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 Shot 2023-01-24 at 17.43.00-fa6d8727

【美国南方深处】实地寻访美国内战㉓: 战争台阶怎么下?

■作者: 胡惊鸿 【华e生活笑侠整理】

当美国内战进入第四年,当交战双方付出65万将士的生命,无数家庭再也等不回他们的儿子、丈夫、父亲,曾经年轻活泼的躯体躺在荒野、兵营、监狱腐烂发臭,老人、女人和孩子哭干了眼泪和希望,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正义、信念、荣誉、理想蜕变为你死我活,当同学、师生、亲戚、朋友互相打成怨怨相报的血海深仇,这战争的台阶还能下来吗?互欠血债的两拨人还能在同一个国家的伞顶下生活吗?是不是要打到一方完全灭绝?

“我情愿死一千次也不愿做这事”

凌晨,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醒来时还没有投降的打算。四年来,这位被后世军人们视为史上最优秀将军的老李同志,率领地方势力的南军,对阵举国之力的北军,击退了一次又一次进攻,守护距边境仅半个州之遥的南方邦联首都里士满。与当年在西点军校毕业时一样,他交出了优秀答卷。李将军的名号威震沙场。

近两个月,北军兵力源源不断得到补充,而南军耗尽了资源,缺衣少食,人越打越少,防线越拉越长。一周前,老李无奈放弃了苦守四年的里士满及护卫城彼得斯堡,往西南乡野撤,试图与南军另一支主力约翰斯顿的部队会合。这一路被北军总司令格兰特率领的主力围追堵截,得不到休息和粮食补给,南军将士又饿又困,战斗力大减。两天前,格兰特送来了招降书,老李没有回应。

这一天,老李的打算仍是突围,趁天还没亮,率兵溜之大吉。但是,格兰特早有防备,打退了老李部队一次又一次的徒劳尝试。手下的将领报告:逃路被封得严严实实,没办法了。

老李叹道:“看来我得去见格兰特了。我情愿死一千次也不愿意做这件事。”

历史定格了这一天:1865年4月9日,后来被公认为南军投降的日子。

北军总司令格兰特在行军路上接到了老李派人送来约谈投降条件的信件,十分激动,困扰一整天的头痛顿时消失。他蹲在路边空地写了回复,让老李挑个地点马上见面。

几小时后,在附近小村庄阿波马托克斯的一座民居,老李一行先到等候。他穿戴整齐,灰白色军服,黄铜色双排扣和皮带,佩剑,像是要赴一场礼仪盛会。谢幕时分到了,他试图保持最后的尊严。格兰特路远一些,从几十公里以外骑马赶到,满身泥浆水,来不及换衣服。

面对身杆笔直的军界前辈、西点学长老李,战场上凶狠的格兰特忽然不知怎么开口。他说起了二十年前他们共同参加过的美墨战争,他们曾短暂地共事过。绕来绕去,不好意思提投降两字,还是老李主动将话题拉到正事上。

四年战争,终于迎来了伟大的握手。1865年4月9日,南军总司令李将军(右握手者,灰白军装高个)向北军总司令格兰特将军(左握手者,蓝军服矮个)投降。

没有预打的格式文件,格兰特在白纸上写了几行字,大意是:南军放下武器,解散回家,可以不被追究,不遭叛国罪起诉。他还答应,南军士兵可以领回自己带来的马匹,以赶回家耕种,收获下一季的粮食。看到老李的精美佩剑,他还加了一句:允许军官带走自己的佩剑。

多年后,格兰特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不知道李在想什么,但从一些迹象可以推断出他的焦虑。这些条款似乎让李松了一口气。”

四面被围,插翅难飞。老李手中确实没啥选项,他或许还可以继续战斗,拼个鱼死网破,或自杀,保全战斗英雄名节,不做投降者。但他做了自己最不愿意的选择。在第二天对南军士兵的告别演讲中,他表达了内心的复杂想法,他愿意独自承担投降的责任,以避免士兵遭受进一步的痛苦。他赞扬了他们对南方邦联的忠诚和奉献,将失败归因于“被迫向压倒性的人数和资源屈服”。

老李选择投降,并不是对“南方事业”的叛变,而是认识到失败已不可避免,想为深爱的南方留一些子弟。当然,西方文化心理对投降也比较宽容,不那么万劫不复,不至于诛九族抄满门,也不那么提倡不成功便成仁。

格兰特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更以其宽厚、率直,递上了体面的台阶,让占据了美国历史主舞台四年之久的战争,平和地离场。

格兰特对老李已形成围歼之势,当不流血就能解决问题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和谈。他手握重兵,完全有权利挑选谈判地点,可以颐指气使,可以把条款写得更苛刻,可以表演得更像胜利方。但他主动降低了调子,他说不想给投降方施加没必要的羞辱。他脱帽恭送老李的离开,没有扣留逮捕。他劝阻了己方的鸣枪祝贺,并向南军士兵发放粮食,说:他们放下武器后就不是敌人,而是自家人了。

签下投降书后,老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拒绝见外人。他在小村庄里一直呆到4月12日,正式投降仪式举行,这一天也正是南北战争第一枪四周年纪念日。

老李和南军高级将领参与安排了投降仪式,但都不愿意在这场仪式上露面,北军格兰特也没在这个他的高光时刻亮相。与李签了协议后,格兰特跑到附近火车站新修的电报所,向林肯总统发送消息,告知李将军已投降。然后,他就离开村庄,去忙其它军务了。

北军一名受降官员在回忆录中描述了仪式上的场景:在我们面前的男人们,骄傲而屈辱,无论是辛劳和苦难,还是死亡和绝望,都无法改变他们的内心。他们站着,瘦弱、疲惫、饥饿,但却挺直了身体,眼睛直视我们,唤醒了我们的记忆,把我们联系在一起。难道这样的男子气概不应该被欢迎回到一个经过了考验的联邦吗?指示已经下达,他们列队走来,我们的部队,从右到左,一个团一个团地向那些士兵敬礼。没有号角,没有鼓声,没有欢呼,而是一种敬畏的寂静。人们屏住呼吸,仿佛目睹死人的过世

全文没有见到“投降”一词。内战把国家打得山河破碎,城乡呜咽,此时,优势方是递给对方一个台阶下,还是逼对方打完最后一颗子弹,跳崖自尽?哪一项更止损,对老百姓更有利?格兰特及部下的选择和态度,让美国更早走出了战争。

宽待比赶尽杀绝更具有降服力,名将老李再也没有拿起武器,再也没有掺和南北之争的是是非非。他终生保持对格兰特的感激之情,战后他远离大城市,去弗吉尼亚州西部小城,埋头办学。美国历史上多了一所优质的大学,少了一批仇恨人群。莱克星顿的华李大学至今还保存老李和其长子先后任校长时的办公室,但愿当今拆祖坟式毁雕像运动不要波及那里。那个骑士年代让人怀念。

格兰特当时还向老李提了一个要求,却遭到拒绝。那是什么呢?

最大宗投降遭遇南北方横眉怒目

老李投降时交出了手下的主力2万多人。但是,南方至少还有10万部队,分散在各州,他们仍然在抵抗,战争的余烣并未完全熄灭。

格兰特希望一锤定音结束战争,他期待老李以南军总司令的身份下令,或至少劝说其他南军指挥官率部投降,却被老李拒绝了。

可能是老李不愿承担更大范围的投降责任,也可能是因为他这个南军总司令,实质上是形式上的,一个多月前才获任命。四年战争,他一直驻守北弗吉尼亚战区,费力守护首都里士满,以南北双方悬殊的经济力量,已经创造了奇迹。他没有全面布局调配过其他南军主力,统盘指挥权一直在南方邦联总统戴维斯手上。

戴维斯也是西点军校毕业的,比老李高一届,战前当过美国战争部部长。老李在投降书上签字时,与手下几位大将商量过,取得了共识,但事先没有征求戴维斯的意见。他知道戴维斯更愿意进山打游击,打持久战。

老李签署投降书时,南面200公里的地方,北卡罗莱纳州的山边,南军的约翰斯顿正与北军的谢尔曼互相对峙。因为南军将领中另有一位年长3岁的约翰斯顿,已在战争中去世。这里的约翰斯顿就简称小约吧。小约不小,与老李曾是西点军校的同班同学,资历相近。

此时,小约握有近9万人的队伍,是老李的3倍。前几天老李拼命突围,正是想与他会合。

得知老李投降的消息,小约同意与谢尔曼和谈。在前面几年的战役中,小约的风格更倾向于保存己方实力,不作无谓的牺牲。现在,南方腹地已被北军占领,他的部队已经断了粮草和兵力补给,他觉得继续耗下去没有意义。他看到了老李得到的台阶,愿意就坡下驴。

承担围剿重任的谢尔曼将军对突然递来的橄榄枝大喜过望。4月16日、17日,按照格李样板,谢、约两位将军在北卡州一处乡村农舍会谈,签订了同款协议。

不过,通往和平的道路并不那么顺畅。就在美国从四年腥风血雨中站起来,看到和平曙光的时候,南方熊队友启动了暗杀计划。4月15日,林肯总统遇刺身亡。这一下子就激化了矛盾,华府和整个北方阵营从胜利的喜悦直坠愤怒与复仇情绪。

谢尔曼受到政治攻击。华府政界指责谢尔曼在优势情况下宽让对待小约所部,肯定是私下接受了贿赂,要求谢尔曼停职,接受组织调查。

其实谢尔曼真不是温柔之人,前几年的战争中,他心狠手辣,率领大军横穿南方腹地,吃光抢光烧光南方种植园和田地谷仓。他的策略是打断南军粮草补给,打垮南军战斗意志。他的目标是早日结束战争。他与小约在战场上是多年的对手,互有胜负。他知道,虽然小约处于守势,但毕竟有那么多人,又背靠着广袤的阿帕拉契亚山脉,一言不合就有可能化整为零,进山打游击,把战争拖入无底洞。如果那样,最后赢的大概率还会是美国北方,但会把更多的民众送入战争,会有更多的人死去。

南北战争童军旧照

疆场浴血四年,终于得来的和平协议被推翻,还被蒙上通敌嫌疑,谢尔曼真是冤屈如窦娥,无语问苍天啊。

眼看战火就要重燃,格兰特出面,亲赴北卡乡村现场办公再谈判。相对那些看人挑担不吃力、岸上观潮嫌水小的华府政客,他经历指挥过无数血肉横飞的战斗场面,对战争的残酷有着刻骨铭心的感性认识。当此关头,他凭借自己的战功资历,把国家往和平的方向又推了一把。

4月26日,小约在修改版的协议上签字。其实总体内容与格李条款差不多,放下武器,就地豁免,发放粮食,吃饱回家。

这份最大宗的投降协议,以更大的力量踩了战争的刹车。

但当时,此协议不仅遭遇北方政界的横眉,也被南方政府怒目。南方邦联总统戴维斯与小约关系一直很差,闻讯后直接指控小约犯下叛国罪,因为他交出了这么多没有在战斗中被明显击败的部队。

不过,李、约两支主力投降后,戴维斯已经没有力量来进一步追究责任了。5月5日,南方邦联政府在向山区转移的途中,开了最后一次内阁会议,宣布解散。5天后,戴维斯潜逃露营在佐治亚一处山林时被捕。

最高统帅退场了,其它零散的南军部队何去何从?

小泰勒交出最后一支南军主力

尽管老李孤独离席,没有以总司令身份向全体南军下令,也没有劝说其他将军投降。但他与格的协议在实际上起到了示范作用。在此之后,南方剩余的各支部队,先后向附近的北军投降,沿着格李式台阶走出战争。

交出最后一支南军主力的泰勒将军,是美国前总统老泰勒的唯一儿子,也是时任南方邦联总统戴维斯的小舅子。

老泰勒在当选总统前曾是美国历史上受人尊敬的战斗英雄,长期戍边。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延续危险动荡的军营生活,因此把唯一的儿子小泰勒送去哈佛(后来又转耶鲁)而不是西点。老泰勒还反对女儿莎拉嫁给戴维斯——当时在他手下服役的年轻军官。戴维斯为娶莎拉辞了军职,没想到新婚三个月后,爱妻莎拉得传染病去世。戴维斯花了很长的时间走出失妻悲伤,十年后才接受第二段婚姻。老泰勒没有活到美国内战,他在十年前因急病暴亡于总统任上。

小泰勒继承了父亲留下的种植园,过人的经营才略,很快让他登上密西西比流域富豪榜。小泰勒反对南北分裂,但作为当时南方的头面人物,他还是跟随所在州加入了南军。他在部队中晋升很快,有人不服,说他得到了前姐夫戴维斯的特殊照顾。为此,戴维斯特意给相关人员写信,解释道,小泰勒得到了一些重量级将军的推荐。意思是:举贤不避亲。

世显赫的的小泰勒,是美国前总统的儿子,当时南方邦联总统的小舅子。

据史料称,包括有战场石墙之称的名将杰克逊在内,小泰勒共事过的上级、同僚、下属都称赞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小泰勒本人是学者型军事发烧友,熟读战争史,对各种经典案例、战略战术分析得头头是道,并用于指导实战,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他是南北战争中极少数非西点军校背景的将军。

显赫的泰勒家族被深度卷入战争。小泰勒和他的前姐夫戴维斯是南方骨干,而他的叔叔,及叔叔的两个儿子参加了北军。叔叔的女婿却又参加了南军。

身份、亲情、荣誉、责任牵绊着道路选择。驻守南方阿拉巴马州的小泰勒于5月4日同意向附近的联邦驻军投降,这时,他手下还有万余人的部队,没有遭到包围,没有山穷水尽。他是在看到格李、谢约协议展示的胸怀和勇气时,主动跨出投降一步的。他保留了对当地铁路和内河航运的控制权,直到将最后一名士兵送上回家的路程。

战争摧毁了小泰勒的家,包括他珍爱的图书馆和甘蔗种植园。脱下军服的小泰勒继续参与政治,仍然站队老南方的民主党,他出面与时任总统安德鲁·约翰逊总统斡旋,以获得前南方邦联总统戴维斯的释放。十多年后,他出版了一部回忆录《毁灭与重建:战争后期的个人经历》,这本书被认为是对美国内战最可信的描述之一。有历史学者称:小泰勒最终为失败和投降赋予了更高的尊严。

投降的南军赢了收尾之战

美国内战最后一场战斗发生在得克萨斯州,有意思的是南方赢了这场收尾之战。最初看到这条信息,我以为是慓悍牛仔州不服输抵抗到了最后时刻。细读史料才知道故事是另外一种版本。

南北战争的东西主战场都在密西西比河的东侧,河西侧很多现在的大佬州当时还是吃瓜客,唯有得克萨斯州是明确的南方阵营,在战争版图上遥远地单挂着。他们自己也终于发现,一城一池的得失无关大局,所以那里的南军与北军早在1865年3月已达成了停火默契,各守各的地块,各做各的生意。

美国南北战争罕见彩色照

4、5月间,老李等一大批南军先后投降,全美都准备收摊了。这时,得克萨斯一处北军驻地来了一名新手上校替班担任指挥官。这位没怎么上过战场的30岁年轻军官,想抢在散场前立个战功。他明知主动挑起战火违背总部的命令,因为南军总司令已经投降,但他还是实施了自己的计划。

5月12日,这位指挥官下令攻击南军驻地,他以为对方在南军总司令及大部分部队已投降的情势下会束手就擒,成全他品尝胜利者的滋味。谁知他遇到了信息不灵通的南军,对方下意识反击,回手就把菜鸟指挥的北军打得满地找牙。北军投入的三百号人损失了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被俘,也有重伤和死亡。

战斗规模不大,对全局也没有什么影响。两周后,所有驻守得克萨斯州的南军宣布投降,那是大势所趋,与这场局部战斗输赢无关。但这位想青史留名的年轻军官,却一不小心打了美国内战的最后一役,并将失败贴在已经取得基本盘胜利的北军脸上。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次无谓的战斗,搭上了无辜者的生命和健康。可怜那些战士,无意义地倒在黎明破晓前,本来他们马上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的。

战争是罪恶,为了个人私利发动战争,更加卑鄙。我这里不想写这位军官的名字,美国历史也不愿多提及他。战后,此人回老家,在北方的一个州度过余生,没有再回公众视野,66岁那年去世。

1866年8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宣布美国内战正式结束,和平、秩序、安宁和公民权力存在于整个美利坚合众国。

美国南方小城的花市,和平年代的颜色 。

一百多年过去了,我来到曾经积极挺战、打响美国内战第一枪的南方老城查尔斯顿,这块曾经被战火灼烧得满目疮痍的土地,看着花市里红的白的粉的黄的,热烈地绽放,那是和平年代的笑容,女人专心挑选,推一车春天回家,娃娃无杂质的大眼睛瞅着我,瞅着周围的世界,我再次想到,和平、秩序、安宁和公民权力,这几个看上去普通平常的词语,是多么宝贵多么难得多么让人陶醉。

如果注定需要通过战争才能走到和平,那么只能祈祷,战争的时间短一些,波及的范围小一些,风云人物致力于搭设台阶和桥梁,而不是秀肌肉逞能力。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把战争关进笼子里的人,是在惯性滑行战车上勇踩刹车的人,在当下局势中,是挡着拦着,阻止地球村撞向核凛冬的人。

作者简介: 胡惊鸿,文艺学博士,作家。生于上海,现居美国南方,北美中文作家协会终身会员。几十年来,中文写作已经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发表散文、评论、纪实作品近百万字,出版个人作品集两部。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