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玉玺心理空间
0 1
她是一位心理咨询师,跟我做了一段时间咨询。
有一次,她在咨询中谈到,她对自己的某位来访者有些负面情绪,想探索一下。
她说她其实还挺喜欢那位来访者的,但总会在某些时候对对方产生厌烦的感觉,甚至还有些生气。
我请她具体讲讲,什么时候会有这些感觉,她说:
我们每次咨询的时候,她都会做一些小动作,比如喝水、整理头发、盘腿而坐、开关空调等。
我问:对你而言,这些小动作意味着什么。
她说:放松,松弛吧。
我说:她的放松,让你感觉到不舒服?
她说:对。我一看她做那些动作,就很不舒服,甚至无名火起,必须提醒自己保持冷静。
等咨询结束后,我也会反省,自己是否有些反应过度。
我说:你遇到过紧张的来访者吗?
她说:有啊。我有一位来访者,是个男的,每次咨询,他都特别紧张,一板一眼、正襟危坐的那种。
有时我看他一本正经的样子,都忍不住想笑。
我说:来访者紧张的时候,你好象更能接受一些。
她一愣:好象是这样。我想想啊。
她说:我想到了,其实我好象更喜欢那位紧张的来访者,每次看到他那样,我就特别想去共情他,特别愿意包容他。
我说:来访者紧张的时候,你会紧张吗?
她说:会紧张。不仅心里紧张,身体也会有些紧张,有时我明显感觉到自己身体是紧绷的。
其实从小到大,我就是一个容易紧张的人。
我微笑不语。
她突然反应过来:啊,我明白了。
我看不惯那位放松的来访者,其实是因为我做不到像她那样,我不允许自己放松,
所以每次看到她那么放松,我就有些烦躁、生气,甚至还有些嫉妒……
她做了我做不到的事情。
0 2
人际关系中,从没有无缘无故的喜欢和讨厌。
我们讨厌他人,有很多原因,有时是把我们早年间对养育者的情绪投射到别人(尤其是权威)身上,
比如把对父母的厌恶投射到领导身上;
有时是因为在他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无法做到、曾经极度渴望却又不被允许,于是被隐藏、压抑下去的部分;
我们讨厌、排斥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总以抗拒、逃避的方式去反抗,要么严重内耗,要么把内在无力的部分投射给其他人、其他事。
我们真正讨厌的,是无法自我接纳的阴影面。
甚至可以说,我们有多讨厌别人,就有多讨厌自己。
我们讨厌的人和事,往往和自己内在的缺失有关。
就像这位来访者,从小她被父母严苛地养育和对待。
在她的原生家庭里,每个人都各自为阵,每个人都很严肃、沉默,家里极少有笑声或说话声。
那些孩子天性里快乐、轻松的感觉,被沉闷的家庭氛围深深压制了。
父母的紧张、焦虑也传递给了她,几乎成为她生命的底色。
当她在咨询中,看到来访者还可以那般舒展、松弛的时候,早年缺失的、被压制的情感突然被激活了。
这正是心理咨询的神奇之处。
咨询师帮助、滋养来访者,同时也被来访者帮助、滋养。
山本耀司曾说: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需要撞上什么东西,然后反弹回来,你才能看见自己,认识自己。
有时我们抱怨、讨厌别人,不是别人有什么问题,而是我们没有看见自己。
人与人的关系互为镜子。
我们通过彼此,照见真实的自己。
分享一位男来访者的故事。
他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对家庭生活感到头疼,具体来讲,就是每天他下班回家,还没有在单位的心情好。
在家里,妻子和女儿几乎每天都要因为学习、手机的事争吵,妻子的咆哮声、女儿的哭喊声,令他头大烦躁,也令他左右为难。
他既认为妻子说得很对,又同情女儿的辛苦,但不敢太明显地替女儿说话,
因为只要他胆敢为女儿辩护,妻子的枪口立刻就会转向他,对他百般指责,
说他啥都不管,宁愿蹲厕所玩手机,也不愿干家务,辅导女儿学习,
她说她最讨厌、最痛恨的就是玩手机、不好好学习、不负责任的人。
每次都骂得他心惊肉跳。
于是他经常以加班的名义逃避回家,尽量不介入母女争端。
有一次咨询时,他迫不及待要跟我分享上周发生的一件事情。
那天半夜,他起来上厕所,发现妻子没有睡觉,竟然还在玩手机。
他激动地冲上前去,抓了个正着。
妻子表情讪讪的,他又有些不忍。
想了想,还是趁机表达了一下:
其实我发现好几回了,大半夜你还在玩手机,只是我没有说破。
你这么喜欢玩手机,也可以理解一下孩子,还有我了吧。
玩手机就是容易上瘾,就是很难控制啊。
妻子瞪他一眼。
他索性趁热打铁:还有,你总责骂孩子,说她不好好学习,老拿她英语说事。
其实她已经很努力了,至少比我们要强得多。
你想想,你的英语水平怎么样,是不是跟我一样烂?
你对她的要求太高了。
你是把你过去做不到的事情投射在孩子身上,希望她努力学习,以弥补你学习不好的遗憾……
妻子听得一愣一愣的,突然有些恼怒:你这一套一套跟谁学的,以后不许做咨询了。
他正要起急,妻子突然笑了:其实吧,你说的也有些道理。
我的咨询感悟:
无论掌握多少咨询技术与手段,都抵不上咨询师丰富的人生阅历、不断完善整合的自我及一颗真诚助人的心来得有效。
每位来访者都具足智慧与勇气,咨询师只是陪伴他(她)找到真实自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