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乒乓国手童飞鸣缘栖北卡

侨报周末记者 杜美娟 2014年6月25日

        就在上个月,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新赛季开赛,其中一大亮点是浙江女队请来了一位美国外援——美国奥运小将邢延华。国内媒体对于邢延华的加盟给予很大的关注,因为近几年乒超联赛的外援主要集中在亚洲,还没有听说从美国引进外援。

        同样在上个月,一家乒乓球训练中心在北卡三角区正式投入使用,其中也有一个亮点——训练中心的主教练是前中国国手、奥运选手童飞鸣。

        一个周一的下午,正在场馆指导学生童飞鸣教练抽出时间接受了本报的采访,谈起话来直爽、干练的她从中国乒超联赛的新闻聊到这家训练中心的启动,认为乒乓球在美国即将进入一个“创造历史”的时期,而这对于中国和乒乓球运动也有着很多深远的意义。

“乒乓球在美国是地下室运动”

        乒乓球虽不是中国发明的,但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乒团异军突起,渐渐夺取了世界领先水平的位置。乒乓球这项运动也跟着华人的脚步走到世界各个角落,在美国也是华人移民中最喜欢的运动之一。但这项运动在美国有点上不得大台面的感觉,有着多年海外生活经历的童飞鸣讲到这一点时多少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美国人怎么形容这项运动?——地下室运动。”童飞鸣说,“因为在美国确实是这样,大多数的乒乓球台是放在地下娱乐室里。”但是童飞鸣想做的是把这项运动从地下室搬上来,搬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上去,像高尔夫球和台球那样在更高的平台上绽放光彩。童飞鸣相信乒乓球有这样的资质和潜力。

        童飞鸣的信心来自于亲身经历:过去的2年里,她几次到访美国纽约,有一些慕名前来寻求指导的学生,其中不论是专业选手还是业余爱好者,有越来越多是出自精英群体,从财团首脑的子女,到名流后代,再到华尔街的成功人士。这让她意识到美国的乒乓球运动已经在人们眼中的”贵族人群”中流行着。童飞鸣认为这是乒乓球吸引力的体现。她认为这项运动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它的高强度和快节奏,以及充满挑战性的特点,都跟美国的体育文化相吻合。“但它不能只是地下室运动,得有人把它‘秀’出来,把它的文化内涵和魅力展现给美国人看。”童飞鸣语带坚定地说。

“狼养到哪儿去了?”

        当记者问起为什么如此希望乒乓球在美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发展时,童飞鸣提到了中国多年以前的“养狼计划”。大家早就明白中国乒乓球天下无敌在长远来看并非绝对的好事。在2009年中国乒协换届大会上,蔡振华提出中国乒协要和国际乒联加强合作,帮助其他乒协加大培养后备人才的力度,与世界分享经验。当时这个计划被形容成“引狼”。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世界乒坛仍然是中国在‘独孤求败’,狼养到哪儿去了?”童飞鸣直言不讳地发出疑问,紧接着就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不管是什么体育运动,最可怕的当然是没有对手,但是所谓“养狼”不能只是摆出一幅老大的架子要帮人家培训选手,更重要的是要把目光和人气吸引到球台边上来,而吸引人气需要的不仅是高超的球技,还需要推广的技巧。

“乒乓球运动想要常盛,绝不能让美国缺席。”

        童飞鸣有这样的观点跟她在英国的经历大有关系。十多年前,她在英国攻读了体育管理和营销学位,成为同时具有体育营销的理念的职业运动员。她着手以理念为先导去推广乒乓球运动,先在学校组织起了一支乒乓球队,并代表伦敦大学夺得了欧洲大学生锦标赛的冠军,之后又在英国的牛津大学等名校组织球队和大学生联赛,在英国的年轻人中培养对乒乓球的理解和热爱。她还跟人合伙收购了伦敦当地一家叫“普罗派乐”的电视台,用媒体宣传的方式继续推广这项运动。但是再后来,童飞鸣决定离开生活、工作了十多年的英国。就像经验丰富的产品经理,童飞鸣敏锐地觉察到,想要把乒乓球推广成为一项常盛的运动,绝不能让美国缺席。童飞鸣认为,美国是当前世界上实力雄厚又有国际话语权的强国,同时也是体育大国,美国的参与对于这项运动特别重要。既然想要吸引美国人参与,就不能全是中国人或者亚洲人打球,需要更多元地吸引关注。

交流和征服,让美国人了解乒乓球

        到了美国之后,她在纽约指导学员的同时,自己也不断去参加各种比赛,其间输赢皆有,即使知道会输她也一定要去。问其原因,童飞鸣认为,在美国要吸引关注需要顺应美国的文化,两个关键词非常重要——第一是“交流”,第二是“征服”。

        对于“交流”,童飞鸣认为大多数美国人其实不怎么了解乒乓球,对于不了解的东西当然提不起兴趣。因此,职业运动员和公众人物有责任作为使者去交流,去帮助他们增进对这项运动的认识。作为在海外生活工作了多年的运动员,跨越了语言和文化背景上的障碍,她有一种使命在肩的责任感。基于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童飞鸣深谙怎么去交流,其中就包括她强调的第二点——“征服”。 “美国文化崇尚的是什么?是凭实力说话,而不是光靠嘴说,这就需要去征服。”她拿自己的学生打比方,“正式指导前,我会先跟他们打几局,让他知道你是真的厉害,他才会打心眼儿里服气。去参加比赛也是一样,即使输,我还是会打,要用职业运动员的拼搏劲儿去征服人心,让美国人觉得这项运动有挑战,值得参与。”

无法拒绝的邀请

        童飞鸣的球技和坚韧,赢得了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迈克尔•巴布因(Michael Babuin)先生的赏识。去年,巴布因先生联系到她并邀请她到正在兴建的北卡三角区训练中心做主教练。童飞鸣告诉记者,当她得知了创始人安•坎贝尔(Ann Campbell)筹备这家训练中心的故事之后,毅然决定要加盟进来。“我没有理由拒绝这个邀请。”童飞鸣颇有感触地说,“我当时特别受感动。作为一个根本不会打球的人,安凭着一股推广乒乓球运动的信念就以一个女人的肩膀挑起了这个重担,我觉得太有共鸣了,打心眼儿里敬佩她,所以不计报酬用我的实际行动来支持她,同时也是为了一直以来坚持的信念和尊严。” 据童飞鸣介绍,坎贝尔女士对训练中心的基础设施投入很大,采用的都是国际比赛标准的装修和器材,每天运营的成本也是个巨大的数字,但是坎贝尔女士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她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训练中心能更好地为美国乒乓球奥运选手集训做准备。

小小银球依然可以推动大球

        聊到最后,童飞鸣的思路又回到了中国,她认为作为中国国球的乒乓球运动,如果能够在美国从地下室搬到大平台,对于中国的崛起必然有着积极的意义。“我指导的学生里有好几个美国孩子都会说汉语,个别的甚至说得特别流利,这说明不少美国人已经有这个眼光,知道中国在未来是个不能忽视的竞争对手或者合作伙伴。”童飞鸣带着几分畅想说,“如果美国人对乒乓球运动的看法变了,我觉得这对中国形象的树立要超过好几部精美的形象宣传片。”她话锋一转,谈到当年在中美建交中起到重要影响的“小小银球”,和而今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的复杂关系:“也许对于无法在谈判台上解决的问题,可以让两国的领导人带到乒乓球台上去找共识,毕竟体育精神之一就是竞争和友谊共存。”

        回到现实,童飞鸣表示,她很明白一项运动的推动和一些实质的改变绝非易事,需要持续甚至几代人接力努力。她希望北卡三角区的中国企业、华人公司和爱好者们,对训练中心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如果乒乓球运动的推广能在经济和政治上发挥作用,那么支持国球也算海外华人遥遥寄上的一份对祖国的支持。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