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上午,北卡华人学者中美交流协会组织杜克大学半日游活动。仲春时分,杜克花园和杜克校园正是一派日丽风清、绿肥红瘦的繁盛景象。
大约1年半前,协会在深秋之际组织了同样一场活动。事后,陈晓欣教授将他经过认真考据撰写的《杜克印象》分享给记者。记者结合现场见闻事后写出这篇报道,刊发在当时供职的《侨报》上。
众人来到杜克雕像前。记者毛苌子摄
坚强地跻身全美前十、被誉为南方哈佛的杜克大学,值得领略的风采很多,比如,护理专业排名全美第一的医学院,风头曾盖过哈佛和芝加哥大学的杜克福库商学院等。单纯将杜克作为一个景点来走马观花,就足以让人惊艳和流连,若得有陈晓欣教授“导游”,必定会让人备感兴味。
█侨报记者毛苌子北卡报道
集结。
10月21日大早,天朗气清,北卡中央大学华人教授陈晓欣站在杜克花园清凉的深秋,迎来了30多位预先登记的访问学者及家人。杜克校园半日游的组织者、北卡华人学者中美交流协会董事长王朝晖早早赶到,为这次筹划已久的活动开场。
“美国顶尖名校中,都拥挤得不行,发展空间受限,只有杜克不缺地。”陈教授说。他拿出自备的地图,大致介绍杜克的地理位置、空间布局以及当天的行程安排,然后招呼大家拿上他准备的瓶装水,请大家先逛杜克花园。
难得一见的残荷与鸳鸯
一般人游杜克花园,都从正门进。陈教授带大家从游客中心背后入园,来到一个圆形的露天乐池。乐池旁的小池塘里,十几片睡莲静悄悄浮在中间,几枝在美国并不多见的荷叶,仍独守一隅傲立深秋。“这个地方是一位华裔捐建的。”他说。
杜克花园全名是莎拉杜克花园(Sarah P. Duke Garden),建成于1939年,是杜克医学院神经病学教授汉斯(Frederic Hanes)劝说杜克兄弟中老大的妻子莎拉夫人捐款2000万元兴建的。莎拉夫人是缔造杜克烟草王国的第二代本杰明·杜克(Benjamin Duke,大杜克)的太太。杜克教堂正前方广场上那尊塑像,是他弟弟詹姆斯·杜克(James Buchanan Duke,小杜克)。莎拉夫人去世后,汉斯医生又劝服她的女儿玛丽·杜克·比德尔(Mary Duke Biddle)捐资续建以纪念自己的母亲。70多年来,经后人不断捐赠、增建、改造、维护,让这里成为杜克大学、三角区乃至北卡州的标志之一。
中国人大量来到美国还是近30年的事。在这之前,北卡人对亚洲的印象差不多都来自日本,所以杜克花园的亚洲元素,比如那座红色的拱桥和来自日本的樱花、枫叶……陈教授说,花园正在建一个中国园,还没有完成。不断满足游客的需要,引进不同地域的特色植物,正是杜克花园魅力常在的原因所在。
绕过几条林间小道,来到一方较大的池塘前,各种花色的鸭、鹅之类在栖息、游弋。“里面有几只鸳鸯,是从中国引进的。”陈教授说。走到游人更多的又一处池塘,孩子们看到里面养的满池锦鲤开心不已。这种观赏鱼在中国很常见,池塘一侧也有几株残荷,让人倍感亲切。
“那时候的南方富人都经受过劳作、谋生的辛苦,比如,老杜克发家前,就是住在附近种烟草的农民。他们这些人有钱之后还很有情怀,建花园、医院、学校造福于民。”游走在不知道逛了多少次的花园,陈晓欣感慨世风不古,向同游的访问学者开玩笑说,“你们大部分也是医生,碰到合适的机会也可以像汉斯那样动员富人捐钱建花园。”
杜克花园池塘里的游禽吸引着孩子们。
“烟草大王”的慧眼与情怀
离开世外桃源般的杜克花园,陈晓欣教授带大家穿过一片山林,来到杜克大教堂广场,汇集到广场上唯一的雕塑——叼着雪茄的詹姆斯·杜克前。
站在雕像前环扫四周的建筑——典型的哥特式尖顶教堂,钟楼高耸;两侧,一边是图书馆,一边是学生宿舍,看起来像欧洲的古堡。这些建筑貌似年代久远,实际上建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相较于美国许多名校,杜克非常年轻。陈教授介绍,建造新校区之前,就是这位小杜克差人到处学习,最后决定借鉴普林斯顿大学的风格。他亲自到附近Hillsborough的采石场,选取7种不同色彩加上细微阴暗度差别共17种石材,用以装饰建筑群立面,比普林斯顿的石材更显得古老、温暖、柔和。
杜克的前身是一所神学院,名叫三一学院,旧址还保留在而今的东校区。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嘉澍曾在那里就读过一年。据说1925年4月的一天,小杜克和菲尤(William Preston Few)校长一起走出达勒姆市区,看中一片长满松树、橡树和山胡桃树的高地,当时就决定在此建一个新校区。这就是今天的杜克西校区。
小杜克希望把教堂放在校园的中心,而且要高出其它建筑,希望教堂对年轻人的灵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教堂正前方草坪修出两条交叉的人行道,是有意安放的‘十字架’。”陈教授说,当年老杜克被马背上的传道人感化,成为虔诚的教徒,沿及他的儿子。所以杜克的校徽上正中是个十字架,下面的校训是拉丁文Eruditio et Religio,意为“知识和信仰”。
八九十年前,“眼前”这位商业奇才独具慧眼,从欧洲妓女把玩的小卷烟中看到商机,顺应席卷而来的工业化、城市化时代,把卷烟推广普及到全世界,并通过并购、跨国垄断成为美国的“烟草大王”。陈教授说,小杜克不仅极有商业天赋,做慈善事业也有长远眼光,规划细致、设计周全,行事果断、注重实效、不计闲言。把三一学院改名杜克大学的主意,本是杜克首任校长菲尤提议、学校董事会批准的,但是当时有流言认为小杜克本来要买下普林斯顿大学改成自己的名字,因为不成功才出重金收买三一学院。小杜克不为流言所动,果断推动大学的建设。这种行事风格后人总结为:“如果所有人都说你好,那你恐怕什么也没有做成”。
杜克家族从老杜克开始,就捐助三一学院。1905年他去世后,大杜克代表其家族来帮助杜克。1924年,小杜克出资4000万元(相当于2015年的5.5亿美元)设立杜克捐赠基金(Duke Endowment),用于支持非盈利医院、南北卡的孤儿院、南监理会的乡村教会、退休牧师和家庭及以杜克大学为主的南北卡4所大学。1925年10月10日,小杜克在纽约去世。他留下财产的一半给杜克捐赠基金,时值6700万元(相当于2015年的9亿多元)。菲尤校长曾说,“如果不是他,三一学院不会搬到达勒姆,也不会有后来的杜克大学。”
杜克大教堂正大门上的雕塑。
杜克教堂的雕像和珍藏
杜克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杜克大教堂,无疑是陈晓欣教授导游的重点。从1930年奠基到1935年竣工,杜克教堂建设用时5年多时间,耗资230万元。“当时美国时兴这种哥特式建筑,大片镂空的玻璃窗和飞扶壁使建筑物显得更高,再辅以尖顶、尖形拱门和正门的拱形装饰,配以暗色调的材料,给人历史久远的感觉。”他说。
站在去年重新整修的教堂前,陈晓欣将大家的视线聚焦在拱门及两侧镶嵌的9尊白色雕像上,逐一介绍他们的身份和历史地位。教堂大拱门中间那位叫Francis Asbury,是美以美会在美国的第一个主教。他两侧各有一尊雕像,下方两个小拱门中间有一尊雕像,大门左侧并立着3尊雕像,都是基督教历史上贡献卓著、开创新局的人物;大门右侧本来也并立3人,是最接地气的美国南方代表性人物,从左到右分别是,“南方的政治家”——独立宣言起草者、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南方的战士”──美国内战南方美利坚联盟国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南方的诗人”──西德尼·拉尼尔(Sidney Lanier),用诗歌表达对乡土的热爱、激发南方人战败后重建家园的精神导师。因为前不久发生弗吉尼亚“白人至上”主义者暴乱致人死伤事件,有人认为李将军是“白人至上”主义者的化身,不知谁暗中下手将其“毁容”。新任杜克校长果断决定将原来站在中间的“他”搬走存放。这就是原本10尊雕现在只能看到9尊的原因。
陈教授介绍,教堂平面结构呈“十字形”,墙上77个窗户都镶嵌着彩色玻璃,上面画有近千个人物,展现的都是圣经故事和场景,教堂内有3个巨大的管风琴,每个星期天的下午5点,这里都有管风琴演奏。因为教堂内不容喧哗、讲话,大家观摩教堂中殿用拱形交织支撑的屋顶和窗户上的图案,来到祭坛前。记者透过木雕屏风的缝隙,还看到一位年轻小伙子正在弹风琴。
杜克大教堂最为特别之处,是祭坛左侧有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纪念厅,安葬老杜克及两个儿子。他们的墓穴上各置一座纯白塑像,造型就是他们安睡的样子。纪念厅外侧有一道台阶通往地下室。这里面积更小,其实是一块墓地,安葬着小杜克的夫人、杜克第一任校长、第四任校长夫妇,以及曾出任北卡州长、联邦参议员的第六任校长。杜克教堂前任院长夫妇等3人的骨灰也安放在这里,另外,还有几位已故杜克大学校长的纪念铜牌镶嵌在墙壁上。
找到教堂地下室里杜克第一任校长的墓牌。记者毛苌子摄
听陈教授说这里同时也是教堂留给青少年活动的地方,一名正在上小学的游客夸张地咧嘴吐舌:脚下踩着这么多故人,太恐怖了。陈教授找到三一学院最后一任校长、杜克大学首任校长菲尤的铜牌,对青石板下埋葬的这个人推崇有加:菲尤校长在公众场合言辞谦虚,但文笔出众,认定一个好的大学应该是伟大人格的组合;从创办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化解1929年金融危机等带来的财务困境,到置地8000英亩为学校预留发展空间,他的远见卓识,为杜克今日的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导游即将结束,陈晓欣教授带众人再次经过教堂广场,无意路过草地“十字路”镶在交叉点上的一块铜牌。他停下脚步告诉大家,这是为了纪念设计杜克校园的非裔美国人阿贝勒·奎德(Abele Quad)。从更名创办直到他去世的1950年,他设计了杜克教堂、行政大楼、图书馆等30多座建筑和景观。陈教授说,“原来这地方放的是杜克‘知识和信仰’的校训,换成阿贝勒·奎德应该是去年的事,体现杜克更加尊重多样化、更加包容的办学理念。”
杜克教堂广场上路边上镶嵌的设计师纪念牌。
杜克花园,55英亩,杜克大学校园,8691英亩(35.17平方公里)。跟随陈晓欣教授游走半日,脚履之,眼观之,真切领悟到,比杜克校园更大的是办学者的眼界和精神。联想到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创立医学院,与武汉大学创立昆山杜克大学,作为一流大学中的后起之秀,杜克这些深谋远虑的布局,如同当年囤积空地,已经为未来的发展预备下无限可能。
(本篇报道多处参考、引用陈晓欣教授的文章《杜克印象》,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