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旭 (美国,夏洛特)
八、九十年代,爸爸为数不多的照片里远叔的”出镜率”是最高的。他们一起写文章,一起出书,一起打康乐球、乒乓球,一起云里雾里的抽烟。小时候,只要找到远叔就知道爸爸在哪里,尤其是下班后,两人更是如影随形。后来两家住同一栋楼,连装修都同时进行,大小物件每样买两个,两家的一门一窗,一柜一台都是一模一样的双胞胎。
就像我对爸爸其实并不很了解一样,我小时候对远叔这样德高望重的长辈也是不敢多讲话。不过远叔的性格要比爸爸随和很多。记得有一次教研室及家属一起去棋盘山旅游,远叔和学生们比酒量,对远叔来说,啤酒是不存在”量”度的,记得他说,”只是上水和下水的问题,中间没问题。”
与远叔谈得比较多的,恰恰是最近,恰恰就在两个星期前。而之所以能够打破我自小堆积的对长辈的”惧怕”感,是远叔经常会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点赞,还会与我分享。去年八月,给我推了一篇“孟德斯鸠的论十恶”,十月的一个半夜三点送来了“交响乐版的《百鸟朝凤》”。我说您老人家半夜看微信啊,他立即回复到”老年人觉少,一觉醒来三点多了,顺便看看手机,给你点赞,此后可能睡着也可能睡不着了,一晚睡五个小时再加上午觉一小时,这就是我们老年人的生活。” 朴实又真切。父亲不到80岁就离开了我,与远叔的交流,就像又有了父亲,甚至胜过父亲,因为想象父亲不会给我的朋友圈点赞。
十月凌晨点赞之后就是圣诞节了,远叔在微信上给我发来一系列的语音和文章,当时我在游轮上没有信号,文件过期打不开了。回来以后我很不好意思,请远叔再发一次,他按12月给我发的顺序清楚地重发。他89岁高龄,思路的清晰,对微信操作的熟练令我感叹佩服。
原来美国著名的纳米伦理杂志上,发表了米切姆(美国著名技术哲学家)和尹文娟(中国技术哲学与STS论丛作者)两人对远叔的第二次访谈录。”这里有我和你爸友好相处的经历,还有对你爸《技术哲学引论》一书的评价,现把尹文娟给我的微信和全文转发给你。请不要再转发了,千万别整到群里我讨厌莫名的点赞。”最后这句话完完全全透露了父辈学者的真品质:他们可以给你点赞,夸奖你,扶持你;他们如烛,点亮你,照耀你,自己却永远不希望被捧到神坛,被套上光环,把荣誉桂冠都压在床下箱底。
我非常仔细地阅读了这个英文的采访录后,引发我和远叔1月22日的一系列对话。他说,”我一生有三个最好的学长、老师、朋友,一位是星野芳郎(日本著名技術評論家),第二个是你爸爸,第三就是米切姆。我本来想写三个话题,讲述我与他们之间的友谊。由于身体的原因,我写字已经不是那么流利,这个任务我完不成了。我想写的’我与陈昌曙’,是回应哈工大’一个槽子拴不住两条驴’的俗论。在我们东大,我和你爸,就是一个槽子的两条驴。”我听到这里几乎禁不住笑出声。远叔接着说,”我都有了个提纲,但是现在不行了。”我从轻松又失落到沉重。”原来我是想在东大校刊上开一个随想录,写写这三个人,现在写不动,也不想写了,这个任务就是遗憾地完不成了。”我自告奋勇地说,那您口述,我帮您写出来。远叔非常平静坦然地回答,”人生总要留点遗憾,没关系。”
远叔的微信名(远达)是对他真性情的最好描述。豁达,通达,明达,信达,对自己,对朋友,对家人,对学生,甚至对我这个小字辈。达,走字旁一个大,远叔一生行得远,走得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