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姑娘”郭凤莲现状:儿子都是亿万富翁,长子掏3000万修寺庙

来源:快资讯

1986年,陈永贵病逝于北京。

按照他的遗嘱,骨灰将埋在虎头山,让他能一直看着大寨的蓬勃发展。

他一直关心的大寨现在正人来人往,来自各地的游客们正漫步虎头山,游览大寨展览馆。向山下望去,一望无际的梯田更显风景秀丽。

曾经穷山恶水的大寨现在为何能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这离不开陈永贵的艰苦奋斗,更离不开郭凤莲的始终如一的坚持。

曾经的农业学大寨运动风靡全国,陈永贵被树为全国学习的模范标兵,而她的副手郭凤莲更是被人誉为“铁姑娘”。现如今4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郭凤莲过得如何了呢?

在她的带领下,大寨的建立了许多大型企业,资产过亿,这其中也包括他两个儿子创办的企业。可以说,她的儿子都是亿万富翁。

2007年,她的大儿子还花费3000万人民币在大寨村修建了佛寺,这座旅游名城又多了一道充满禅意的风景。昔日的“铁姑娘”如今已经不再年轻,曾经光滑的脸上现在也布满了皱纹。

但是不变的是她始终为了大寨全心全意服务的精神。

“战天斗地”穷山恶水开新篇

上世纪60年代,山西省昔阳县有一个小山村,这个村子依山而建,地势高耸出行十分不方便。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没有一条便利的交通要道,经济自然也就上不去。

且先不说经济发展的问题,当时的大寨穷的连饭都吃不起。

这并不是因为当地的农民不够勤劳,而是耕地的条件太过苛刻。这里位于山区,到处都是石头,可用于耕种的土地少的可怜,经常是东一块西一块地散落着,有的甚至远在高山上。

所以,当陈永贵担任党支部书记之后,脑子里只有一个朴实的愿望——让全村人都吃饱饭。

要粮食就得有地,地从哪里来?

陈永贵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老天不给地,我就自己造!

于是,陈永贵带领人们劈山填沟,平整土地,将坡地改成梯田,重修耕地,新增了80多亩良田。为了方便灌溉,他们还修建了180多条大坝,成功改变了当地恶劣的种植环境。

据郭凤莲回忆说,当时最艰难的就是“三战狼窝掌”。

大寨村里沟壑纵横,这些沟自高处而下,每到下雨时,就会汇成一道河流像瀑布一样落下来。一旦下暴雨,那就更不得了,大量雨水汇集在一起变成山洪,滔滔不绝地直接砸下来。

若只是流水也就算了,因为地处山地,大量的石头也随着洪水一起被冲刷了下来。长此以往,沟里布满了碎石块,根本无法耕种。

而“狼窝掌”就是这里最大的一条沟,因为人迹罕至,山上的野生动物比如狼什么的常常会在这里出没,因此得名,这对村里人的安全也是一个不小的隐患。

一开始为了治理“狼窝掌”,他们选择了在沟里建石坝,然后填埋黄土,修理出一大片可以耕种的土地,村里人对这个计划都很支持。大家一起埋头苦干,终于在开春之前修整出了一片片整齐的土地。

经历了漫长的等待,种下的种子终于生根发芽,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大家伙都激动坏了,看来这是可行的路子。看着长势喜人的稻苗,他们仿佛已经就看到了丰收的场景。

但是这个幻想很快就被打破了。

这批庄稼还没撑过夏天就半路夭折了。

原来,由于地势的原因,雨水的冲击力变得很大,虽然他们修建了大坝,但是暴雨一来,这点防御根本就不堪一击。

辛苦了一个冬天的努力成果连个草根都没剩下,全部给大雨冲的干干净净。

不甘心的村民们又开始了第二次尝试。这一次,他们将大坝的根基挖的更深,石头也采的更大,重新建了一个更加牢固的壁垒。考虑到山洪问题,他们还特地建了一个小水库,用来在半路拦截山洪,虽然做不到阻止山洪爆发,但是也能减轻它的冲刷力度。

这下总该万无一失了吧?可惜,还是失败了,山洪的威力超乎了他们的预计。

连续两次的失败让不少人都泄了气,但是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很快又重整了旗鼓,两次不行那就三次,三次不行就四次,五次,六次……

总之,他们永不言弃。

这天,乌云压境,天地都变了颜色,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大寨村的每一个村民都紧张的等待着,一遍遍地往“狼窝掌”跑。大雨倾盆而下,不一会就汇集成了一道湍急的河流,一股脑的砸向大坝。不久之后,雨停了。人们赶紧跑过来查看,却发现这里的一切都完好无损。

终于成功了!

这条困扰了大寨村祖祖辈辈这么多年的“狼窝掌”终于解决了。

土地修整以后,粮食亩产大大提升,村民们不仅能吃饱饭了,即使在中国农业最困难的时期也能交出余粮。

十年沉寂

陈永贵领导的大寨事迹传到中央后,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这一精神也被称为大寨精神,在全国各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宣传。毛主席每走到一个地方,必定要讲大寨精神。

当时中国正处在艰难时期,经济紧张,全国人民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越是在这个时候,就越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大家振作精神,靠着自己的双手,共克难关。

这时候,一个艰苦奋斗的精神榜样是必不可少的。

在中央的宣传下,“农业学大寨”成了当时必不可少的学习口号。无数人来到这里参观学习,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此时成了无数地方争相模仿的学习榜样。

陈永贵因此步步高升,最后成了国务院的副总理。

而陈永贵在大寨的继任者,就是当时年仅26岁的郭凤莲。

郭凤莲立志要将大寨精神发扬下去,带领大寨人们闯出新的天地,但是,她也曾陷入过迷茫。

郭凤莲发现,这十几年间,除了作为农村学习的样板,大寨再无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对于农村建设的需求也在变化,大寨并不能一直走在全国前头。渐渐的大寨的热度不复往昔。

此时轰轰烈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开来,第一个实行这个方案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再一次掀起了全国农村学习运动的高潮。

此时的大寨好像被人遗忘了一样,不再出现在人们的口中。

不久之后,郭凤莲遗憾调离,她立志要带领大寨走向新发展的目标就此搁置。

彼时,大寨甚至出现了滞后的发展状况。

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到大寨时,居然遭到了村民的反对,就像是面对新事物的不安和恐惧,这里的人对新的土地政策接受缓慢。直到政策推行开来,收益确实提高了,人们才发现这个政策的好处,纷纷承包土地。

1991年,郭凤莲回到了这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和她离开的时候差别不大。感到亲切的同时,郭凤莲心中也非常的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变,是发展的常态,不变就是落后。此时的大寨村很显然已经泯然众人了,如何再次让大寨的发展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成了郭凤莲的首要任务。

涅槃转型,再发生机

为了让大寨改头换面,第一步就是要变。

怎么变?

周围现成的好例子都摆在那里,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吸取他们的经验,学习他们的成功方法。

郭凤莲不止自己学习,还拉着全村的人一起学习。她每家每户的发动群众,建议他们每家都至少派出一个人出去学习。只有走出家里,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有什么不同。

与这里几十年如一日的破旧窑洞不同,有的村子已经家家户户住起了二层小洋楼,村里也有大规模企业坐落于此,整个村子都透露着欣欣向荣的生机与活力。

但是光眼馋是没用的,自己好才是真的好。

为了转变大寨的经济现状,郭凤莲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她首先对大寨的领导班子进行了换新,注入新鲜血液;然后提出将大寨由单一的农村经济变成多方面发展的奋斗目标。

大寨人一直以来都是靠种地为生,没有什么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只能硬着头皮闯。谁都不是一开始就有经验的,只能慢慢摸索着,一步一步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虽然大寨的经济发展停滞了这么多年,但是属于大寨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依旧还在,他们敢做敢干,不怕吃苦,勇于开拓。不久之后,属于他们的第一个企业,大寨羊毛衫厂建设成功。有了这个成功的例子,很快第二个水泥厂也顺利落地。

直到目前,大寨有着杂粮加工,酒醋酿造等多个产业,各个特色品牌也琳琅满目。

除此之外,郭凤莲还大力发展旅游业。风景优美的虎头山,当地特色的民俗馆,还有陈永贵纪念馆等等非常值得一去地地方。旅游业也一跃成为了大寨的第一大产业。

总结

风云变幻,世事变迁,从一开始的一夜成名到后来的二次崛起,大寨的成功不仅是陈永贵和郭凤莲的领导,更多的还是大寨人身上那股肯干的精神。

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