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逾千华人连线聆听武汉抗疫专家防治真经 两个多小时讲座干货大放送

屏幕上是湖北、北卡主讲专家、主持人和网络技术支持志愿者。

【毛苌子报道整理】美东时间21日晚8时,争先恐后进入Zoom网络会议平台的南北卡乃至北美地区华人,通过网络与远在武汉、宜昌的3位抗疫一线指定重点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主任,面对面请教有关防控新冠病毒的疑问。可容纳1000人的“会议室”,在接近2个半小时的讲座中自始至终“座无虚席”。

“收获真的好大!两小时半小时的时间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再也不担心了。”“非常感谢专家团队,干货满满。”“谢谢所有组织者和工作人员。”听众好评如潮,希望主办方提供讲座的视频或录音以便分享给更多的亲朋。

当晚讲座的主讲人分别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余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尚游,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重症医学科二区病区副主任瞿星光。在过去3个月里,他们战斗在抗疫前线,余追医生是首批进入武汉专门收治危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金银潭医院的专家,担任金银潭医院南六楼ICU临时主任。尚游教授至今仍坚守在金银潭医院任南五楼ICU主任。瞿星光医生抗疫情期间负责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江南院区重症病房工作。

连线时中国是周日上午。尚游正在金银潭医院忙碌,抽空回答了几个问题提前离场;余追认为,与北美华人交流、介绍他的感受和经验,是他的义务。连线完毕,他直奔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因为那里“还有几位胰腺炎重症病人在等着他”。余追、瞿星光先后于2014年和2017年前后分别来杜克大学访学,对北卡的环境很熟悉,还有朋友、同事和学生在这里。亲切感一直灌注在瞿医生的讲座中。

主办方考虑到中美医疗的国情之别,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校友、北卡夏洛特资深华人医生曾广斌作为特邀主持。这几天每天检测十多个疑似病例的曾医生,将他掌握的情况第一时间告诉听众,结合湖北专家介绍的防治知识,给出切合实际的提醒。

北卡华人学者中美交流协会副会长张斯琦主持的这次连线互动,得益于北卡三角创新教育基金会赵凡提供的技术支持,和幕后团队精心筹备和默契合作,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加上视频和微信直播听众超过1000人。这样大规模网上互动,在南北卡还是头一遭。北卡州立大学华人教授曾昭邦称赞,“主持得很好,专家嘉宾都很棒! 很成功。”

讲座过程中,听众留言700多条向4位专家提出了许许多多切身关心的问题。因为连线时间限制,专家们没有能够一一解答。还因为网络会议容量的限制,不少人加入不了,希望讲座后能看到实况录播。主办方都有准备。

有热心听众,将自己记录的内容,分享到微信群。“华人头条”参考有关记录,结合现场录音,整理如下,以飧读者。

美东时间下周六(3月28日)晚上8点,这次活动主协办方将组织“北美华人抗疫系列连线”第二场——北美华人与“微医平台”专家连线。敬请留意“华人头条”及相关媒体的预告。

连线专家余追: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疫情期间担任金银潭医院南六楼ICU临时主任

没有例外,所有人群都对新冠病毒普遍易感

所有人都是易感人群。新冠病毒在武汉、湖北爆发前期,有文献或报道认为,小孩不容易感染。后来发现,儿童一样易感。

余追医生介绍,新冠肺炎从临床症状上分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4个类型。所谓轻型,就是有发烧、咳嗽类似感冒症状,但是做CT看不到阴影,没有影像学表现。

从临床上看,最容易由轻型发展为重型的有4类人:

1.肥胖男性;
2.有糖尿病、心血管病、尿毒症透析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3.65岁以上老人;
4.孕妇尤其是伴随有基础疾病的高危孕妇。

这些人尤其要注意防护。

曾广斌医生建议:北美疫情正处在上升期,家里有老人的,要作为重点对象保护起来,严格要求他们不要出门,像对待确诊病人一样,与其他家人隔离起来,单独起居、用餐。

余追说,儿童是这次疫情中,发展成重症比例最低的一个群体;他列举一组数据:有报道称共收治170多个确诊患儿,其中150人左右治愈出院,20例重症,但只有1例有肠套叠基础病的患儿死亡。

瞿星光医生举例:他所在的宜昌人民医院江南院区特设儿童专区,曾收治过由母亲传染、只有1个月的婴儿。他推测,儿童发展成重症的比例非常低可能跟儿童胸腺发育不全有关,但到底是什么原因,有待科学发现、验证。

最担心的,是怕居家隔离出问题

众所周知,传染病产生的3要素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武汉初期因为对病毒的认识和医疗条件限制,让轻症病人回家居家隔离,造成不少家庭感染,甚至出现个别家庭成员全部感染的教训。

几位专家认为,家里有确诊的患者,最好不用中央空调,患者必须单独隔离在有洗水间的空间里,单独进餐。实在要用中央空调,需要换上过滤性能最好的滤片。万一需要与其他家庭成员见面,必须戴N95口罩,保持至少2米的距离。

美国疾控中心就新冠病毒轻症的居家隔离,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中文版的指南(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hcp/guidance-prevent-spread-chinese.html),曾广斌医生疾声告诫:华人最了解这个病毒传染性是多么强,同胞们一定要严格遵守。

居家隔离必备手套、口罩、体温计、75%以上酒精或其他消毒液、洗手液。

余追医生说,中国最基本的要求是,确诊患者经过治疗症状消失后,仍需隔14天,然后间隔24小时的两次核酸检测呈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建议在美国无论哪种情况下的隔离,都做到14天。 

曾医生说,在美国预约做CT等检测不那么方便,一般要等发烧等症状消失7天后,最好检查两次核酸确认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连线专家尚游: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金银潭医院任南五楼ICU主任

生活在北卡,为什么不去享受阳光和自由空气?

余追和瞿星光医生都曾在北卡访学,确知这里的环境与武汉、纽约等大城市不同,现在餐厅、酒吧、学校都关门了,大型聚会被禁止,大家出门散布、远足,是没有问题的。

瞿星光说,新冠病毒脱离了宿主存活不了很长时间,只要保持2米以上的安全距离,感染的可能性极小。

余追主任介绍,在武汉专门诊治危重病人的金银潭医院,有研究团队曾来做过专门的检测,发现在绝大多数区域,病毒在空气中的滴度不高,存活在物体表面的也不多,只有插管的病房里空气中的载量较大。“北卡地广人稀,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单独出门锻炼身体,享受天人合一的自由阳光和空气,是一件心情舒畅的事,还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他特别强调两点:在家注意通风透气,出门保持安全距离。

有人担心,出门活动,会不会吸入感染者留在空气中的病毒气溶胶?邻居在楼下打了一个喷嚏,可能他是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感染源,会不会构成威胁?

专家请北卡同胞放心,类似情况被感染的几率很低。在北卡,大家只要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避免人流高峰时段,到超市买个菜,注意消毒、洗水等个人卫生,是不会染病的。

有人问,蔬菜买回来,需要特别消毒处理吗?

医生回答是,不用。

武汉曾发生过,年轻人待在家里隔离,不知道怎么感染上了病毒。怀疑是频繁取快递包裹沾上了病毒。

所以,专家提醒最好对邮件、包裹用75%酒精喷洒消毒后再拆封。

总之,居住北卡不要恐慌,政府已经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一定不会出现像大城市那样的病毒大爆发。

什么情况下需要去做核酸检测?

新冠感染轻症初期表现和流感一样,什么情况下需要与家庭医生联系,或者直接拨打疾控中心的24小时热线,或者各大医院新冠病毒服务热线,预约核酸检查?

曾广斌医生说,通常有三个判断标准:1.发烧+咳嗽+与确诊患者有过密切接触或曾到疫区旅行;2.发烧+咳嗽+呼吸异常、浑身无力;3.发烧+咳嗽+自己特别希望查查看。

曾医生以他工作的夏洛特为例说,目前该地区医疗门诊都可以预约检测,两个大医院系统在停车场单独搭建了检测帐篷,民众不用下车就可以检测。

连线专家瞿星光: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重症医学科二区病区副主任

居家隔离轻症患者什么情况下必须马上上医院?

余追医生说,尽管轻症发展成重症的的比例不到20%,但是,对轻症患者的要密切关注病情,建议成立有医生参与的华人社区志愿者组织,对其进行医学观察,提供及时的电话咨询和帮助。现在就可以趁疫情高峰尚未到来,由这样的志愿者组织做好一些互助特别是救护流程的预案。一旦哪家出现了状况,志愿者组织在医护的指导下按照预案送医即可。

轻症患者如果体温居高不下,感到呼吸困难,胸痛,就要联系家庭医生,或者打急救电话,立即上医院治疗。

有条件的家庭还可准备方便携带的制氧设备,防止缺氧导致患者心肌受损。

轻症居家隔离,什么时候可以解除?

瞿医生说,如果体温不超过37.3℃,呼吸顺畅,呼吸频率跟平常比没有加快,体能如常,症状消失持续两个星期,可以做CT检查,以及两次核酸检测,如果没问题就可以解除隔离。

余医生说,症状需要消失两周后,武汉后来加做一次核酸检测,甚至检测抗体,如果呈阴性就可以解除隔离。

曾医生说,美国的情况不一样,做胸片、CT都很困难,主要看症状,不发烧,症状完全消失7天以上,一般就可以解除隔离了。

治疗新冠肺炎有什么特效药?

因为人类对新冠肺炎认识仍然有限,还没有发现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特效药。有听众提到服用维生素C是否有利于提高抵抗力?余追回答,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国内专家申请到在疫情期间一项临床研究,每天为患者输注大剂量维生素C,效果如何,他目前不了解。尽管学术应该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但他个人不是太赞成这种做法,是认为服用维生素不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特异性疗法。

瞿星光医生补充说,服用维生素相当于对患者来说相当于安慰剂,在疫情重压下如果吃维生素能缓解焦虑情绪,就达到它应有的功效。

“预防新冠病毒目前最好的方法是隔离。”尚游医生说,新冠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而有些传染源根本没症状,所以大家要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公共场合戴口罩非常重要。

他说,在目前诊疗中,普遍推荐用的药品是磷酸氯喹。曾经被报道的新药克立兹、瑞德西韦等,效果都不理解。

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荐的“特效药”羟氯喹,据说和阿奇霉素配合使用效果很好,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副作用小。尚游说他只看过不完整的英文说明,虽然目前试用样本仅有50个,很少,但它是免疫性疾病治疗方面的“老药”,非常值得期待。

连线专家曾广斌:华科大同济医学院校友、北卡夏洛特资深执业医生、橄榄树基金会创始人

老人这时候不建议坐飞机回国

正因为没有预防新冠病毒的有效手段,尚游明确建议,年长的华人这段时间不要乘坐密闭的交通工具回国。

万一需要回国怎么办?瞿星光医生说,N95口罩是必须要的,最好每隔4-6小时换一个,时间用长了口罩会因过滤层被打湿导致呼吸不畅。

“有些人出于安全考虑,途中十几二十个小时不吃不喝,想尽可能降低风险。”曾广斌医生认为这种做法不是上策。他提供一个信息:有一种只护住鼻孔的“鼻罩”,不妨事先准备一些进餐前换上。

武汉经验——插管是救治危重病人的有效手段

治疗重症病人的核心,是解决缺氧问题。余追的团队在重症病区接待治疗了100多名危重病人,主要就是围绕顽固性低氧血症做文章。

有媒体误传,说治疗新冠病人不能插管,理由是插管会把痰压到下一级气道和肺单位里,导致病人憋死。还有的专家特别担心气管插管后会引起肺部细菌感染,后期会感染失控。

余追说,这些观点不科学。长时间缺氧会使患者全身器官受损,最后衰竭,别无选择必须插管。继发细菌感染你插不插管都会发生。如何权衡这种担忧和插管的益处?那你是为了害怕插管带来细菌感染而不插管,让患者因为缺氧致死,还是先插管,纠正缺氧,先保命,再来抗感染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顽固性低氧血症,危重型患者还有个问题,就是休克及急性肾损伤(AKI)。这种情况下的休克多为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原因是水摄入少:一方面,病人对吸氧有依赖,一边要吸氧,不能停,一边要喝水,水很容易进入气管造成呛咳。反复多次之后,病人就不敢喝水了,摄水量少。另外一方面,病人因为呼吸急促或者呼吸困难甚至极度的呼吸窘迫,呼吸频率很快,经过呼吸导致的非显性失水增加,同时还有发热导致的经皮肤水分蒸发较多,都使水丢失过多。第三个方面,无创的呼吸治疗比如HFNC和NIV也增加了水的丢失。这样一来,一方面水喝得不够,另一方面丢失的太多,病人血管内的血容量就少了,就出现休克。接着肾脏的灌注就不足,出现急性肾损伤(AKI)。所以,与插管同时考虑的第二个措施,就是要适当的扩容。

第三个问题,就是要控制好感染。危重型病人病程都会超过三周,再加上气管插管或者激素的使用和基础病的情况,大都会继发细菌感染,如何把控抗生素升级的使用窗口非常重要。

第四,要补充营养,用空肠营养管直达幽门输入。营养不做好,自身免疫力上不来,而且还会脱机困难,感染也控制不好。

连线主持人张斯琦: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吉林大学副教授、北卡华人学者中美交流协会副会长

新冠肺炎有没有后遗症?

余追和瞿星光医生根据临床所见认为,轻型症、普通型症、重型症病人是没有后遗症,危重型病人存活出院时,会有肺纤维化迹象,存在一定程度轻度呼吸急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康复。

因为新冠肺炎出现的时间不长,瞿星光认为,长期的后遗症还不能得到验证,但是,考察同样是冠状病毒的SARS和Mers这些大样本人群,发现病毒本身都没有留下后遗症。

医务人员如何保护自己?

余追医生在疫情最严重的接近两个月里,只休息了一天,每天泡在病房里,没有被感染的经验是,得益于自我防护意识很强。

他的经验是,多冲淋。进隔离病房出来后就要冲澡。他本人最多一天淋浴四次。冲淋后,用棉签蘸75°酒精,仔细擦拭鼻腔和外耳道,4个孔道用4根棉签分别旋转擦拭,一定要停留5秒以上。早晚用温开水溶化的盐水嗽口。

在疫情爆发早期,有些感染者没有症状到医院看病,与患者近距离接触的耳鼻喉科医生不少被感染。这是值得提醒美国同行的,这个时期必须戴N95口罩。

听说美国像中国疫情刚爆发时一样,缺乏防护物资,医护人员迫不得已“裸奔”。瞿星光医生提醒,一定要注意防护,没有N95,普通口罩也要戴,戴两层;不要让易感部位暴露,哪怕是用塑料袋也要隔一层。

余追医生认为,医护人员的生命和患者的生命是对等的。医护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如果缺乏防护物资,医护人员要尽可能少到病房,谁也不愿看到“患者没有得救,医护人员却被感染”的局面。

曾广斌医生呼吁,华人医护人员不要不好意思,没有口罩就通过微信群告诉大家,看谁能够帮一把。“防护物资不够一定要说!”

他说,在新冠肺炎防治上中美两国学术、业务上的交流很频繁,也很深入,美国大医院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与武汉的做法大同小异,包括什么时候该插管,都借鉴过武汉专家的经验。

美国的重症救护能力很强,怕就怕像纽约那样扎堆,造成医疗挤兑。曾广斌医生认为,在北卡,这种情况不大可能发生,请华人同胞不要惊慌。但是,作为华人,尤其是医护人员,一直在跟踪疫情的进程,知道新冠病毒发传染性有多强,请同胞们一定不要大意,遵循当地政府的要求和湖北专家的建议,切实做好防控。

连线技术支持赵凡:北卡三角创新教育基金会联合创始人

连线专家介绍:

余追

1971年生,武汉大学病理生理学硕士,心内科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麻醉系访问学者,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疫情期间担任金银潭医院南六楼ICU临时主任。自1991年至今,零投诉,零纠纷。

武汉是全国的抗击疫情的风暴眼,金银潭医院则是风暴眼中的风暴眼,余追教授是第一批支援的专家,担任南六楼ICU主任,主持抢救了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危重患者。中央电视台、湖北日报多次予以专访。

尚游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创伤中心副主任,危重病研究室主任。新冠疫情爆发后,赴一线支援至今,担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南五楼ICU主任。

主要从事重症患者的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得中华重症医学分会青年研究奖,被评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

瞿星光

1976年生,武汉大学医学硕士、博士,副主任医师,2017年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现担任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重症医学科二区病区副主任。从事急诊及危重症工作18年,擅长各类中毒,多发伤、复合伤的抢救,以及严重感染,脓毒血症,MODS的救治。

今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负责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江南院区重症病房工作,参与抢救宜昌市70%的危重患者,因工作成绩突出,3月8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曾广斌

早年本科及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并留校同济医院行医任教,赴美后在杜克大学医学院完成住院医师培训,获美国全科医师资格证书,并在北卡夏洛特地区行医约二十年至今。

Leave a Comment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