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毛苌子 北美南北通 2017-04-20
“还好啦!”
带着典型台湾烙印、绵糯淡然的拖腔,这句话,似乎是伍世信先生的口头禅。
2月1日晚,如约登门拜访伍先生,是第二次与他见面。4天前,美东时间农历初一上午,在华美协会举办的一年一度新春“嘉年华”现场,第一次见到的那个大忙人,这会儿打开了热情的家门。
聊起来到北卡近半个世纪的日子,往事历历。常言道:事非经过不知难。可在伍先生的记忆中,经过的人和事,一切都“还好”。
比如,当剪影般的时光在2008年初春稍作停留,伍先生记得那年担任福(州)银(川)高速十堰到漫川关路段工程监理,春节期间从美国经武汉去十堰时遭遇百年罕见的雪灾。其他交通工具全都瘫痪,他不得不挤上火车,站了十几个小时才赶到工作地点。“那是好多年前,身体还好啦。”他还说,“好在乘客的心情都还不错,一路上有说有笑不至于那么难受。”
故乡的榕树
伍世信是何方神圣?对于久居北卡的资深华人,或者台湾移民社群,提这个问题也许太孤陋。可之于最近10年迅猛发展、大陆移民占据主流的华人社区,他似乎是遥远的存在。
但通过万能的搜索引擎你会查到,他是土木工程博士,曾在北卡州交通厅供职30余年,来美前读的是台湾大学,参加过上海第一次道路工程全球高峰论坛……
很特别的是,网上有一篇伍先生撰写的短文,是他1999年9月的手笔。优美、洗练文字营造的意境,一开篇就能抓住读者的心——
“在东山下住了三年,……印象最深的,该是坐在第二宿舍前操场边的阶梯上,看新竹外海的落日。落日慢慢落到操场边的大榕树树冠下。油亮的树叶,反射着阳光,在微风中跳跃……”
他用这篇文章追忆他就读过3年的新竹中学的辛校长。文章的最后一段呼应开头——
“‘为语桥下东流水,出山要比在山清。’是校长对我们的期望。校长早已离我们而去,可是他培育的学生,延续他服务社会的理念,在社会各个层面,发挥出各自的力量……正如榕树下的落日,虽然已经消失,榕树叶反射的光芒,依然为夜空带来一片繁星。”
写下这段文字时,伍先生离开台湾在北卡生活了30余年,其实也是当时人生况味的流露。尽管北卡没有榕树,可伍先生已将师承的理念,在异域的土地上发扬光大,不仅仅是榕树反射的星光,而是造福华人社区阳光般的温暖。
北卡的家园
看眼前的容光与体格,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他已年过七旬,更难以想象50年前他又是何等英姿倜傥意气风发。
毕业后服过义务兵役,伍世信1968年进入北卡州立大学攻读土木工程硕士学位,第二年,便担任了学生会主席。毕业后,他谋得北卡州交通厅工作职位,同时,以在职身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仍经常回学校做课题、组织参加活动。
“当时三角地区的华人基本都是留学生,要不就是留学生家属,北卡州立大学大约有200个中国人,算是比较集中了。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华人才明显多起来。”谈起华人组织的兴起,伍世信记忆犹新,“1977年简宛提出创办中文学校,他们夫妇找到我。因为多年办活动总在联系接洽,我和北卡州大学生中心比较熟,就在那里借了个地方,办了起来。”
除了州立大学,当时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有一些留学生,杜克大学规模比现在小,但也有少数华人。3所学校推举7个人出来,伍世信就是其中之一,开始筹备创立一个正式的华人联谊组织。1978年9月22日,三角地区华美协会诞生了。
“当时成立这个协会,是想联络来自台湾、香港、大陆及东南亚的所有华人,通过举办春节联谊活动,大家至少每年聚一次,并借这个机会展示中华文化艺术,加强与其他族裔的交流。”伍世信说,协会创办的初衷是非常包容和开放的,第一任、第二任会长由罗利、教堂山地区侨领分别担任,他是第三任会长。
从成立后的次年春节开始,华美协会的庆祝活动一直坚持到现在,从未间断,只不过形式不断改变、地点换了几个、规模逐步扩大。
伍世信介绍:“开始几年,我们是借一所高中聚会,热热闹闹用过晚餐,然后在礼堂观看、表演节目;后来大约有四五年,我们租借罗利纪念堂(Raleigh Memorial)举办大型文艺演出,一般都会安排两个小时的节目;最近10年,才换到州农博会(State fair)举办地点,采取融合文艺演出、文化体验、娱乐、美食为一体的庙会形式,也就是每年差不多有四千人来参与的新春嘉年华会。”
作为协会的常规大型项目,伍世信为春节庆祝活动不知倾注了多少心力。连续几个月的筹备该有多少需要协调拍板的大事、需要跑腿动手的细节,他当会长时冲锋在前,不在其位也年年参与,40年来从未缺席。
“退休后我有4年为俄亥俄大学工作,但绝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上班,春节活动都能兼顾;2008年到湖北十堰工作一年,恰好筹备新春嘉年华那段时间我在家休假,也赶上了。”似乎冥冥中注定,他的生命就跟华美协会这台重头戏连在一起。
为了分担会长的工作压力,华美协会专门成立一个分支机构——艺文中心,主要任务就是筹备新春嘉年华,中心负责人的重任仍压在伍先生肩头。“好在有何曜廷夫妇协助,今年的嘉年华舞台表演现场由他们协统,不用我守在那里了。”
今年嘉年华表演现场。
远古的竹音
问起如何抽得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大家。伍先生淡然一笑:“还好,我工作不是很忙,可以做到互不干扰,互不影响。”
问到志愿服务这么多年有没有碰到记忆深刻的麻烦事。伍先生依然微笑:“还好,这里绝大部分是读书人,都很讲道理,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意见冲突。”
问及他为什么有这种乐于服务、奉献的情怀。伍先生说:孟子有言,舍生取义。“我所做的不过是尽可能帮到别人,仅停留在儒家教诲的基本要求层面”。
于是,说起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联想到他名字里包含儒家 “仁义礼智信” 五常之一,面前谦和、坦荡的长者,恍若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走来。
“人不知而不愠”、“君子讷于言而敏”,短暂接触,便能感受到他的谦谦君子风度,其纯熟修炼甚至可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去年,华美协会没有人接任会长,会长仍处在空缺状态。”谈到后继无人的困惑,在目前找不到解决办法时,伍先生仍尽力维持局面,希望时间能带来柳暗花明的改变。
访问道别前,记者注意到伍先生客厅窗边悬挂着两幅带有书法题识的竹画条幅。他说:“这是郑板桥碑刻拓本,上世纪40年代由其岳父收藏,家传至今。”言语间珍爱之情溢于言表。
竹,耐寒挺立,心虚节贞,坚韧耐久,德比君子。在客厅与伍先生朝夕相处、两厢倾慕,真好!
“一心一意地奉献,不张不扬地服务,世信是华美协会四十年的台柱。”这是推介人之一、北卡州立大学石家兴教授对他的真心赞美。