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e生活综合报道】每年11月15日、16日是科睿唯安(Clarivate)放榜的日子,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在盯着看是否出现在当年“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科学家”名录上。
今年11月15日放榜榜单上的6938名“高被引科学家”,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美国仍以38%的获奖者占主导地位,但中国科学家的比例正在上升,达到16%。
在名单上有30个杜克大学科学家的名字。
“高被引”是研究人员的骄傲。要想入选,论文必须在过去10年中在该领域排名前1%。科睿唯安的“科学信息研究所”对所有数据进行了分析。
大多数情况下,今年杜克大学作家名单上的名字都是惯常的巨匠。其中华人(亚裔)科学家在以下几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交叉学科 Cross-Field
董欣年 Xinnian Dong
黄俊 Tony Jun Huang
纪如荣 Ru-Rong Ji
徐伯均 Po-Chun Hsu – 芝加哥大学普拉特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兼职助理教授
动植物科学 Plant and Animal Science
何胜洋 Sheng Yang He
2022年,同样在11月15日,“科睿唯安”公布的“高引科学家”榜单上有全球近7000名入围,其中包括杜克大学有30名科学家。
华人科学家有:
交叉学科(Cross-Field):黄俊,纪如荣,刘杰 Jie Liu
动植物科学(Plant and Animal Science):董欣年,何胜洋
2021年“科睿唯安”这个榜单上杜克大学有38人上榜,其中华人科学家有:
交叉学科:陈怡然 Yiran Chen,纪如荣,刘杰
动植物科学有:董欣年,何胜洋
”连续3年入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的杜克大学华人科学家有:
董欣年
浙江宁波人,生于学术世家。父亲是有“一代经济学泰斗”之称的董辅礽。母亲刘蔼年,是中国著名眼科医生、教授。一家都是武汉大学校友。其中董辅礽1946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后来成为武大教授和经济系主任。母亲刘氏1949年毕业于武大,曾是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眼科主任。有弟董欣中,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丈夫王小凡,是董欣年在武大的同学,与董欣年同为杜克大学教授,任教于药理系。
董欣年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生物学系,1982年,获武大学士。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参加首届“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发起人为吴瑞教授),获得留美资格。丈夫王小凡为在同届CUSBEA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夫妻双双留学美国。1983年至1988年,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位于芝加哥),获得分子生物学哲学博士。1988年至1991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自1992年起,历任杜克大学生物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特别是水杨酸和茉莉酸在植物细胞内和体内的信号转导途径,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201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何胜洋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国际上植物病理学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之一。
出生于慈溪市龙山镇龙山所村,1982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随后师从葛起新教授攻读浙江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198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87年赴美深造,1991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他于1993年在肯塔基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开始其教师生涯。1995年起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和美国能源部植物研究实验室任职,2012年被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2013年被评为密歇根州立大学杰出教授,2014-2016年任植物-微生物分子互作国际学会主席,2015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杜克大学捐赠基金设立了旨在推动科学领域的教师招聘基金,以解决气候变化和流行病等全球问题,何胜洋是杜克大学首批招聘的教师。
何胜洋主要研究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植物病原假单胞细菌Pseudomonas syringae的互相作用,取得一系列突出成就,以通讯或第一作者连续在Nature、Science、Cell、PNAS、Plant Cell、Annu Rev Phytopathol、Curr Opin Plant Biol等国际学术杂志发表了系列论文。2011年获得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和戈登与贝蒂·摩尔基金会(Gordon and Betty Moore Foundation)启动的基础植物学研究计划资助,与另外14名学者分享7500万美元的科研基金,该计划主要探究植物的遗传及分子机制。
何胜洋夫人董珂于1986年取得浙江农业大学硕士学位,现为杜克大学教授。
纪如荣
1985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所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大学、瑞典卡罗琳斯卡学院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随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担任讲师、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现任美国杜克大学终身教授、杰出教授、麻醉学讲席教授、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并担任疼痛研究中心主任。
纪教授从事神经科学和痛觉研究20余年,是国际著名的疼痛学领军人物。率先在国际上开展蛋白激酶MAPK调节慢性痛的神经可塑性研究,是国际上研究胶质细胞调节疼痛的先驱者之一。他有关Toll-样受体的神经信号调节的研究也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纪教授的开创性研究不仅阐明了慢性痛的机制,同时也为开发新型镇痛药指明了方向。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包括Science, Nature Medicine, Nature Neuroscience, Neuron, Cell, JCI 等顶尖杂志,论文被引用15,000余次,H指数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