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终身教授蒋蔚作客杜克昆山全球健康讲坛纵论心理健康现状及展望

来源:昆山杜克全球健康

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健康(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心理健康对每个人、每个国家都至关重要。在全球范围内,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攀升,但心理健康方面的卫生资源供给并不充分。目前,精神和行为障碍是全球第一的致残原因,超过所有其他疾病。精神疾病比癌症、糖尿病或心脏病更普遍。

基于该背景,第170场兴泉全球健康讲坛有幸邀请到美国杜克大学终身教授蒋蔚博士,介绍她开展心理健康外延工作的经历。在本次讲座中,蒋蔚教授做了四个部分的分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全球精神卫生(Globeal Mental Health)概念的提出,中国心理健康外延工作实践,全球精神卫生的主要挑战,以及心理健康工作的未来发展。

心理健康是人类整体健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在全球卫生报告中关注心理健康,对于全球精神卫生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之后于2007年到2011年,《柳叶刀》期刊刊载了一系列关于全球精神卫生的话题,指出在中低收入国家,心理医师、心理护士、心理学家和社工的短缺,导致心理健康照护服务的严重不足。

蒋蔚教授一直致力于将西方医学的先进内容有效融入中国医疗卫生管理。回顾她过去近20年在中国开展心理健康外延工作的经历,蒋蔚教授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公众对心理疾病认知不足或存在广泛的认知偏差,专业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的干预和治疗方面仍有巨大的优化空间

Image

在中国,作为“舶来品”的心理健康照护和心理干预实际上是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临床更加重视药物治疗和一些技术手段,忽视了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根本。蒋蔚教授观察到许多精神疾病被过度诊断误诊,许多精神健康问题被过度地“抑郁症化”(depression-ized)或“强迫症化(OCD-ized)”。媒体传播也带动了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包括许多媒体广泛报道的“空心病”。

蒋蔚教授认为,中国在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的“教科书式”的培训缺乏与临床实践的结合,而精神科医生对心理学理论和干预也所知甚少。她观察到大多数精神卫生服务提供者不具备提供心理治疗的基本特质,包括同理心、积极倾听、验证、支持、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对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护理的需求迅速上升,中国在有效实施心理照护方面的研究仍非常少。“全球精神卫生的实施非常复杂而且需要长期投入,”蒋蔚教授指出。“全球精神卫生涉及改善所有人心理健康的学习、研究和实践。它将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心理健康治疗和护理的差异纳入考虑。”这些培训融入了更加多元的议题,包括文化和地理背景下的流行病学、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提供服务、心理健康的结构决定因素等。

在未来展望部分,蒋蔚教授特别强调了全球精神卫生挑战目标(The Grand Challenges in GMH Initiative 2011)中的第五大目标:“人才建设”(Build human resource capacity)。她指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好融入当地的文化、当地的实际需求,并引入最前沿的理念,督导临床实践,加强先进、综合和有效的心理健康照护实践,以培养合格的心理照护服务人才。

“心理健康是全球健康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改变我们的态度、行为和方法,促进和保护心理健康,并为患者提供他们亟需的照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蒋蔚教授说。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