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子2015年出席人民大会堂66周年国庆招待会
流行于广东潮州一带的铁枝木偶,也称铁线木偶,或阳窗纸影戏。
最早的铁枝木偶由从纸影戏发展而来,表演方法大致雷同皮影戏,艺人们操纵偶像在透明的箱子里面表演,阳窗纸影由此得名。二十世纪初,潮州一带的铁枝木偶戏班纷纷参照当时的戏剧舞台,改用绣帘作为幕布,台上再摆上小桌子、小道具用于表演,偶身也改用木头削制,曲调改唱潮剧曲目,至此潮州铁枝木偶戏初步形成。
所谓铁枝木偶戏,即在演出时,用木偶身上的铁丝操纵完成各种动作。因其发源于潮州地区,亦被称为潮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是一种富于地方特色的艺术,也是木偶戏中稀有的文化遗产 。
1954年,潮安源香纸影班首次赴京参加全国十三个省的木偶戏调演,演出剧目为《唐僧收三徒》,之后纸影班作为木偶戏五个品种之一留京演出。据丁言昭《中国木偶史》(学林出版社版)记载,1955年广东省文化局在广州举办广东省民间艺术会演,已有潮州的纸影戏参加演出。1993年,潮安金石龙阁木偶剧团曾应邀参加奥地利第十五届国际木偶艺术节,在欧洲引起了轰动,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但在影剧院星罗棋布、尤其网络发达年代,铁枝木偶戏缺了吸引力,观众甚少,木偶表演者难以此为生,不少转行它业。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扶植,这项稀有的文化技艺有可能在中华大地失传。
新加坡女作家蓉子的父亲同多次带领潮州木偶团出国演出的老团长有深厚的兄弟情谊,她得知木偶团家族6人已无演出,各自谋生,不操此业。老团长之子陈培森成为潮州铁枝木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当年蓉子的父亲曾有意让女儿帮助老友,支持这门技艺不要失传。她多番思考,认为只有进学校,把艺术传承下去,才能生生不息。既完成父亲心愿,又使家乡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
蓉子出生在中国潮州金石镇陈厝陇,4岁被送姨母,8岁随姨母(即养母)飘洋过海到马来亚与养父团聚。养父在杂货店当伙计,收入低微,一家三口租住简陋大杂院,过着捉襟见肘的贫困生活。婚后定居新加坡。中国改革开放后,她探亲回到离开27年的潮州故乡,被生身父母、姐妹兄弟等至亲牢牢吸引,从此不断往返于新加坡和中国。
或者因潮州人有经商基因,或者为她从小家贫四处打工磨练,蓉子有极强的商业才能:经营过十年养老院,做花岗石生意时为文莱皇宫提供皇室大理石,当房屋中介,开办信封厂,在大上海办餐厅,如今定格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和常熟,在亲自创建的几间全科诊所,担任公司董事长和经理。
蓉子不但是企业家,是出版三十多本创作的著名作家,也是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新、中两国屡获殊荣。
事业有成,她不忘回馈社会,报答故乡。在中国,她为地震、为水灾、为贫困儿童不断慷慨捐助。疫情初期更调动全家人采购了299箱抗疫物资运到中国,自己随身携带大量护目镜,从春节刚过的新加坡返回苏州的诊所坚守医者岗位。
因家贫读书少,她对教育尤为热心。1991年以她为代表的海内外贤达乡亲,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捐资建立龙阁小学。之后她便把龙阁小学的继续发展视为己任,不断捐资完善学校建设和设备,助教奖学,并为小学立“不忘本 不忘责任 不忘求进”的校训。她说“我自幼失学,又离乡离亲人,唯愿乡村有好的学习环境。”。
2014年,她提出潮州铁枝木偶戏进龙阁小学的倡议,并先后出资三十万。这个倡议既出于帮助这项技艺老艺人的生活和技艺传承的意愿,又希望藉此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了解、重视并传承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蓉子的倡议得到龙阁小学校长赖秋涌的积极支持。他信任蓉子,理解她关心家乡,关心学校,扶植传统文化的炽热情怀。更相信她的胆识、远见、能力和毅力,故而十分配合,并动员学校行政和教师同心同德开展这项活动。
“铁枝木偶”进校园,这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不但同学们不理解,家长,还有外校的人,多觉得这件事有点匪夷所思。
有的说,这是不务正业,学校就应该好好让学生读书;有的说,学这个过时的“老爷戏”没用,最终搞不出什么名堂,误人子弟。甚至还说,蓉子是钱太多 “拿人家孩子乱搞去学些没用的东西”……
“铁枝木偶”进校园,有点走逆行道,违背常规,阻力大。
面对各种非议,蓉子觉得“自己的用心被误解,心里委屈,说不出!”
但对她来说,一向是认准了事,必定要实现。她多年经商和经营企业,磨练出坚定意志,“硬着头皮直上”,遇困难绝不退缩。
赖校长和老师们积极宣传,鼓励同学报名,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免费学一门艺术。同学们动心了,报名踊跃。
蓉子特别聘请潮州铁枝木偶戏非遗传承人陈培森,亲赴龙阁小学任教。
学校每星期安排三次下午放学后,从四时半到五时半约一小时左右时间开展铁枝木偶培训学习。
刚开始从基础课学起:教的是操纵木偶的推,拉,提、拨,抖等基本动作;在此基础上,上提高班,学习剧目,把人物动作和音乐唱腔、节拍融合在一起,尽量做到人偶合一。寒暑假也会安排学习,需要时星期六日也经常加班。
学校成立了“龙阁小学潮州铁枝木偶戏学生实践工作坊”和”龙阁小学潮州铁枝木偶戏学生表演团”,表演的戏目有传统有现代。木偶戏在方寸之地演绎出万千气象,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木偶角色通过同学们手中的三根铁枝,就能在舞台上飞天遁地、舞刀弄枪,仿佛活了过来。传统的如潮剧《井边会》《桃花过渡》片段、《潮州大锣鼓》,现代戏有宣传孝心的《常回家看看》,配合抗疫活动的《老鼠和牛的对话》,警示戒毒的《报应》等,还有些儿童剧,。无论传统还是现代的,宣传的都是正能量。
学校在充分保证正常学习的前提下,木偶团参加了区、市、省各级政府组织举办的表演和比赛活动。从2015年开始获得市二等奖算起,年年不漏,荣获各种奖项无数,最突出的是获得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和广东省项目式学习一等奖,突出的成绩引来了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采访。
蓉子听到赖校长不断向她报告的喜讯后,“曾独坐落泪!”
赖校长担心辜负了蓉子的的一片厚望,所以对这个项目十分用心专注,动脑筋想办法,不计休息时间,一心就想做好。他说“蓉姐还多次拿钱,让我买点心和奖品奖励给同学们,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蓉子和赖校长可谓绑在一个战车上了。
“赖校长不但要多支出时间去管顾这门课,还带领学生到中山、汕头、潮州等地参加活动,负起学习与保护责任,令我非常感动。”蓉子点赞。
“多少次我同赖校长深夜交谈,都是为了教育为了学生,在家,在学校,在外地……我感恩。”蓉子对我说。
蓉子不但支持铁枝木偶进校园,她还资助学生开展书法、美术、音乐、表演等各项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艺术才华的平台,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使校园艺术百花齐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蓉子的支持和赖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龙阁小学成为当地广受赞誉的名牌小学。陆续获得多种荣誉称号;
潮安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潮州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学校
广东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首批广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2014年至今,七年的坚守,砥砺奋进。龙阁小学如今已培养出会表演铁枝木偶的同学三百多名。这些同学毕业后都是继续升学,有个别参加了本地一些民间木偶团。学校的工作坊在暑假还会邀请一些毕业同学回校,对铁枝木偶继续学习交流。
陆续毕业,陆续培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铁枝木偶,得以不断线,代代传!
学生们通过学习和到各地表演木偶戏,增广了识见,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为学为人的自信。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心,也带动了家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促进社会和谐。
我曾在潮州牌坊街看过蓉子专门为来自海内外的作家和教授们安排做的铁枝木偶表演。围观的人里外三层。只见幕帘开启,表演的小学生们提着铁线,他们专注的神情随自己所操纵木偶戏中角色起舞,其认真投入令人动容。
今年10月,龙阁小学举办了建校三十周年隆重庆典。所编选的《情系龙阁》完整记录了三十年来,蓉子和校领导及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其中专题展示的校园文体技艺成绩,令人目眩,欣喜赞叹。
校庆不久,11月,龙阁小学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荣誉称号。
赖校长自豪:“这是七年来学校开展铁枝木偶戏传承获得的最高荣誉!”
蓉子喜极:“今日熬出好成绩,否则不知如何面对家长们!”
2021年12月18日于北京蓝旗营
(文章曾刊于光明日报出版社2021年12月总第505期《新天地》,经授权转载)
作者白舒荣简介: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香港《文综》杂志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