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网
2023年的中国高考已经落下帷幕,语文作文题目再次登上热搜,引发关注。整体上看,今年的 7 套考题多元而发散:有的侧重技术价值,讨论“技术发展与人的关系”(全国甲卷);有的侧重成长体验,“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新课标ll卷);有的谈及理想和认知,“探索陌生世界仅仅因为好奇心吗?”(上海卷)……对此,不少吃瓜群众表示:大致一看,不难。让写,不会。
在高中语文阶段,作文的遣词造句一定少不了引用名言。那么,靠文字吃饭的作家们,如果他们遇到今年的考题会怎么答呢?我们从 4 位作家曾经的演讲、书信和杂文中,分别摘出可以对新课标I卷、全国甲卷、天津卷和上海卷作文考题作答的文字,看看他们的写作是否是一个满分答卷?
新课标I卷
使用省份:山东、广东、湖南、湖北、河北、江苏、福建、浙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题人:莫言
讲故事的人
小时候,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母亲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派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地,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
后来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
其实,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节选自莫言《讲故事的人——在瑞典学院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讲》
全国甲卷
使用省份:云南、四川、广西、贵州、西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题人 :雷·布拉德伯里
我不害怕机器人,我害怕人类
❖—1974年,英国作家布莱恩·西布利给著名科幻小说家雷·布拉德伯里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表达了对于迪士尼乐园里设置大型电子机器人的疑惑。西布利后来解释,“我可能读了太多讲让机器人接管人类世界是如何危险的科幻小说——当然也包括一些雷写的——因此把这种尝试视作灾难,而非一种温和的体验。”布雷德伯利的回信很棒,写得豪迈而精彩。信末附言中,他用他独有的方式,优美而诗意地向西布利对机器人的恐惧提出疑问。
❖—编者注:这篇文章也许是对“技术发展与人的关系“这个话题的另一类解答。至于是否切题,由读者朋友们来评判?
亲爱的布莱恩·西布利:
我必须长话短说,抱歉。
迪士尼是个梦想家,也是个实干家……当其他人都在谈论未来时,他建造了未来。他在迪士尼乐园教给我们的关于街道规划、游客流动、舒适感、人文感等事,将会影响下一个世纪的建筑师、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因为他,我们会让城市变得更人性化,会重新规划方便居民们彼此联系的小镇,这也使我们更容易了解我们投票选出的公务员,实现灵活运作的民主。他远远地走在了时代前面,我们需要花费接下来的50年来追赶他的脚步。你务必要来迪士尼乐园,来收回你的话,来吞下你的疑虑。
说这些就够了。快来这里吧。我会把你抛进丛林游船,让你坐上火车,开往明天、昨天和远方。
祝你好运。别站在远处看两眼就妄下评断,你没有资格这样做。迪士尼身上有过失、悖论、差错,也有美、生命力和洞察力。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对吗?我们都是光明与黑暗共存的谜。世上没有纯粹的保守派、自由派等等,只有人类本身。
致以良好祝愿
雷·布
再及:忍不住要评论你对迪士尼机器人的恐惧。那么,你为什么不害怕书籍呢?当然事实上,古往今来,的确有人害怕书籍。它们是人类的延伸,而不是人类本身。任何机械、任何机器人,都只会让我们更好地使用它们。为什么不拆掉所有自动照相机装置,拆掉所有复制影像的机器,拆掉在电影院里的叫作放映机的东西?电影放映机是一台非人形机器人,再现我们灌输给它的真相。它是非人类吧?是的。它是否时常投射人类的真相,使我们更通人情?是的。
我们可以找到借口烧掉所有的书籍,因为有些书是劣质的。
我们可以碾碎所有的汽车,因为有人驾驶不慎,发生了车祸。
我们可以焚毁所有的影院,因为有些电影是垃圾、废物。
最后来谈谈你害怕的机器人。为什么要害怕某样东西?为什么不用它来创造?为什么不造出机器人教师去学校帮忙,教授那些所有人都讨厌教的科目?为什么不让柏拉图坐进你们的希腊语课堂,回答关于理想国的有趣的问题?我愿意这样尝试。我不害怕机器人。我害怕人类、人类、人类。我希望人类保有人性。我愿意帮助他们保有人性,智慧而善意地借助书籍、电影、机器人,和我自己的头脑、双手与心灵。
我害怕天主教徒屠杀新教徒,反之亦然。
我害怕白人屠杀黑人,反之亦然。
我害怕英格兰人屠杀爱尔兰人,反之亦然。
我害怕年轻人屠杀老年人,反之亦然。
但是……机器人?天啊,我爱它们。我会人道地使用它们,来教化以上所说的那些人。它们会替我发声,而那会是个无比美好的声音。
致以良好祝愿
雷·布
1974年6月10日
节选自《见信如晤 : 私密信件博物馆》 [英]肖恩·亚瑟,湖南美术出版社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一个世纪前,在津求学的青年周恩来撰写了这副对联,在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方面警勉自己。品读此联,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答题人:王小波
对待知识的态度
我年轻时当过知青。当时没有什么知识,就被当作知识分子送到乡下去插队。插队的生活很艰苦,白天要下地干活,天黑以后,插友要玩,打扑克,下象棋。我当然都参加——这些事你不参加,就会被看作怪人。玩到夜里十一二点,别人都累了,睡了,我还不睡,还要看一会儿书,有时还要做几道几何题。假如同屋的人反对我点灯,我就到外面去看书。我插队的地方地处北回归线上,海拔两千四百米。夜里月亮像个大银盆一样耀眼,在月光下完全可以看书——当然,看久了眼睛有点发花——时隔二十多年,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如今,我早已过了不惑之年。旧事重提,不是为了夸耀自己是如何的自幼有志于学。现在的高中生为了考大学,一样也在熬灯头,甚至比我当年熬得还要苦。我举自己作为例子,是为了说明知识本身是多么的诱人。当年文化知识不能成为饭碗,也不能夸耀于人,但有一些青年对它还是有兴趣,这说明学习本身就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将来,他生活在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假如你什么都不学习,那就只能生活在现时现世的一个小圈子里,狭窄得很。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来举个例子。
在欧洲的内卡河畔,有座美丽的城市。在河的一岸是历史悠久的大学城。这座大学的历史,在全世界好像是排第三位——单是这所学校,本身就有无穷无尽的故事。另一岸陡峭的山坡上,矗立着一座城堡的废墟,宫墙上还有炸药炸开的大窟窿。照我这样一说很是没劲,但你若去问一个海德堡人,他就会告诉你,二百年前法国大军来进攻这座宫堡的情景:法军的掷弹兵如何攻下了外层工事,工兵又是怎样开始爆破——在这片山坡上,何处是炮阵地,何处是指挥所,何处储粮,何处屯兵。这个二百年前的古战场依然保持着旧貌,硝烟弥漫——有文化的海德堡人绝不只是活在现代,而是活在几百年的历史里。
现在的年轻人大概常听人说,人有知识就会变聪明,会活得更好,不受人欺。这话虽不错,但也有偏差。知识另有一种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这其中另有一种境界,非无知的人可解。不管有没有直接的好处,都应该学习——持这种态度来求知更可取。大概是因为我曾独自一人度过了求知非法的长夜,所以才有这种想法……
当然,我这些说明也未必能服人。反对我的人会说,就算你说的属实,但我就愿意只生活在现时现世!我就愿意得些能见得到的好处!有用的我学,没用的我不学,你能奈我何?……假如执意这样放纵自己,也就难以说服。罗素曾经说:对于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他的本意恰恰是劝人不要放弃求知这一善行。抱着封闭的态度来生活,活着真的没什么意思。
节选自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对待知识的态度〉》
上海卷
写作(70分)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 答题人:村上春树
再见,现实世界
我第一次踏上土耳其大地是在七年前的夏天。当时我去的是库沙达瑟。那是面临爱琴海的港城。从那里乘大巴去看有名的以弗所遗址。那天热得要死。大巴上没有空调,我们一个劲儿出汗。男导游向我们解释说:“我国现在石油短缺,所以汽车禁止使用空调。希望各位理解这方面的情况,忍耐一下。”那是石油危机的余波仍未平息的年代。可是就算能够理解,热反正是热的。热得脑袋发昏。看完遗址在海边游一会。没有就势在土耳其住下,而返回了希腊。
但自那以后,我就对土耳其这个国家怀有强烈的兴趣。原因我也不大清楚。吸引我的,我想大概是类似那里的空气的质那样的东西。我觉得那里的空气含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地方的某种特殊的质。肤感也好气味也好色调也好大凡一切都有别于迄今我所呼吸过的任何空气。那是不可思议的空气。那时我想,旅行这东西在本质上无非就是吸入空气。记忆会消失,明信片会褪色,但空气会留下来,至少某种空气会剩留下来。
后来很长时间里我一直记着那空气,记得在那空气中发生的几件日常性及非日常性(那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的事情。其后我去了很多国家,呼吸了很多空气。然而惟独土耳其空气的神奇性不同于任何地方的空气的质。至于何以土耳其的空气那般吸引我的心,我无法说明,因为那不是能够说明的。它类似某种预感。预感只能在其变得具体的时候才能说明。人生途中会出现若干次那样的预感,次数不多,若干次而已。
那么,土耳其这几个地区中哪个最有意思呢?当然是顶糟糕的安纳托利亚东部。在那里逗留期间,我们每天从早到晚气恼、疲劳、骂人、冒冷汗。所到之处全都脏兮兮目不忍视,道路几乎全部处于成为道路之前的状态。人们的生活一看就知穷困潦倒,街头到处是警察、兵和牛羊。
不过希望不要误解。我虽然写得这么差,但决非出于恶意。我也以我的方式享受在此旅游的乐趣来着。说享受也许过分,但至少不枯燥。从有意思没意思这个角度看,显然有意思,有意思得很。这里有独特的空气,有生存实感。人们有存在感,眼睛生龙活虎闪闪发光。在欧洲和日本很难碰见那般鲜活生猛的目光。那眼睛里没有啰啰嗦嗦的保留事项,没有“不过”和“但是”,有的只是诚实和坦荡。那里大多数事物都无可预料,条理在很多时候被吸入虚无之中。简单说来,就是没有章法。但旅行的妙味也就在那里。
节选自村上春树《雨天 炎天 : 希腊、土耳其边境纪行》,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