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梅戏的起源,尽管国家下了定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这一结论早已载入史册。然而,一直以来关于这个问题却口诛笔伐从未停歇,其中不乏有些人将焦点放在了黄梅戏的名字上。
安庆一直否认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那“黄梅戏”为什么不叫“安庆戏”?
1990年,《安庆文史资料》(安庆政协委员会出版)第21期,刊登了著名戏曲理论家王兆乾的《黄梅戏的形成及其在安庆的发展》,文章中说:“黄梅调系因地得名。据艺人口碑资料,黄梅调原是湖北的采茶戏,由黄梅人逃水荒带到皖西南。……作为戏曲形式的早期黄梅调,在清乾隆51年(1786)以后,便陆续传到安徽西南部,进入农村灯会,逐步取代了这一带的假面俳优之戏。(见《望江县志》、《宿松县志》)……清同治时人何元炳在描绘江西灯戏诗中亦有‘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之谓,印证了黄梅县水灾灾民向南逃至赣东北的口碑资料。”
通过解过中国360多个戏曲声腔、剧种,发现,不管是高台大戏、地方小戏、“腔”或“调”,它们的命名基本上都遵循以县以上诞生地立名,少数是以音乐特点、伴奏乐器或声腔起源命名的原则,且多以“剧”、“戏”而少以“腔”、“调”,皆以“某某剧”、“某某戏”、“某某腔””的格式。这就说明戏曲声腔、剧种的命名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其一定的命名规范。
其实,黄梅戏的名字并不是黄梅人自己取的,而是黄梅采茶戏流传到安徽安庆地区以后,因为它来自黄梅县,又是黄梅人唱的戏,所以被当地人称为黄梅调、黄梅戏。也就是说黄梅调、黄梅戏都是他称,并不是自称,是“县因山名而名,戏因县名而名”。
1920年版安徽《宿松县志》佐证:“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最早记载黄梅戏名称的历史资料,充分说明黄梅戏是以黄梅县名而约定俗成的。
安徽《黄梅戏艺术》1992年第二期刊发湖北黄梅戏史论专家桂遇秋先生的《清歌妙舞源出黄梅——关于黄梅戏源头之我见》载:1960年9月17日,他与黄梅县黄梅戏剧团团长、知名黄梅戏艺人乐柯记先生到安徽省艺校拜访丁永泉先生时,丁永泉先生说:“解放前黄梅戏在安庆府六县叫黄梅调,最初安徽艺人唱黄梅戏,其唱腔、道白,都用湖北的原腔、土语,有的地方因黄梅的语言太俗,又难听懂,就用汉话演出。大约光绪年间,黄梅戏传到石牌之后,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在道白上就改用怀宁话,因此在安庆地区黄梅戏又叫怀腔。”
有资料显示,建国初期安庆地区的宿松、太湖、望江、怀宁、桐城、潜山、岳西、枞阳,池州地区的东至、青阳, 还有铜陵、庐江等地名老艺人根据亲身经历口碑, 一致谈到安庆的黄梅戏,是在清乾隆年间起, 陆续从湖北黄梅县传来的。为什么黄梅戏没有命名为“安庆戏”?
2009年8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剧作家王长安先生主编的《中国黄梅戏》给出了答案:“水有源,树有根。寻根究底,黄梅戏起源于黄梅采茶调的说法,比较符合其形成的客观实际。因此黄梅戏虽在安徽经过重大发展,但没有称它为皖剧或怀腔,而叫黄梅戏。”
素材来自于《今日头条》,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