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个叫“马克”的朋友

■作者:莫 丁

作者因为弹得一手好琴,所到之处很快名享一方。

(一)

在美国,结识了三位都叫”马克”的朋友。说起来还真是又奇又巧。

第一次去美国,是2004年。这天,飞机从上海起飞就延误。到了洛杉矶、换乘只有不到四十分钟的时间,入境排队的人又多。一位浙江师傅了解到我的情况后,主动让出他的位置,我们才顺利办完手续。一看,离登机只有十分钟了,好险啊!

一溜小跑到了登机口,没想到飞往亚特兰大的航班也延误了。可正是这一延误,才认识了第一位”马克”先生。这趟航班预告延误的时间挺长,美国东西部时差有四个小时,再加飞行时间,到达亚特兰大市将过半夜。我担心孩子们着急,想找个中国人帮忙打个电话告诉孩子们我们现在的情况。偏巧,这么大的候机厅连个黑头发的影子都找不到。

此时,一位外国老人坐在椅子上看报,见我走过,朝我友好地点头微笑,我也朝他点了点头。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走过去同他比划,并拿出写有电话号码的小纸片递给他。他很快明白了我的意思,打开手机拨号。

电话通了后,他递给我。我告诉孩子们航班延误的消息,并告诉他们是一位美国老人帮助联系的,待会儿电话里感谢人家一声,说完把手机递给老人。

老人家接过手机,说着说着,先露出惊讶神色,还不时打量着我和老伴,一声”拜拜”后,又把手机递给我。孩子在电话里和我说:“爸,无巧不成书。你与我们邻居马克先生遇上了。“听完后我惊诧不已。连说,”竟然有这等巧事。

更巧的是,我此后还遇到过两个叫”马克”的人。为叙述方便按照他们出场先后顺序,年龄大小,叫他们为”老马克、大马克、小马克先生吧。

老马克是退休工人,年近七旬、身材高大、性格开朗,一子一女,分开住。他到过中国三次,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当我们准备一幅长城图案的织锦赠送给他时,他和太太着正装领授,场面非常严肃,同时,他把一面美国小国旗作为答谢赠送给我。

老马克是园艺高手,他们家的草地,简直同绿地毯一样,平展、厚实,非常漂亮。

老马克培育的花,开花早、花期长。每天,他会把一束鲜花摆在他们家信报箱上,然后坐在车库门口,等着邮递员送信报。有时他也隔三差五地把时令花卉送一束到我们家以示友好。

亚特兰大是美国东南部的港口城市,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很适合作物生长。我和老伴在草地上不显眼的地方整理出小块菜地,种上了蔬菜。在我的菜园里,韭菜最先泛绿,紧接着黄瓜成熟,豆角挂起了长条,西红柿挂果,辣椒凸现,还是一簇一簇的朝天椒,生机盎然,招人喜爱。

他闲暇时,我和老伴高兴地邀他参观、一样一样地指着蔬菜任他挑选。他满心欢喜地挑了一根黄瓜、几个西红柿。辣椒他不要,,丝瓜不会炒,苦瓜更不吃。最后还摘了一把长豆角放进菜篮满心欢喜离开菜地。

第二年,老马克找到我,比划着要我教他种菜。于是他也在自家后院的花盆里种上了西红柿和黄瓜。他像看护婴儿那样侍弄,庄稼长得特别好,果实又香、又甜,又脆。他高兴地逢人便说,“我向中国人学会了种菜。”

我们到来后,孩子们陪着我们到处玩,每次出门一去就是一个礼拜。回来时,那怕是半夜,老马克都会把一个大编织袋送过来,里面塞满了信件、报纸、杂志。原来,信报箱设计小,为防丢失,老马克便一天一取把邮件统一归放在编织袋中。他又担心延误重要邮件所以每次只要听到我们这边有动静、即使是半夜,都会及时送过来。孩子们不在家,他还会把我们家的垃圾桶推出去摆在车道旁,待清洁车把垃圾运走后,再帮忙把垃圾桶推回来冲洗干净放回原处。他就像亲人那样,关心照料着我们这个中国家庭。

签证期快到了,他和他太太依依不舍,眼含热泪,哽咽着说:”下次来,一定把你的中国乐器带上,咱哥俩合奏一曲。”我高兴地答应了。

最近一次去美国,我们家迁了新居。

在孩子们的安排下特地拜望了这位老邻居。这才知道他得了不治之症,人消瘦了许多,精神却依旧,我们的到来,让他们大喜过望,当听说要赠送礼品时,老马克站起来,做了个暂停手势,和太太一起换了身正装,送完礼品,我们取出乐器又弹又唱不亦乐乎。告别时,大家互相拥抱,相互祝福,洒泪而别,泣不成声。

一年多后从电话中得知,80高龄的老马克战胜了死神,术后恢复的很好,并要孩子们转达他对我们的问候并希望能再次相聚。这就是我踏上美国本土后第一时间巧遇的美国朋友。他热情真诚和善友好,乐于助人,对中国人民充满了友好。

(二)

那年,朱基总理到访加拿大,会见中国留学生。女儿莫兰站在前排,女婿李江站在后排。这张照片刊发后,女儿与一位加拿大姑娘结了缘,从而引出了我遇上的第二个叫”马克”的人,权且称他大马克吧。

大马克,美国人,与加拿大姑娘莫雅结婚后住在北卡罗来纳州。他们夫妇本来有两个活泼可爱帅气的男孩,后来又通过慈善机构领养了两名中国孤儿,其中一个是湖南的。大马克的岳母这天看新闻,得知朱总理是湖南人,站在旁边的女留学生也是湖南人,想起领养的外孙女也是湖南来的,感到格外亲切,便通过电视台
找到了我女儿,并介绍女儿莫雅与我女儿结成了异国姊妹。一个莫兰,一个莫雅,也是这么巧合。

这样,我们便与大马克一家认识了。大马克是一家公司的高级主管,因业务关系,曾常住中国。不仅汉语流利。且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还能做地道的中国菜,兴趣爱好与我有几分相投,同他交流,一不费劲,二很投机。

我们到来后,他多次带着家人从北卡赶过来看望我们。闲暇时,要我教他制做糖卤、松花牛肉等。这年的圣诞节前夜,我们收到大马克的邀请,全家去北卡过圣诞节。

到了他们家,简单用过午餐后,大马克便忙着准备圣诞餐。看着帮不上忙,我来到客厅。电视机里正播放动画片《木兰从军》,几个孩子看得津津有味,眼都不眨。不知道是天性还是灵感,两个女孩见了我这个黑头发“爷爷”,多了几分依恋和热情,虽然有语言障碍,但亲情却没有隔阂,她们一边一个把我搂得紧紧的,生
莫雅取出《收养证书》让我看,这才得知两个孤儿分别来自湖南和四川川。她们年龄相差五岁。为了这对女孩,大马克夫妇付出了不少心血。为了她们,拥有高学历的莫雅毅然辞掉酬劳丰厚的工作,做起了专职母亲,让周围的朋友很不理解。

看到眼前的一切,我不无感慨。孤儿是不幸的,万幸的是她们遇上了善心人。母爱无国界!女儿把我的话翻译出来,莫雅听后,高兴地笑了。因为这赞誉来自普通的中国人,显得格外真诚和纯朴。

为了让孩子不忘祖国,不忘母语,莫雅还从中文学校请来老师辅导两个女孩学习汉语。她经常对两个孩子说:你们长大成人后,妈咪尊重你们的意愿,或留美国、或回中国,不管你们到什么地方,只要记住曾经有个美国妈咪爱着你们。多宽阔的胸怀啊!

晚餐时,为了活跃气氛,我说:“大马克同学,今天的卤汁制得恰到火候,让这道菜增色不少,真正的色鲜味美,确实不错。这单科成绩,应当给100分!”大马克不需要翻译,听了评价,笑嘻嘻地站起来,学着武林人士的样子,双手抱拳:“马克谢过师傅了!“那滑稽的动作,地道的京腔,把大家逗得直乐。我连忙起身,抱拳还礼:“后生可畏,岂敢岂敢!“屋子里洋溢着欢乐,充满了笑声。

此后不久,他们家搬去了洛杉矶。这是我在美国认识的唯一知识分子家庭,虽了解不深,但他们家的那个圣诞节却至今难忘。

(三)

孙女上幼儿园后,我和老伴都闲了起来,于是又去了一趟美国。巧得很,这次竟然又遇上了一个马克,这便是小马克。

前几次赴美,都是在洛杉矶、芝加哥或华盛顿转机换乘,这次却是在纽约换乘。到了纽约后,在机场人员引导下,到了候机楼。由于工作人员粗心,他按机票上的登机口引导,而实际上这时的登机口已作了调整,改在另一处地方了。我们不懂英文,只能在那儿傻坐,等了一波又一波都不见动静。感觉有些不对劲,我便想找个华人问问。偏巧,又是没有黑头发。正转身张望,看见远处来了个黑发大个子,拉着行李朝我走来,连忙迎上去:”先生,可是中国人?”他见我说话,停下来,摇摇头L示意听不懂。原来不是中国人!

他站着不动,似乎有帮助我的意思。我灵机一动,递上机票,指着登机口。他顿时明白:是找登机口。他示意我跟着他。

到了大屏幕前,他拿着机票仔细核对后,又示意我跟着他。绕来转去,才在一处地方停下来,他再次拿过机票核对,确认这儿就是我们的登机口。总算找到了登机口刚好赶上最后一趟航班,要不然只得等明天了。我和老伴终于松了口气,千恩万谢一口一个”闪克油”。见我们坐到休息处,这位黑发大哥才拖着行李车去候机。

过了一会儿,这位黑发大个又”呼隆呼隆”推着行李车朝我们走来。难道又有什么变化?我满腹疑惑迎上去,他递给我一个食品袋,指指里边,我一看,两瓶可乐,两瓶矿泉水,一袋饼干。我一下子明白了,他担心我们没带美元,怕路上饿着,特意为我们买的。

看到这,我的泪水一涌而出,多好的人哪,儿女也不过如此。自然千恩万谢!老伴拉住他的手,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时,他还不走,又掏出手机比比划划,示意我们给家人挂个平安的电话。老伴找来电话号码,他动手拨号,不一会电话通了,我告诉孩子们:我们遇上了好人。

一直等我们通完话,他从上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我,这才转身离去,还几次回过头来,向我们挥手。黑头发,大个子,连同他的背影,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脑海。

到了亚特兰大,自然是孩子们接机,说及这位好心人,全家无不感慨。

第二天,一家人正用餐,手机响了,原来是这位好心人打来的。说是不放心两位老人家,根据昨天手机上留下的号码,试着拨过来问候一声。这时,我才想起他的名片。孩子们一看:马克、印度人、工程师、住美国新泽西州。后来,孩子们多次同他通电话表达我们的谢意。他也经常来电话,通过孩子们转达对我们的问候。

一次普通的问路,一张普通的名片,把两个不同国度的家庭连接起来,这也算是缘分吧!于是,我萌生了一个念头:去一趟新泽西州,一则旅游,二则当面向人家道个谢。

孩子们都说这主意好。于是便与小马克通了电话,他当然高兴得连连说好。

正要成行,国内九旬老父仙逝。奔丧事大,这事便耽搁下来了,一搁竟是两年,留下了遗憾。家乡有句俗语叫好事多磨。小马克先生,你等着吧,我们一家会找机会看望你的……

莫先生和友人演练技艺。

作者:莫丁,湘西土家族民歌手。“颂祖国壮美山河唱百姓苦乐酸甜”,是他一贯的风格。如今,行进在七十九道年轮上的他,仍精神饱满,激情高昂,活跃在舞台上。努力创作、倾情献唱传递着正能量。去年的华人春晚为我们演唱《咱老百姓》,获“最最可爱大爷”雅号。由他同薇尼作词,lydia吴迪老师谱曲的《我是中国娃》被广为传唱…..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