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惊鸿 【华e生活笑侠整理】
美国内战前夜裂变了很多奇葩故事,不得不拿出来说说的是引起全场关注的热血中年男约翰·布朗。
他带领十来个人,攻占国家级军械库,打算抢夺枪支,武装奴隶,推翻奴隶制。这样出格的事当然受到镇压。他被捕并处死。
那一年他59岁,知天命很多年了,竟还这样气冲霄汉。而且他是白人,本身及祖先没有受到过奴隶制的压迫,没有被逼到极致的爆发。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在这场必死的行动中,他还带上了自己仅剩的三个儿子。后来,两个被打死,另一个进了班房。
天生一个殉道者
约翰·布朗与奴隶制有什么样的过节和仇恨,以致于甘愿赔上自己,甚至于儿子们风华正茂的生命?
查询他的家庭背景和经历,他没有黑人血统。祖先从欧洲大陆来到美国时,落地在北方。从来没有在南方奴隶制的种植园生活过,也没有到访过南方。他没有黑奴朋友,或者隐藏黑恋人。没有亲身经历过黑奴制可能的压迫与凌辱,也没有一手的见闻与故事。
同大多数生活在北方的美国人一样,约翰·布朗从懂事起,就认定美国土地上仍然保存的黑奴制是落后的不公平的制度。在当时的美国北方以及文明灯塔地位的欧洲,反对买卖奴役黑人已成为普适的真理。
只是约翰·布朗家族走得更远更极端。他的家庭传承,更有一种为理想世界而献身的精神,更有一种清教徒般的克己复礼。从他父亲开始,就会轻易中断手头的生计,拖儿带口跨州搬迁,以搬到气味相投的社区。在俄亥俄州时,他们与格兰特一家做了几年邻居。
这个格兰特就是那位取得内战胜利的北军总司令,战后当选美国总统,连任两届。
格兰特的父亲曾在约翰·布朗父亲的皮革厂打工。他们是先后移居到这个最反奴隶制的社区的。
显然,约翰·布朗反抗烈度更强。他甚至于没有活到美国内战,就被送上了绞刑架。
约翰布朗受刑处,现在似乎是一处住家,草地上黄色的是抗议《反堕胎法》的牌子。
而格兰特娶了奴隶主的女儿,家庭起居一直有黑奴照料。而且在和平年代挣钱运势欠缺的格兰特,婚后经济全靠奴隶主老丈人罩着,直至他浴着四年美国内战的鲜血,将一场场胜利踩作台阶,登上荣耀中心。
约翰·布朗承父业,做生意,曾经小富过,先后娶了两任妻子,生了十几个孩子。但是他不仅不鸡娃,不内卷,而且在四十多岁,上有老下有小,责任深重的家庭顶梁柱年龄,停止了所有挣钱营生,把家搬到纽约州的黑人社区。
黑白混居,在当时美国极为少见。黑人在南方大多为奴隶,居住在种植园内划定的居住区域。北方的黑人虽说是自由民,但与白人也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约翰·布朗把全家特意搬到黑人区,可见他不是一般的白人。
在他之后的一百年,黑白也没有融合。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在她的回忆录中写到童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芝加哥,当黑人搬进一个小区时,那个小区的白人就会一户户搬走,直至那个小区完全变黑。
他的传记作者说:约翰·布朗心底有一个藏了三十年的想法,那就是成为奴隶暴动的领袖。他认为自己就是美国的摩西,注定要带领南方各州的奴隶走向自由。他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工具” ,肩负 “神圣的义务” 。
哪里流血奔向哪里
约翰·布朗55岁时,再一次举家搬迁。这次的目的地是“流血的堪萨斯”。
与约翰·布朗居住过的美国东部各州相比,堪萨斯属于欠发达地区,并不宜居。但是自1854年起,美国大量人口搬去堪萨斯,那是一次引人瞩目的政治移民潮。因为堪萨斯在人口增加到一定数字后,打算建州。
问题来了,这个新建州是蓄奴州还是自由州?答案是:这得由当地居民自己投票决定。
于是,拥奴的和废奴的双方都往堪萨斯移民,试图以自己的肉身增加选票的多数。
约翰·布朗及他的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婿加入了堪萨斯移民潮。小他17岁的第二任妻子拒绝前往,仍留在纽约州。
约翰·布朗父子的搬家马车里生活用品比较简略,大部分空间让给了刀枪和子弹。他们在堪萨斯住了近两年,谋划并参与了多次袭击拥奴派的行动,杀死了五个人。拥奴派也拿起武器反击,冤冤相报,对立双方的伤亡在增加。约翰·布朗两个儿子的生命留在了这段史称“流血的堪萨斯”的土地和时期。
1856年,新当选的州长命令双方放下武器,并表示对以前卷入争斗的人员宽大处理。
约翰·布朗和剩余的三个儿子离开堪萨斯后,并没有安心回纽约州老家过寻常日子,而是四处串联,策划更大范围的奴隶起义。
1859年5月10日,在加拿大靠近美国边境的小城查塔姆召开了一次废奴制宪会议。那个小城6000名居民中有三分之一是从美国南方潜逃过来的前黑人奴隶。会议选出了新国家的总统,是一名黑人。还有副总统、国务卿等等,约翰·布朗当选为起义部队总司令。所有与会者都在新宪法上签了名。
这番操作跟美国建国时华盛顿们的独立宣言、制宪会议、大陆军有点像,但天时地利人和似乎又差了很多。约翰·布朗在美国东北部几个州见了不少人,寻求支持,获得了一些秘密捐款。
当时黑人中的知名女性塔布曼也卷入其中。我在《挖一挖黑超女塔布曼》中曾专篇写过她。一个神奇的女人,头像将登上20美元纸币。她出生时是黑奴,自己逃出来后又帮助其他黑人逃出种植园。约翰·布朗委托她招募黑人起义者,称她为塔布曼将军。
约翰·布朗还曾与另外一位黑人运动领袖道格拉斯长谈多次,说服他加入起义。但是道格拉斯认为约翰·布朗的行动计划是自杀式的,不仅自己没有参加,还劝止了其他黑人的参加。后来约翰·布朗失败被处决时,道格拉斯说:“布朗对我的种族事业的热情远大于我。我可以为奴隶们而活,而他可以为他们而死。”
一次英雄亮相般的突袭
那年9月,总司令约翰·布朗在等待他的队伍。他期待首批成立一个4500人的旅。但是,直到行动开始,他把自己数进去,也才21人。
为什么没有吸引到更多人参加呢?包括那些积极于种族解放事业的黑人领袖也没现身呢?
因为这次行动本身就是以卵击石,灯蛾扑火。卵破石犹在,蛾焦火更旺。
与当年堪萨斯流血不同的是,这次不是民间互斗,而是去袭击国家机器。
这次行动选址在哈珀渡口市,现西弗吉尼州境内,当年属于弗吉尼亚州。这个地方现在名气不响,当年却是交通要冲。两条著名河流在此交汇,它们是流经首都华盛顿的波多马克河和伸入阿帕拉契亚山脉的仙纳度河。美国第一条铁路也抵达此地。建在这里的美国联邦军械库藏有10万支步枪,几乎是当年美国政府军的全部家当。
牌子处为西弗吉尼亚州界内的哈珀渡口,图左的山坡属马里兰州地界,图右的山坡属于弗吉尼亚州地界。
1859年10月16日,约翰·布朗带人突袭并占领了只有一人守护的军械库。周边居民、民兵闻讯后立刻赶来,双方交战,互有伤亡。约翰·布朗被包围在狭小建筑内,断了后路。10月18日,美国联邦军队赶到,分分钟活捉了约翰·布朗。
每次读到这里,我总有很多疑问。
约翰·布朗事先有没有计算过赢面?还是计算失误?十几个没经过专业训练的外来者,打群架都会输于当地人,何况是在蓄奴州带头大哥弗吉尼亚的地盘起事,动了美国联邦军队的要命枪杆子。
10万支步枪如果真的发到奴隶手里,没组织,没纪律,没培训,没控制,将造成怎样混乱的局面?除了更多流血,会精准指向推翻奴隶制吗?推翻之后世界就太平了,种族就平等了吗?
他为什么把自己的亲生儿子牵涉进去?这条道路的前程很明显,要么被打死在现场,要么被活捉,审判后上绞刑架。
也许患得患失,就不是约翰·布朗了。他全程表现得更像电影中演的英雄,而不是尘世生活中的六旬父亲。交火中,一个儿子死在他身边。另一个儿子也被子弹击中,哀求父亲结束他的痛苦。约翰布朗回应说:“如果你注定要死,就像个男人一样死。”几分钟后,这个儿子也死去。
此话伤人:他疯了
约翰·布朗突袭和被捕,是美国内战前夜轰动一时的网红事件。
对他的审判走了法定程序,有公诉人,有控辩律师,有陪审团。刚刚兴起的电报将现场新闻快速传送到千里之外,这是首次在全美范围内同步直播的热点事件。
当年11月2日他以叛国罪被判绞刑。弗吉尼亚州顶住了巨大的看守压力,保证了约翰·布朗从判决到执行的一个月的生存权利。
弗吉尼亚州长在写给时任总统布坎南的信中称,他们获悉有很多人正在试图搭救约翰·布朗,他们取得了其中一些计划详案。
约翰·布朗被关押的查尔斯小镇,为此派驻了数千名士兵。他去法场受刑的路上,更是戒备森严。之前一天,当地铁路的非军事运输全部停止,进入全面戒严状态。
约翰·布朗本人拒绝越狱。他的一位朋友装作醉酒斗殴主动被捕入狱,跟他会合,以作内应,试图带他一起在夜间破门逃亡,去往纽约州或加拿大。约翰·布朗拒绝了这次机会,并告诉他的朋友,他不想作为逃犯在美国联邦的追捕中生活,他更愿意成为废奴烈士接受处决。他给妻子写信道:“我的鲜血将比我一生中所做的一切更有利于推动我的事业。”
支持者的信件像雪片似的飞向小城监狱。而约翰·布朗在一个月的候刑期内写了数百封雄辩的回信。这些信件中的部分被刊登在报纸上,让他的废奴主张传播更广。
一些知名的作家、诗人站出来公开支持他。如被林肯称为“美国孔子”的思想家爱默生,还有曾避世两年,慢炖出人生哲理名作《瓦尔登湖》的作家梭罗发表了万言请愿书。爱默生与梭罗是意气相投的好友,事前曾见过约翰·布朗。
草根出生的著名诗人、林肯的死忠粉惠特曼在《流星之年》追述了他的心迹:“我要歌唱一位高个白发老人/怎样在弗吉尼亚登上了绞刑架/我当时在场/默默观望 /咬紧牙关/我非常靠近地站在你这老人身边/那时你冷静而淡漠/登上绞刑架/因未愈的创伤和衰老而微微颤抖”。
“境外势力”中的著名代表应推维克多·雨果,这位留下名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的大师级法国作家,曾因突出的文学才能而被封爵,当上议员,深度介入政治,此时因与当局不合,正在流亡中。他文采飞扬的公开信发表在大西洋两岸的报纸上,请求赦免约翰·布朗,并提出了美国可能发生内战的警告。但是他的发声没起到实质救援作用。
指示牌显示,绿色草地就是当年的军械库。
沉默的人群中有不少是南方立场的行动派。如率领美国政府军队前往哈珀渡口平叛并活捉约翰·布朗的军官,就是后来内战中担任南方邦联军总司令的罗伯特·李。而在刑场挤挤挨挨的人群中,还有后来成为南方名将的“石墙”杰克逊(这位爷很有故事,我计划以后专文写他)。另外,南方立场的演员布斯也在场,多年后他刺杀了林肯。
那么林肯是什么态度呢?他现在被作为反奴隶制旗手的他,当时应该站出来支持约翰·布朗?
从业政治,就不像作家诗人那么简单,可以直抒胸臆。站在他的位置,有两个因素他不得不考虑。
约翰·布朗被司法体系认定为叛国罪。美国参议院任命了一个两党参与的委员会,调查是否有公民向约翰·布朗的袭击行动捐献武器、弹药或金钱。代表南方的民主党试图追责共和党,而代表北方的共和党则竭力撇清与约翰·布朗的关系(虽然他们中的一些富豪确实匿名捐助了)。调查委员会开会时气氛紧张。一位参议员写信给他的妻子说:“双方与会代表都携带致命武器。”在激烈的辱骂声中发生了一些刀剑出鞘事件后,委员会对证人的提问非常谨慎,担心引发暴力事件。半年后递交的报告称没有发现党派参与的直接证据。这可能也是内战前夜,两党为避免冲突升级的再一次努力和妥协。共和党为逃脱指控而庆幸,哪里想到去为约翰·布朗的废奴主张辩护?
另一方面,林肯此时正以共和党提名人身份,致力于竞选总统,还没跟南方撕破脸皮,还期望得到更多的选票。所以,他和他的共和党人断然否认与约翰·布朗的联系,并称后者“疯了”。
是预言还是咒语
政治和法律都没站在他这一边。1859年12月2日,约翰·布朗如期走向刑场。之前一天,他的妻子乘火车赶到,与他一起共进最后的晚餐。但被拒绝过夜,这让约翰·布朗很恼火。
因为支持南方秩序的当地民众情绪激烈,包括记者在内的大多数北方支持者被劝离了现场。午时,约翰·布朗被宣布死亡。他的尸体被装进木制棺材,脖子上还套着绞索,由火车运往他家所在的纽约州北部安葬。
他留下了著名的遗言:“我,约翰·布朗,现在坚信只有鲜血才能清洗这个有罪国土的罪恶。而过去我以为不用流很多血就可以做到。”
哈珀渡口的小型约翰布朗博物馆前门。
约翰·布朗赴死,像当今撕裂网民的热点事件一样,将南北双方的情绪和观点推向两端。北方废奴派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似的站在道德制高点,鼓动推翻奴隶制。而南方拥奴派则为由来已久的经济结构所控,难以自拔,受尽窝囊气。一年后,南方诸州投票决定离开美国大家庭,另组南方邦联小家庭,过自己的独立日子。
一方要走,一方不让,大家都操起了家伙。战争的机器启动,谁也无法将它关停。整整四年,打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满目疮痍。65万将士死去,比美国参加所有其它战争死亡人数之和还要多。大多数美国家庭失去了父亲、丈夫、兄弟和儿子。终于,南方战败。奴隶制在宪法修正案层面被废除,虽然真正平等的道路还很远。
约翰·布朗一语成谶。不知算是预言,还是咒语。如果是预言,他一路走过来的选择与行动,似乎预见性和计划性都不强。如果是咒语,对于一颗拳拳爱国心来说,似乎又太恶毒了。
白头宫女说前朝往事
美国内战人物中,约翰·布朗大概是被研究和考量最多,纪念最少的人。
有人奉他为烈士,勇敢而光荣的老人,纯粹无私的殉道者。也有人说他是偏执的狂热者,糊涂好斗,杀人的疯子。还有人说,用21世纪的标准,他是恐怖分子。
事发当地人不愿纪念他的突袭,美国联邦政府也没有理由纪念“叛国罪”的人。内战硝烟散去后,堪萨斯州曾形成议案,将该州展示在国会大厦内的两个雕像名额之一给约翰·布朗,以针对弗吉尼亚州选择了南方邦联军总司令罗伯特·李。李的雕像进了国会大厦(近年移除,被一名黑人女性替代),而布朗的雕像却始终没有得到资金支持,不了了之。
2022年7月,我寻访美国内战遗迹,来到哈珀渡口,看到一座从容雅致的河畔小城。它距华盛顿市区才80公里,真是郊游、休闲、泛舟的好去处。
哈珀渡口市的餐馆咖啡厅一条街。
镇中心有小型约翰·布朗博物馆,也有当年突袭的军械库遗址,现在是一片草坡。一旁的火车站还在营业,根据其到发线、班次和客流判断,估计相当于中国铁路的四等小站。铁路客运在美国早就退出主角地位。
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在距镇中心几公里的地方,设立了游客中心,提供大型停车场和免费班车,为络绎而来的游客提供信息和方便。游客中绝大多数为白人,参观,拍照,逛吃,神情淡定。
163年过去了,再火爆的恩怨也冷却了。相比严重撕裂的社会冲突,我更爱这白头宫女说前朝往事的悠然,爱恨情仇,都随风而去。极端暴力,或许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道路。
作者简介: 胡惊鸿,文艺学博士,作家。生于上海,现居美国南方,北美中文作家协会终身会员。几十年来,中文写作已经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发表散文、评论、纪实作品近百万字,出版个人作品集两部。
你的系列,我每集必读,写得太好了 :-)刚从DC搬到北卡,你文中提到的地点大部分都去过,后悔没仔细看
这位作家的这个系列,我也非常爱!她将人的精神立起来了,让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