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的绿豆糕

 【夏洛特华人 作者:清风明月】

作客阿婆家,享受”三件套”

在我们浙江乡下,姥姥叫”阿婆”,妈妈叫”媚娘”,据说是唐朝留下来的称谓。

上世纪80年代中我读初中时,乡下温饱已不是问题,但日子依然过得拮据。大概是苦日子过习惯了,我的阿婆平时一直非常节俭。

我家住得离阿婆家不远,一小时的步行路程,有事没事的我就总爱往那儿跑。记得大约在重阳节之后的两周后,在那个周六,就又给阿婆送去了自家山地里亲自摘的桔子。

阿婆看到我时,真是一个喜出望外,用乡下标准的待客”三件套”招待了我这个大外甥:茶水、香瓜子和水煮荷包蛋。这也是我从小就喜欢吃的浙江地方特色的零食。

PhotoCollage_20191015_133055654.jpg

▲称之为”三件套”的零食:茶水、香瓜子和水煮荷包蛋

阿婆的身世

回想大家闺秀出身的阿婆,嫁给了勤劳能干的阿公,他们曾经辛劳地经营着一个收入不错的糖梗制糖厂。尽管我唯一的舅舅因小时候发烧导致脑膜炎有后遗症,一大家子日子还算是安逸。

▲在浙江称为“糖梗”的,也就是绿色甘蔗。

▲浙江农村糖厂的制糖过程,与现在宣传的浙江义乌红糖制作,还是差不多的。

后来在60-70年代,因为国家禁止多种经营政策,阿婆家糖厂被迫关闭了,因而家道中落。待姨娘们都出嫁,阿公病逝后,就只剩下年迈的阿婆守着残疾的舅舅。阿婆就变成了只有靠亲戚和村上邻居们的资助,才能贫寒度日。

日子再苦,阿婆还是会尽可能把苦日子过甜的。每次我们去探望时,她都会四处搜罗,哪怕去左邻右舍借点水果小吃,也要变着花样弄点零食,给我们这帮小孩解馋。我们在阿婆家也变得懂事,不去淘气闯祸,不会给阿婆添乱子。这样孩子们少惹麻烦,阿婆在别的客人们面前也有面子,就可以维护她因大家闺秀出身而习惯的“体面

 绿豆糕,没有在最美的时候遇到你

“明儿,我这可还有好吃的”,絮叨间,阿婆踮起脚,取出碗碟柜最上层的一个小方盒,轻轻放在桌上。她说: “重阳节那天,上吴的亲戚带来的绿-豆-糕。”

上吴是阿婆的娘家。绿豆糕可是稀罕物,一般吃不到,可就是不耐放。秋天尽管天气凉快些,绿豆糕放个三、五天,也肯定就馊了,更何况重阳节那时都已过去两周了。

6.jpg

言语间盒子打开了,一股馊味便在空气中蔓延开来。不过,在阿婆这儿,我早已习以为常了。阿婆不动声色地掰了并排的两块绿豆糕送到了我手上,她自己也自如地拿了一块吃起来。

八十年代中期,市场里可买的东西尚不丰富,即使有钱还买不到冰箱。人们对食品质量就没那么讲究。哪管什么隔夜不隔夜、相克不相克、营养不营养啊,有什么就吃什么,填饱肚子要紧啊。在我们那里,大家都吃剩菜,就算是吃馊菜也是很普遍的。没有冰箱、手头又拮据、工作还很忙,不吃剩饭、馊菜,又能怎么着呢?!

农村长大的孩子,对馊了的食物是可以将就的。平时零食少,还矜持个什么劲啊!去姨婆、姑婆、舅婆等长辈家串门,吃到臭肉、烂虾、馊鸡蛋,几乎都习惯了,成了家常便饭。

我习惯性地把食物往嘴边送,想吃可实在扛不住那越凑近越浓烈的馊味。“有点馊了,但还好吃的”,阿婆一边嘟囔着,一边就淡定从容地吃完了手中的绿豆糕了。看来经过优渥生活,也吃过苦的阿婆,对这种拮据的穷苦生活已经很合得来了,显得淡定从容。阿婆是乐观的,她觉得:生活总有瑕疵,忍得下,才有明天啊。

 感慨:英雄末路,美人迟暮

我心里很难过,抬头看着阿婆,看到她尽管年近古稀,但身段眉宇间大家闺秀的风韵依然可见;我又低头看看那馊得发臭的绿豆糕,它曾经可也是人间美味啊。难道这就是 “英雄已末路、美人已迟暮”吗?

thR8YUIFGD.jpg

我满心酸楚,分不清是为了变质的绿豆糕可惜,还是为了阿婆一大把年纪,却还要吃馊了的食品难过……

(2019年10月13日)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