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北卡大学悲剧,浅谈我接触和试图纾解的留学博士生心理健康障碍

■作者:方琦

北卡大学突发华人学生枪杀导师事件,令人十分震惊,也十分惋惜!震惊之余我们也需要考虑是什么造成了悲剧发生?今后又如何防止此类悲剧重演。

《华e生活》读者群里有位朋友给我提出建议,希望我作为一个国内认证咨询师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此事的看法。目前我们并不明确知道这位学生杀害导师的动机,我个人在此也不便进行猜测,但是刚好从去年春天开始,有位在美国完成了博士学位的年轻人在我这里寻求帮助。他长期失眠,情绪低落,注意力无法集中,在美国某知名大学博士毕业两年多了,一直想找工作,却没有真的去应聘过,因为一到这种时候他就会紧张出汗甚至虚脱。通过这一年半时间的陪伴倾听和情绪疏导,我发现他虽然博士毕业两年多了,但是心里对那段跟随导师求学的经历依然耿耿于怀,可以说他情绪问题与这段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出于心理咨询保密原则,我不能过多在本文里披露具体的情况,只想表达一下自己在和他接触中的一些也许不成熟的看法。

北卡大学枪案嫌疑人齐太磊第一次出庭。图片来自《新闻与观察家》

我的这位来访者和枪杀案案主一样,也是没有什么家庭背景,如果说读高中和大学,穷人家的孩子能靠吃苦取得领先成绩,到了读博这个阶段,能吃苦已经算不上优势了!因为那些家境好的孩子愿意读博基本都是因为对研究的课题有兴趣,他们也会很拼的!

网上有人谈到读博有这样一段话——“读博读到最后真的是读心理,读的是你有没有退路,敢不敢放弃!有很多悲剧都是因为没有了退路,不敢退学,不能退学,最后被逼上了绝路!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的优势在哪?就在这退路之上!”@知乎:工藤正男

我把我的这位来访者读博过程中心理问题种种细节这里省略,我只根据这一年多和他的互动发现的问题和思考在这里笼统的表述一下:

第一就是一个快三十岁的人,他的人际互动还停留在 “”沉默——爆发“” 模式里,当导师做了一个他自己不喜欢的决定或是给他一个胜任不了的任务的时候,有时候甚至是一个对自己非常大的误会或伤害的时候,他心里十分委屈难过,想表达又怕破坏关系带来各方面不良影响;想找人倾诉那时才来美国又没有朋友;想找个心理咨询师又怕被人知道……所以只好把情绪压抑住,表面还要装的云淡风轻,他的症状就是因为这样长期的内耗把人拖垮的!他说别人劝我要自信勇敢,大胆的跟导师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给他说在关系里还有一种表达可以做到——“既不忍,也不残忍”,当他经过反复练习学会这样的表达后,他非常感慨的说:“当时只是觉得一表达自己的观点就一定会和导师发生争执,对抗,而关系一旦破裂后果不堪设想,就只好选择沉默,要是有人能教给我这样沟通多好,我就不用憋成这样了!”

我觉得身边很多人不管学历多高,年龄多大,都缺了这一门如何有效沟通的课程!包括学习心理学之前的我自己!

100年前鲁迅总结的中国人“沉默——爆发”模式(要么忍,要么残忍),和当今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的“巨婴”(婴儿不会说话,需要你猜,猜不对,他/她就开始哭闹),其实是一回事,就是心里不爽,又不知道如何表达,主打“憋”“急”“恨”然后发飙……这样一想,一百年我们干了个啥?我心里还觉得挺悲哀的!

再就是年轻人在关系里比较自我为中心,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又不善沟通,就只好去揣摩,如果防范心比较重的人,往往就容易往负面的方向去诠释对方,结果越看越觉得像是有意为之的陷害(邻人盗斧)。

而如果导师本身也是个不会共情,又不太善于沟通的人,那么误会变成积怨,积怨会日益加深……这个来访者后来在我的鼓励下去和导师就当年的一件事做了沟通,导师给他做了解释,原来事情并不想他当初揣摩的那样。所以他也后悔当初如果能够开诚布公的沟通就好了,也不至于让自己怨恨了这么长的时间!而导师也非常惊讶原来他当年竟然是那样理解这件事情的。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所有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海外学子在异国他乡能顺利的完成学业,正常工作生活的前提就是先有能力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实。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类冲突和矛盾,不管出身什么样的家庭,只要自己有觉察,接纳现状不自卑,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现实,发现问题及时寻求帮助,不把求学的过程单纯看成专业知识领域的提升,更要看做是增强自己处理人类关系的能力的一个机会,让自己在关系里得到成长,使自己不仅学业上还是个人心理成长上能有双重收获,希望大家都能学习一些自我心理觉察、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提高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最后想说的是,我来美国不到三年,已经直接或间接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情况,由于种种原因,华人群体很难在面临关系困惑、情绪问题、心理问题时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我个人今年年初也去杜克大学为华人学生会做过一次人际关系的讲座,希望能给学生们普及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在这里呼吁三角地区的华裔心理专家们能够拿一些具体的、落地的心理帮扶项目出来,并且加大宣传力度,大家一起为提升华人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而努力!

我在这里要感谢教堂山希摩中心和 WAVES 华人心理关爱组织,为我在希摩中心的心理成长沙龙提供的支持;感谢“华e生活”一直报道我在希摩中心的心理成长沙龙以及其它心理讲座。我感动于大家都在为创造海外华人的幸福美好生活而付出和奉献,我也真心希望今后能吸引更多的朋友来参加这个沙龙,大家一起成长!

编后:

从今年6月5日开始,到8月28日上午,方琦老师每周一在教堂山希摩老年中心开设的心理成长沙龙圆满收官,第二期沙龙正在计划中。请感兴趣、有意参加的朋友扫描上面的二维码进群,及时了解活动信息。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也可在群里直接咨询方琦老师。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