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e生活综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3日公布了2023年当选外籍院士名单,分别选举产生30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6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据介绍,两院外籍院士的评审和选举与两院院士增选同步进行,每两年进行一次。选举外籍院士对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更好服务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等具有积极意义。
本次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来自22个国家,外籍院士队伍的国别分布更加广泛,其中5人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来自英国、美国等8个国家,均具有较高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
本次增选后,现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54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24位。
新增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和工程院外籍院士中,有3位来自美国高校的华人。他们分别是:
锁志刚
锁志刚(Zhigang Suo),1963年6月15日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华裔美国人,固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力学与材料学Allen E. and Marilyn M. Puckett教授。
锁志刚于1985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1997年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2003年任哈佛大学Gordon McKay教授;2006年任哈佛大学Allen E. and Marilyn M. Puckett教授;200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锁志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断裂与变形,各种场驱动下材料的极化、扩散等,涉及界面断裂、电迁移、压电、铁电材料失效、材料微观表面的运动、纳米尺度的相分离与自组装、电子封装力学、薄膜力学和软材料力学行为。
袁钧瑛,1958年出生于中国上海,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终身教授 ,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
1977年袁钧瑛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 ;1982年本科毕业后考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并通过CUSBMBEA项目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获哈佛大学神经学博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90年受聘于哈佛大学医学院,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生教授;2005年袁钧瑛首次发现并定义了necropotosis这一细胞死亡模式;2007年入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2010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筹建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并任主任;201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袁钧瑛主要从事于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是世界细胞死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世界上第一个细胞死亡基因的发现者 。
袁钧瑛当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常瑞华
常瑞华(Chang-Hasnain)博士于1982年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专业获得了她的学士学位。于1987年获得伯克利加州大学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毕业后,她于1987-1992年就职于贝尔通信研究所,是一名技术人员。1992年至1995年在斯坦福大学担任电子工程系助理教授,并于1995年9月成为副教授。1996年1月,她回到伯克利,担任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教授。她自2006年起担任Whinnery杰出讲座教授,并于2006-2017年担任伯克利加州大学纳米科学与工程研究生组的主席。Chang-Hasnain教授自2014年起担任工程学院战略联盟副院长。她于2015年共同创立了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并自此担任共同。她是A.F. Ioffe Institute的名誉会员,是清华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也是北京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201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常瑞华博士为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的物理,设计,材料和应用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使得VCSEL确立了在多模光纤应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和3D传感应用等领域的统治地位。
常瑞华当选2023年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