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e生活毛苌子报道】学习中文差不多4年的北卡大学二年级学生迈克,11月1日第一次听到送进校园的中国民乐,感觉“真是很有趣,他们弹的真是好”。
200多位跟他一样正在学习中文的美国大学生,还有从三角区各地闻讯而来的华人社区居民,有的祖孙三代全家出动,当晚欣赏了以孙晓囡的扬琴为主题的民乐音乐会。拥有230年历史的古老校园,为来自遥远东方的艺术张开双臂。
即便对于中国人,对扬琴远不如二胡、笛子、古筝熟悉。自幼学练扬琴的孙晓囡,获得山东艺术学院本科学位后,加盟北京红樱束女子打击乐团,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表演了近300场,其中包括2008年夏季奥运会闭幕式、2009年冬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以及美国驻北京大使馆的落成典礼。长期磨炼和丰富演出经验锻造出的不凡身手的孙晓囡,让观众领略了中国乐器中“最豪华”的这门乐曲的魅力。
难怪人们将扬琴在民乐中的地位,类比西洋乐器中的“C位大咖”钢琴。孙晓囡用它表现《竹林涌翠》,萦绕耳际的是中国风味的小清新;用它展示《黄河》,奔涌出的是让人透不过起来的澎湃激昂;一曲炫技名曲《野蜂飞舞》骤然响起,听得观众目眩神驰:她是怎么做到,用两根”琴竹”代替“10个手指”,演奏出跟钢琴几乎毫无二致的效果?
被新冠疫情耽搁了3年多的这场主题音乐会,以扬琴为主,由本地专业民乐演奏家组成的“上弦月民乐组合”众手襄助——
本地古筝表演艺术家常筱峥独奏了一曲《梅花三弄》,将观众立刻带入她的气场,跟着旋律起荡心潮。
两位学习中文的北卡大学学生苏怡雯和韦爱珍,朗诵苏轼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参与到二胡演奏好手彭紫玥和钢琴伴奏陈思带来的首秀中。中文说得标准流畅的两位“洋”学生,事后兴奋不已:“我们准备了大概两周,上台有一点紧张,喉咙干。”“我们在学中文三年级,是周老师介绍我们来参加表演的。”
周老师周翊,北卡大学亚洲和中东研究中心中文教学教授及中文语言项目负责人,和萧丽玲副教授,北卡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负责一年级课程研发、管理等方面的负责人,来到现场观摩。她们介绍,中心与上弦月民乐组合的合作由来已久,疫情前每年都邀请这个专业团队走进校园,让学习中文和喜欢中国文化的学生直观感受中国民乐的魅力。
孙晓囡为重启音乐之旅足足准备了3个月。她在演出中间穿插与观众互动的环节,介绍了扬琴,设置了两个小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扬琴有多少根弦?台下多人举手,一名学生准确回答:144根。他得到了孙晓囡特别准备的小礼物:一双精美的中国筷子。
暌违4年,上弦月再上舞台,团长陆晓春洋溢的兴奋似乎只能用忙碌来表达。他不仅是指挥员,搬运工,演奏员,也是摄影师。
这次是以扬琴为主题,后面二胡、古筝、管乐轮着来。他和学校两位教授已经约定,将会把江南丝竹逐个分主题展示,介绍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本地的华人同胞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