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旭 (美国,夏洛特)
“成功人士有一个共性,他们的人生字典里没有不可能,所以你不要告诉年轻人那是不可能的“。某天在油管上听到某人说,我立即心有戚戚。
多年来,在公司的各种心得会上,每次让我讲故事,我都会“拎”出这个老套路,让年轻人听听我的”不可能”的故事。
第一个不可能 第一份工作
98年研究生毕业找工作。那时的公司们来校园招募,我应聘了几家公司,都无下文。最后的一间是高科技咨询公司,我读的专业虽号称工程技术,技术含量极低,是培养诸如工厂”监头”的。
面试的场景记忆犹新,我– 带着一副特大号眼镜(当时觉得很正常),土气的服饰(经济基础薄弱),非常不流利的英文,与若干西装革履,二十出头的”帅哥” “对阵”。记得应聘的结果是,他们希望我能拿到当时炙热的C N E( Certified Novell Enginee)证书。也清晰的记得,走出房间,迎面并排坐着三五踌躇满志,白衬衫漂亮领带的帅弟,我暗自感叹原来我的”竞争对手”如此年轻英俊。
过了一两个月,公司到校园”介绍”其业务和成绩,我也在诺大的观众席上,演讲结束我已经走出楼,发现忘了雨伞,回去取时学生们正围着主管提问。我犹豫片刻,鼓足勇气,在主管出门的路上截住他,”我已经取得了你们上次说的C N E 证书,你们还招人吗?”出乎所料,他居然说,”明天我们还会在学校,你能来面谈吗?”
如那句俗语,”后来的事儿就成为历史。” 公司主管很满意我在短短时间过三关斩六将,获得当时业界重磅的证书(记得要4、5个考试,而且每次我到驱车几个小时去外地考场)。
不过,这并非是我不可能的故事。我欣喜而自豪地将我得到工作机会的喜讯,告诉给当时与中国的几个研究生关系最好,最善解人意的教授,满心以为她会分享我的兴奋,没想到她语重心长了一大段话,我那时来才美国一年多,英文仍似懂非懂,不过她的中心思想我领略了,”这是一个高科技咨询公司,你的英文和文化都还在初级阶段, 这个工作你恐怕难以胜任,也许应该继续找。”
她的话确实不无道理,何谓咨询公司,在信息有限的90年代,对于刚从中国来的,喜欢文字而不是数字的我,完全是一头雾水。甚至老板问我想去哪个部门,我对三个部门,系统,网络,安全的理解为零。
不过我的第一个工作就是高科技咨询公司的工程师了。
最左面的是我雇用了我,多年的老板和朋友(照片摄于1999年初)
第二个不可能 第二份工作
在被第一位老板培养呵护八年多后,我却不想再做售后咨询了。恰巧2006年夏在中国度假的时,Veritas (曾经是一家辉煌的硅谷企业)的一个经理发邮件问我要不要加盟他们的销售团队。应聘很顺利,中间我饿了,经理们还立即买了萨拉,两人提问,我边吃边答。2006年8份准备去新工作报到。
无独有偶。我像得到第一份工作时一样心怀喜悦自豪,告诉老板我准备跳槽到Veritas。第一当时的公司是Veritas的零售商,非竞争对手,有些许去了今天所谓大厂的意思;第二从售后咨询到售前销售,是经济与职业双丰的逾越。尽管他是老板,但也是多年来关注滋润你事业成长的朋友,满以为他会为我高兴,结果他与教授的反应和作为几乎如出一辙,也是一大番殷切疏导。 ”这可是销售,完全是靠演讲能力吃饭的等等。”具体内容都已模糊,总而言之勾出一幅前途皆险峰,回头方是岸的画面。
在Veritas(后来并入被赛门铁克)做了整整十四年,也算风生水起,囊获各种奖励。
教授和老板都是了解我,关心我,爱护我的人,但在我人生的关键处,毋庸置疑,他们都出于好意为我着想,告诫我前路不可能。我因此告诉女儿,有梦就去追,即使妈妈,那个最了解、最关心和最爱护你的人,都一再告诉你不可能。
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物理我不懂,但他总是非常励志, ”勇敢,好奇,坚决,你就能出奇制胜。你就可能做到。”
第三个工作,没有人再告诉我不可能。在谷歌做销售,我们每天挂在嘴上的就是”家训”– ”可能的艺术”,不厌其烦地告诉客户,我们的工作就是把你们认为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
实际上,你比别人和自己想象得都更强大,你可以证明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