看看美国官方怎么评价基辛格的最后一次访华的:
一句是,这次访问是私人性质,不代表美国官方;另一句则是,“期待基辛格前国务卿回来后,听听他在中国所听到的、所学到的、所看到的”。
你觉得,旧金山中美峰会传递出的缓和信号,基辛格最后一次访华对其是否发挥了推动作用呢?
真正的学以致用
今天,考公务员成为中国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
但这样的选择,说白了无非四个字“生活所迫”。
而基辛格则以其无以伦比的人生阐释了什么叫学以致用,什么叫学而优则仕。
基辛格就读于哈佛,哈佛本科毕业论文据说有严格的字数限制,不超过35000字,但基辛格的论文一口气写了355页,据说是哈佛最长的本科毕业论文之一。
他一生极其高产,出版了众多的著作,近些年在中国比较风靡的《大外交》算一本。
88岁时,还出版了《论中国》一书,试图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一个重新强大起来的中国。
90多岁的时候,他依然保持每天工作15个小时。
有人开玩笑说,老爷子本来还能活得更久的,出访中国让他背负了一个无比沉重的历史重担。
其实,在访问中国之前,他还去欧洲兜了一圈。
中国人老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凭借兴趣所能达到的高度,基辛格几乎难以超越。
基辛格本科学文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进入政坛之前,他因为兴趣选择了国际关系。
50岁时走马上任成为国务卿兼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很快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实际的操盘者。
别人家的孩子大学毕业后进入大厂、研究所,摆弄数控机床、芯片、飞机……已经就被人人称赞。而基辛格摆弄的是美国、苏联、法国……这些大国,以及中东、越南这些全球最麻烦的地区。
没有人比他的舞台更加广阔和精彩。
他在国际关系中创造了“合法性”一词,这个词和政治学上同一词的意义完全不同,简单说就是在关键问题上,取得主要大国之间的认同,并践行一生。
别人觉得,他在乌克兰问题上屡屡推翻自己的预言,而且老是讲不合时宜的话,令人厌恶。比如俄乌战争爆发前,认为乌克兰应该在北约与俄罗斯之间保持中立,在俄乌战争爆发后,又认为乌克兰应该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的现实……
但其实都是他一以贯之的逻辑。他的原则,始终如一。
一个时代的落幕
时代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的故事写就的。
在今年的Daily Journal 年会上,他是这么介绍自己的——一家公司,95 岁的董事会主席,89 岁的副主席,80 岁的首席执行官拄着拐承担所有工作重任,却仍然志在占领全球市场。
芒格、基辛格的去世,揭示了一个我们曾经熟悉的、习惯的时代正在离我们而去。
芒格去世前所公布的最后一份美股持仓名单,截至2023年3季度末,每日期刊共持有四只股票,四大重仓股分别是美国银行、富国银行、阿里巴巴和美国合众银行。除了三家美国银行之外,唯一的外国公司,就来自中国。
虽然投资阿里遭遇了一些亏损,芒格也承认自己对阿里期待过高,但是自2022年1季度之后,每日期刊没有卖出一股阿里的股票。
芒格也许比中国的股民更看好中国的经济和未来(不是A股),他曾在演讲时说过“没有比中国更好的市场”这一点直到他去世都没有改变。
基辛格同样看好中国成为一个经济超级大国以及塑造全球政治秩序的重要力量,并试图找到两个不同的大国在同一个国际秩序中的相处之道。
最看好中国的两个美国人,走了。
当最严重的台风来临时,一个船长最想做的当然是度过台风。这就是芒格和基辛格做事的态度。
从这个意义上,旧金山峰会上中美处理双边关系的姿态,应该是他们所乐见的。
峰会之后,中美航班开始增加,中国单方面开放了对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的免签,曾经一度被冻结的国际流动,开始加速恢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