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e生活毛苌子】
采访、制作石家兴教授和简宛老师这个专题片,花了半年多。10月8日,最后一个版本发送给石教授指正。他深夜回复说,这天正好是他的生日。
他给我延宕之罪一个太好原谅和宽慰的理由。
我想,在杜克大学访学一年期间主导采制这个专题片的湖北大学陆阳教授,此刻在遥远的武汉,应该跟我一样欣慰。
因为石教授说了:“我读了两遍,做得很好。男主角顕得苍老, 这是他的问题, 怪不了你。”
他就是这么一位不一样的前辈,科学给了他严谨,他却总是可以给生活带来轻松、幽默。
2008年初来美国的时候,我在北卡三角区中文媒体的开创者胡艳萍(Cathy)创办的《华星报》帮忙,得缘结识石家兴和简宛夫妇。石教授那时候该拿的奖都拿了,拥有专利的科研产业化做得风生水起。简宛老师名以文传,温婉、知性,热心文坛公益,文友、读者遍天下。当时给我的印象是,这对来自台湾的夫妇,对大陆朋友特别友善,重视媒体且厚待媒体人。
大概一年多后,石教授夫妇访问大陆路过武汉。当时已经回到单位的我,很热情张罗与他们见面。尽管是地主,却轮不上我尽地主之谊。因为他们和著名作家方方早有交情。方方那时是湖北作协主席。她接待简宛是“公家”出面,更显得隆重。我只需从中联络跑跑龙套。
正式作为美国中文报纸的记者,真正采访报道石教授,是在2017年春天,他在北卡州立大学做了一场讲座,主题《从实验室到市场》(点击标题阅读原报道),全面总结了他搞科研、开公司乃至修身齐家的体会。
也是在那年3月,《侨报周末》举办华人盛典为北卡十位杰出人物颁奖。简宛以其建设华人社区的卓越贡献和良好口碑跻身其中。
后来还有一次,中国海大集团两位高管来北卡考察,通过我访问石教授和儿子石全创办的百瑞国际。因为这个关系,我和石教授及简宛老师又有了几次接触。应该是在2018年,石教授夫妇、Cathy和先生还有我和太太一起,在当时很火的“川百味”有过一次聚餐。自那以后就没有见过简宛老师。
今年开春,得到昔日战友、来杜克访学的陆阳教授助力,我们约石教授做这个专访。没料到他仍然忙得不可开交,除了照顾常年身体抱恙的夫人简宛,他还在与多方约谈合作,开发他的轻型废弃物回收专利设备。
采访完成在漫长的制作过程中,有一次在“上海老街”中餐馆邂逅石教授。我看到他喜气满面,荣光焕发。他带着小儿子、儿媳妇和小孙子来用餐。
石教授夫妇原打算去上海看儿子一家。不料疫情暴发,竟然持续两年多,硬生生让他们放弃了行程。小儿子在上海成家、生子,两位老人都只能隔着屏幕分享喜讯,这是多么不畅快。
终于盼到小儿子一家来美国看望父母,并且儿子的单位很通人情(也说明他很重要),允许他远程办公。可以想象,石教授和简宛心中的那种喜悦。
石教授带儿子一家来“上海老街”,想给他们贴心贴胃的亲近。告别前,因为他另外点一份外卖,要特地带给简宛,还有一点时间,我们单独说了一会话。
除了身材略瘦,他跟我十年前认识他一样,依然挺拔,思路也是一样敏捷、周到。
想必他悠扬、动人的歌声也会是一样。
2008年,在《华星报》5年的庆典上,他即兴献歌一曲。满堂喝彩。
前几年看到报道上记载,他参加一位百岁老人的寿诞,又兴致高昂亮了一嗓。
岁月如歌,从容不迫,石家兴教授让我仰慕和感激,更因为他不只是独善其身,还身体力行去支持、激励他人。
这次采访后,他寄来一本简宛老师的评传《因为世间有爱》,附上一段亲笔留言以兄相称,说明简宛老师不能接受采访的原因。
他鼓励我将中文媒体做下去,特地寄来一个贺卡,在封面上写道:“幸运属于坚持者!”夹带一张1000美元支票,附上一句留言:“谢谢你对我们一家的厚爱,祝福你们事业成功!”
他的心意暖意融融、弥足珍贵。
我将这些留言、这张支票,都原封不动,好好珍藏!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